針對大思政背景下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挑戰,研究揭示了民辦高校共青團存在政治話語轉化不暢、資源整合效率不高及數字化轉型緩慢等核心問題,構建了“價值引領一資源整合一數字賦能”三維協同工作體系,該體系通過機制創新與技術賦能,系統性破解了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中的結構性矛盾,為提升育人質量提供了可復制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范式。
2024年7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印發《關于共建高?!按笏颊斌w系推動高校共青團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高校共青團“聚焦政治引領,全面參與‘大思政課’建設”。如何更好發揮共青團在“大思政”格局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作用,是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重大課題。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其共青團工作既需遵循普通高校思政教育規律,又面臨市場化辦學機制的特殊挑戰。
一、特征辨識:民辦高校共青團的雙重屬性
民辦高校共青團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的特殊組織形態,其屬性特征既遵循共青團組織的一般規律,又因辦學體制、生源結構、市場環境等差異呈現獨特性。這種雙重屬性可概括為政治性與教育性的辯證統一、市場機制與公益目標的動態平衡、青年訴求多元化帶來的時代挑戰三個維度,構成理解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特殊性的理論框架。
(一)政治性與教育性的雙重屬性
民辦高校共青團的政治屬性源于其作為黨的青年工作重要陣地的組織定位,教育屬性則基于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的功能定位。二者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下形成有機統一,但受民辦高校市場化辦學影響,這種統一表現為“政治引領下的教育創新”與“教育過程中的政治強化”雙向互動。這種雙重屬性要求民辦高校共青團必須破解政治要求剛性與教育方法柔性的矛盾。調研顯示, 62.1% 的團干部認為“政治話語轉化為學生語言”是最大挑戰, 43.8% 的學生反映部分團課存在“說教感強、代入感弱”問題,凸顯政治性與教育性融合創新的緊迫性。
(二)市場機制與公益目標的動態平衡
民辦高?!白灾鬓k學、自負盈虧”的運營模式,使其共青團工作必然受市場邏輯影響。但作為非營利性組織,又需堅守公益目標。這種矛盾催生出市場機制驅動下的公益效能最大化的特殊平衡機制,體現為資源獲取的市場化、服務供給的差異化、管理機制的靈活化。市場機制的引人在提升資源獲取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公益性弱化風險。
(三)青年訴求多元化的時代挑戰
“Z世代”大學生(2000年后出生)成長于數字化時代,其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利益訴求呈現顯著代際差異?!爱斍敖洕蚧?、文化價值多元化、社會信息化趨向明顯,這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外部環境,都會對‘Z世代’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民辦高校學生因家庭背景、學業基礎、經濟條件等差異性更大,導致訴求多元化特征更為突出,對共青團工作的精準性、時效性、互動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困境突破:結構性矛盾與現實挑戰
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在雙重屬性交織下,形成“體制機制約束一資源稟賦限制一技術變革沖擊”的三維困境結構。這些困境既具有民辦高校辦學體制的特殊性,又折射出新時代青年工作的普遍性矛盾,需通過系統性改革實現突破。
(一)思政教育協同困境
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呈條塊分割的離散狀態。行政架構上,“校一院一班”三級管理中,團委與學工處、教務處等職能交叉、權責不清,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第二課堂成績單”分離,三部門分別側重不同育人方向,缺乏常態化協同,造成育人資源分散與激勵錯配。課程銜接上,第一、二課堂有三重斷裂帶:內容邏輯上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與團學活動主題脫節;時間序列上專業教學與團學活動安排缺乏統籌;評價分離上兩者標準各異,未形成立體化評價坐標,使學生認知碎片化,難以構建完整“知識一價值”體系。評價標準上,部門間標準不一,未形成統一學生發展評價模型;師生間標準錯位,教師重知識傳授效能、學生重綜合素質提升獲得感;過程與結果評價失衡,重顯性成果量化、輕隱性育人成效追蹤,使育人工作陷入指標競賽怪圈,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功能減弱。
(二)資源整合效能困境
民辦高校共青團資源建設困境突出,呈現“蜂窩煤效應”“懸浮化危機”“代際斷層”特征。組織架構上,校團委與二級學院團組織垂直管理卻成“孤島”,信息與資源難共享;育人體系里,團學組織與專業教師群體有學科壁壘,難形成合力;資源配置方面,團屬組織功能重疊、協作不足,造成資源浪費。校社、校企、家校聯動均有不足,導致實踐育人懸浮化。數字共青團建設挑戰大,新型組織空間滯后,新媒體功能重復,內容生產原創匱乏,與Z世代脫節,削弱思政教育效果。
(三)數字化轉型困境
民辦高校共青團數字化轉型面臨多重困境。技術應用上,存在技術堆砌替代教育創新的路徑依賴,工具選擇跟風,利用率低;應用場景形式化,深度應用不足;治理體系碎片化,形成“數據孤島”,多數團干部對技術賦能理解停留在工具層面。內容供給上,陷入“流量至上”異化,價值引領被消解,部分高校外包數字團課,核心課程去嚴肅化,陷入數據崇拜。師生互動中,數字化轉型強化科層制,異化為數字鴻溝,造成疏離,共青團與青年情感聯結面臨解構危機。
三、路徑優化:三維協同工作體系構建
面對數字化轉型與產教融合的時代要求,民 辦高校共青團需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構建“價值引 領一資源整合一數字賦能”三維協同工作體系,實 現育人效能的系統性提升。
(一)價值引領:構建“三全育人”機制
1.課程思政融合
構建“雙師協同”育人機制,組建“共青團干部 + 專業教師”聯合備課組,深度開發《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系列課程,同步建設專業倫理案例資源庫。通過“思政元素 + 專業場景”的模塊化設計,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我校將青馬工程、團課學習、社會實踐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體系,建立與思政實踐學分的互認轉換機制。
2.實踐育人創新
打造“三維聯動”實踐育人平臺,“結合學生特點和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學生會和社團組織打造一系列精品活動是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職能”。校級層面設立“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青年夜校”等重點品牌項目,院級層面培育“一院一品”特色實踐項目,班級層面開展“專業志愿活動”自主實踐。與地方政府共建“青年發展型城市實踐基地群”,開發“社團微更新”“非遺活態傳承”等社會化實踐課題,構建“認知實踐一專業實踐一創新實踐”的漸進式培養路徑,推動學生從社會觀察者向問題解決者、治理參與者的角色躍遷。
3.文化育人浸潤
“在‘大思政’格局下,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僅是共青團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民辦高校共青團應構建“虛實融合”文化育人矩陣,在物理空間層面,打造“共青團文化傳承中心”“紅色經典研習空間”等主題場域,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節”“職業技能節”等品牌活動,形成“場景體驗一情感共鳴一價值認同”的文化育人鏈條,實現精準化、滴灌式的思想引領。
(二)資源整合:建立“政校行企”聯盟
1.校內協同機制
成立共青團工作委員會,構建“黨委統籌、團委主導、部門協同”的立體化工作格局。實施“團學組織改革2.0工程”,將學生會、社團管理部統一納入共青團指導體系。推行“項目制 + 積分制”管理模式,建立“項目申報一競標評審一過程督導一成效評估一學分認定”的閉環機制,建立《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制度等文件。
2.校際合作平臺
牽頭組建“民辦高校共青團發展聯盟”,建立“課程互選 + 師資互聘 + 活動聯辦”的三維協同機制。聯合重點高校共建“民辦高校共青團研究中心”,設立“青年發展政策”“組織創新實踐”等研究方向。定期發布《民辦高校共青團發展藍皮書》,開展年度十大創新案例評選,通過“白皮書發布+案例庫建設 + 研討會交流”形成“研究一推廣一迭代”的示范輻射鏈條。
3.校企共建項目
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青年就業創業示范基地”,開發“數字經濟青年工匠班”“智能制造創新工坊”等特色項目。實施“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企業深度參與課程標準制定、實踐課程講授及考核評價,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訂單式培養。聯合開發行業認證課程模塊,將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動態匹配。
(三)數字賦能:打造智慧團學生態
1.虛擬仿真應用
傳統團史教育往往面臨形式單一、參與感不足的困境,難以激發當代青年的學習興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團組織必須要了解學生需求和喜好,引入虛擬仿真技術,通過構建共青團歷史VR課程庫,運用先進的三維建模與動作捕捉技術,將五四運動、抗美援朝等重大歷史事件轉化為高度還原的虛擬場景。學習者不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通過角色扮演直接參與歷史進程,在任務驅動的互動中完成從認知到認同的轉變。這種“沉浸式體驗一交互式學習一探究式思考”的創新模式,有效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使紅色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2.算法推薦系統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實現育人資源的精準匹配成為共青團工作的重要課題。新時代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既要堅持行之有效的傳統做法,又要適應新形勢,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技術創新。團學大數據平臺的開發運用聯邦學習等隱私計算技術,創新性地打通了教務管理、第二課堂、行為數據等六大業務系統,在充分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構建了涵蓋學業發展、社會實踐、心理狀態等多個維度的“青年數字畫像”。這些智能應用共同構成了“數據驅動一需求洞察一精準服務”的育人新范式,推動共青團工作從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從粗放服務向精準服務的深刻轉變。這種技術賦能的本質不是簡單的工具升級,而是通過數據要素重構育人服務的邏輯和流程,最終實現服務供給與學生需求的高度適配。
結語
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的三維建構,既是對現實挑戰的回應,也蘊含著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思考。在市場化辦學與數字化浪潮的雙重沖擊下,共青團組織如何堅守政治底色、創新育人模式,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命題。
(作者單位:鐘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