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基于語文閱讀教學,傳統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多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致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教師應做好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實踐策略,推進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的融合,促使學生在語言知識習得中發展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信。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價值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面對全球交融與信息奔涌的大潮,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是守護民族根脈的第一線。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壁壘,讓學生在文本、故事、語言等多種媒介的作用下,去觸摸、去感受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在閱讀、理解、品味的過程中,那份屬于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感便悄然滋長。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相互滋養,如同春雨一般,無聲傳遞著千年的智慧,仿佛親身踐行著古老的文化記憶,讓孩子們的理解從平面走向立體。這種逐漸萌發的文化自覺幼苗,正需要閱讀課堂這片沃土持續供給養分。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小學語文閱讀環節,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堅實一步,更是全方位塑造學生核心素養的戰略舉措。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所接觸的語文閱讀文本一一經典篇章、文言文、漢字以及意境深遠的古詩詞,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辨、審美典范、人文底蘊與道德準繩,而這些教育載體正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絕佳養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仁愛相關的經典故事或現代案例,比如《雷鋒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助人為樂、慈善行為的力量和意義,從而進一步理解慈善行為的美好,激發樂于助人的情感。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實踐路徑
(一)探尋課文內涵,融入傳統文化素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最終實現文化傳承與語文教育的融合。為了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最大化發揮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關鍵在于教師需轉變教學理念,發揮教材核心功能,挖掘課文蘊含的豐富文化元素并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此促成文化的自然浸潤。這種看似“無為”的融入過程,恰恰能在學生心中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無聲無息中滋養他們形成優良品質和正確觀念。
文章以部編版教材為例,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我不能失信》時,該篇課文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堅守承諾的故事,既具德育價值,也與傳統美德中的誠實守信相聯系。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先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自主預習,初步勾畫主題,思考信守承諾在生活與社交中的重要性,并收集與“講誠信”相關的成語故事和名人名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留意并思考“誠信”行為背后可能蘊含的對他人的尊重、善意與關懷,從而將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的“仁愛”與“慈善”精神融入其中,讓學生受到文化教育熏陶,進行深層次思考。在這一學習環節,學生是主動參與的狀態,他們在自主學習中營造出活躍的學習氛圍。同時在課前,學生會主動地與同伴討論,在觀點碰撞以及不同信守承諾故事的對照中,他們能深切體悟到誠信作為個人修養與社會交往準則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也能初步感受到,信守諾言不僅是守規矩,更是對他人的一份愛護和責任,一份樸素的慈善之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初步整理生字詞,畫出關鍵句,把握文章大意,說一說宋慶齡具備的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進而聯系生活實際探討講誠信的內涵。在此之后,亦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宋慶齡對這份承諾的堅守,體現的是否只是個人的道德?是否也體現了對他人期待和情感的體諒與珍視?由此可以自然地聯系到傳統美德中“仁者愛人”的博愛精神,以及樂于助人的慈善文化,讓學生理解“誠”與“善”的內在聯結。為凸顯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念,教師可適當引入“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經典文化元素,讓學生了解誠信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在學生自主學習階段,教師可設計集體學習活動,讓學生們自由分享收集的關于“講誠信”的知識,然后結合當下社會現象,討論誠信在生活里的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真切感知到“誠信”在中華傳統倫理體系中的深遠根基和神圣地位。歸根結底,在教學中,教師精心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核,在閱讀教學中順勢引導,使學生超越了對字詞、情節的簡單記憶與梳理,反而能使他們在品味文字之余,無形中建立起對傳統價值理念的認同。
(二)講述詩詞文化,滋養學生文化素養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傳承文化的主渠道,古詩詞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教師若在詩詞閱讀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則能讓學生直接觸摸、感受中華文化的精髓,悄然培育他們的文化自覺與民族認同。不過,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形式和內容有時顯得單一:教師講得多、學生感悟少,容易形成被動接受的狀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詩詞蘊含的文化感染力。基于新時代教育導向,為促進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中的深度融入,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活動,將古詩詞描繪的情韻美、思想美、語言美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領他們在生動的閱讀體驗中深度感受文化之美,進而愛上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比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村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上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音畫影像,將詩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春日美景動態呈現在孩子們面前一一嫩綠的草坡、鳴叫的黃鶯、拂過堤岸的綠柳。當學生看到這般春光明媚的景象,便能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人對周圍環境的觀察、筆下細膩的寫實風格以及對自然的深情歌頌,這正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體現。在此之后,教師可以應用VR技術構建沉浸式交互空間,并配以清雅的古箏曲作為背景、學生戴上VR眼鏡后,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田園之中,古詩中的各種意象均變為場景互動元素,刺激著他們多重感官,使其直觀感受詩人眼中的鄉村美景。當學生陶醉其中時,教師隨即讓他們像古人那樣吟詠詩詞,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親身體會到其中的音律之美。最后,教師可聚焦詩尾“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生活畫面。用微課視頻生動展示風箏的手工技藝,講述紙鳶在千年歷史中的文化象征。當學生了解到這個春日里飄揚的玩具不僅僅帶來快樂,還承載著祝福、傳遞著智慧時,紙鳶就成了傳統文化鮮活的符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閱讀已并非基礎的字詞句理解和古詩背誦,變成了一場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逐步感受美、理解美的文化之旅。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實踐要求,亦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化傳播為導向,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多元化方式講述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閱讀、感知和體驗中受到文化熏陶,助力其文化素養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巴州和靜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