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教育事業中課程思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過課程思政為高校德育培育工作創造良好條件,課程思政同時也是當今各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舉措。在此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需深入剖析當前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所面臨的困境,詳細梳理課程思政與思政育人協同化理論實踐邏輯,在持續優化理論邏輯過程中,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協同化育人創造條件。依托于課程主體協同,明確課程價值協同要點,提升課程內容協同化水平,以此來進一步提高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效。
一、高校課程思政育人中融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價值
(一)課程思政教育中充分融入立德樹人教學內容
當前我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理念,全面融入各個教學環節當中,解決當今新時期人才培育類型、人才培育方法、人才培育方向等多種問題。高校立德樹人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通常為核心基礎平臺,實現高校教育教學事業的全面改進與更新,擴展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課程思政通過專業教學課程,對思想政治內容有效呈現,以全新教學理念全面貫徹落實思想政治實踐方法。這不是以往專業教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融合,也不是將各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片面性講解,而是將專業教學知識與思想政治資源全面融合,雖然與傳統思政課程顯性教育存在一定差別,但卻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融合,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確保各類專業知識能夠有效傳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為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由此看來,現代化高校思政育人教學工作,不但要發揮專業技能的教學作用,還要為高校學生講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二)通過課程思政推動各學科的創新發展
我國各高校在持續完善與更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過程中,還要逐步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意識,由原本傳統思政課程教學模式,逐步更新為課程思政的協同化發展,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學工作任務同時,帶動各個科目綜合性發展。當前我國新型學科評估工作基本重心,便是要將黨建思想政治內容融人各科目建設評估體系當中。我國教育部出臺了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文件,文件內容當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將逐步成為高等院校雙一流建設評估體系當中的重要參考指標。
在這類新型文件與要求當中,充分展現出課程思政教育在各個學科發展創新當中的突出價值。這就需要各高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人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中,為各個科目重構、重塑與高質量發展帶來活力與動力。各高校需將其作為發展契機,實現各個科目的融合性發展,基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科目之間的全面融合,突破各學科的教學瓶頸,加快各學科專業體系的改進升級,逐步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生態圈。
(三)引導課程思政教學專業化發展
課程思政不但體現出高等教育的自身價值,同時也突出了當前世界發展對于高等教育的全新需求,推動當前教學體系、專業化發展、個人素養全面提高,轉變傳統單一知識傳授模式,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組成架構,讓知識傳授與人才價值塑造工作列為同一等級。通過課程思政帶動各個專業協同化發展,不但要關注各類知識的有效傳遞,強化各專業學生整體能力,還要著重關注各民族學生思想觀念教育工作,強化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素養,實現思想品德與專業知識的協同化教學。課程思政作為專業學科實踐教學的良好策略,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需通過各個專業進行引導性發展,轉變傳統教育教學目標,適應多方面客觀教學需求,有效應對教育事業現代化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二、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分隔教學困境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主體之間的 分隔
當前我國各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工作過程中,專業課程教育工作者與思政課程教學工作者,往往無法緊密地交流與合作,備課過程中未能對專業內容進行聯系與結合。首先,在我國傳統思想政治教學體系中,教育工作者只會將思政課程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而其他專業課程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并不會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元素,其相應內容涉及較少。其次,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專業課程教師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及其相應知識理解水平不佳,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之間的連續性認知較為淺薄,未能在專業課程中深入挖掘這部分教學元素,這就導致專業課教學知識與價值引領無法緊密結合,部分教師更為注重專業課程知識講解,較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價值作出正確引導。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價值引導存在分隔
高等院校思政課程全面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工作過程中,未能形成較為協同性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思政課仍舊是各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的基本課程。在較長時間段內,思政課建設與各個專業課程建設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獨立運轉,并不會存在較大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目標,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觀樹立基礎之上開展,讓各專業學生形成共同的歷史觀念、共融的文化思想、共情的民族思維情緒與共建的國家發展戰略,將其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精神取向,而傳統單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育人模式,無法滿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需求,與高校學生心理需要、思想需求、民族結構特征匹配性較差。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分隔
在各高校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思政課通常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列為基本教育內容,其他專業課程對這一教學內容的重視度較低。近幾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其教學過程中時常會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通常會將德育與智育教學分隔開來,致使專業課程教師只會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導,德育教學元素時常處于忽視態度,只會將其列為思政課程教學任務。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當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無法具備良好互動性,致使教學內容頻繁重復,并不能形成更為全面化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體系。
三、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協同化育人實踐路徑
(一)明確高校協同化教育培養目標
高等院校需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緊密銜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輔助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培養其更為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與此同時,借助更為專業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各民族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與個人實踐技能持續強化,將其作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在此過程中,協同化人才培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可培養更多專業優秀人才,但在當前新時期與新挑戰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教育工作者須聚焦時代發展趨勢,結合不同類型人才發展與各院校人才教育特征,準確剖析課程思政教育基本目標,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這是高等院校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培育目標,是在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基礎之上,深入剖析高等教育事業的基本方向與核心價值,依托于立德樹人與學科賦能發展,結合國家政府以及各民族人才價值需求,綜合考量協同化人才培育目標。
(二)實現以課程思政為主體的協同化教學思路
首先,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主體差別之間探尋共同點,在教學主體層面相互促進與相互聯系。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方面都存在差異性,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考量二者之間的關系,避免協同化教育無法發揮價值,甚至造成不良影響。由此看來,課程思政教學主體需有效發揮各主體之間的統籌協調作用,實現教學工作協同共進,打造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共同力量。與此同時,合理把控思政課程教學感性與理性之間的關系,將高校思政課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渠道。事實上,在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實踐與探索過程中,思政課教育工作者在理論研究方面更具優勢,有效滿足課程思政教學需求。
(三)切實達成課程思政價值協同化推進
首先,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工作者需進一步拓展課程思政的強大育人價值。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過程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育人價值需詳細劃分主次關系。思政課程占據主導地位,為鑄牢教學發揮良好作用,課程思政則發揮輔助作用,進一步擴展課程思政育人價值,真正意識到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也能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承載作用。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須有效協調自覺參與和協同供給之間的關聯性。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逐步實現體系化與理論化更新,可有效滿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求。
(四)依托課程教學內容作為協同開展基準
首先,高校思政課程教師需有效調節隨機教學內容與預設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通常為教育工作者事先預設內容。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教材編輯過程中,往往呈現出較強的隨機性。由此看來,在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內容當中,需有效調節隨機與預設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其次,合理把控深度課程教學與淺顯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深淺存在明顯差別,通常會體現在兩方面。其中思政課教學內容往往略深于其他學科思政教學內容。同時思政課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在深淺方面也各不相同。思政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通常是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理論深度更高;課程思政則會列舉案例進行講解,展現出實踐教學的寬廣覆蓋范圍。
總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將其融人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高等教育領域,全面達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學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課程思政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其作用不容小。鑒于此,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所蘊含的巨大價值,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各類課程,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等多個維度發力,顯著提高人才培養的綜合質量水平,深入激發課程思政教學的育人價值,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培育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