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
(一)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能力較弱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強調應用性、實踐性的學科[1]。然而,傳統新聞傳播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延續以課堂講授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明顯不足。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導向使得學生雖然具備相對完整的新聞傳播理論知識體系,但在面對真實媒體環境時卻顯得力不從心。同時,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行業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模擬性實訓,與真實的媒體工作環境存在較大差距,不利于學生勝任實際工作。
(二)校企合作淺層化,產業對接不足
現階段,高校與媒體機構之間的合作停留在表面層次,主要體現為建立實習基地、邀請業界專家開展講座等形式,缺乏在人才培養方案擬定、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等核心環節的深度協同。這種淺層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難以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無法真正解決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結構性矛盾。具體而言,當前的校企合作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合作內容單一,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合作相對薄弱;二是合作深度有限,企業以“配合者”身份參與,而非作為人才培養的“共同體”發揮主體作用;三是合作機制不完善,缺乏穩定的長效合作機制和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
(三)教學資源更新滯后,技術應用不足
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教學資源的更新速度明顯滯后于行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材內容陳舊、教學設備落后、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脫節等問題,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教材建設方面,由于編寫、審核、出版等環節耗時較長,部分教材內容已經無法反映行業最新發展態勢[2],特別是涉及新媒體技術、數據新聞、融媒體傳播等前沿領域的教學內容更新緩慢,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技術應用方面,部分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對新興的數字化教學工具和平臺應用不足,教學方式創新滯后[3]。同時,教學實驗設備配置不完善,無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技術實訓條件,影響學生對新技術、新工具的掌握和應用能力。
二、基于產教融合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數字化分析
(一)產教融合的理論內涵與發展脈絡
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思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路徑[4]。其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教育與產業的深度結合,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從理論內涵來看,產教融合不僅是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更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其核心在于通過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校企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產教融合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新聞傳播學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人才培養天然與媒體行業緊密結合。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而產教融合可以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有效路徑。高校應通過深度的產教融合,實現新聞傳播理論教學與媒體實踐的有機統一,培養既具備扎實理論功底又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
(二)的技術機理分析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產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和實現路徑。數字化平臺作為新型的教育基礎設施,具有資源整合、過程記錄、數據分析、智能推薦等功能優勢,能夠有效破解傳統產教融合中存在的時空限制、資源分散、評價困難等問題。從技術賦能的機理來看,數字化平臺對產教融合發揮深度支持的作用。例如, (以下簡稱學銀在線平臺)作為國內領先的數字化教育平臺,整合海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完善的在線教學工具體系,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智能推薦能力,在支撐產教融合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其通過與知名媒體企業的深度合作,開發一系列貼近行業實際的專業課程和實訓項目,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這種數字化平臺的引入,使得產教融合從傳統的“點對點”合作轉向“網絡化”協同,從“階段性”參與轉向“全過程”嵌入,從“標準化”培養轉向“個性化”定制,不僅提高了產教融合的效率和質量,也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了可能。
(三)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在媒體形態日趨多樣化、傳播渠道不斷拓展的背景下,市場對新聞傳播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能要求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行業需要的是既懂傳播規律又熟悉新技術應用,既有內容創作能力又具備數據分析思維,既能獨立作業又善于團隊協作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必須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全面革新。2024年3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將從“3C”走向“3I”。這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政策支撐和發展方向。基于數字化平臺的產教融合模式為這種革新提供了可行的路徑選擇,高校應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培養過程開放化、學習內容動態化、能力評價多元化和培養主體協調化等突破。
三、基于產教融合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數字化創新
(一)以學校為主導:構建技術驅動的產教融合數字化平臺
高校應依托學銀在線平臺成熟的智能技術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構建集教學、科研、實訓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平臺。學銀在線平臺整合了教學互動、資源管理、課程建設、教學成果展示、教學管理評估等功能模塊,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供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互動交流載體。目前,學銀在線平臺已建設超過2000門課程,涵蓋12個學科,匯集中外文期刊約6.3億條元數據和近億條全文數據。以南寧師范大學為例,學校基于平臺構建包括新聞采寫、編輯制作、媒體運營等核心理論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庫,為每個課程模塊配備微課視頻、多媒體課件、知識圖譜等多元化教學材料,利用平臺提供的智能搜題、智能出卷、智能評卷、智能分析考試等功能,進行精準化教學。
此外,學銀在線平臺知識圖譜能夠清晰展現知識之間的關聯和層次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復雜的新聞傳播概念及實務操作知識,實現課程與行業需求的動態匹配。在此基礎上,高校應建立多方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學校負責理論教學和基礎技能培養,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質量標準;媒體企業承擔實踐教學和職業能力訓練,提供真實項目和專業指導;平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資源整合,形成優勢互補的育人格局。
(二)以教師為引導:加強人機協同下“引導者 + 協作者”的角色重塑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教師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和“能力協作者”。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為主,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傳播思維的培養。基于學銀在線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教師應結合超星AI助教的智能化支持,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發展水平,實現個性化教學和精準化指導,通過平臺提供的學習行為分析報告,識別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和能力薄弱環節,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教師應充分運用平臺的互動功能,融合成長式問題化教學模式,實施“以問題為驅動、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路徑,并通過設計一系列真實的傳播問題,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解決問題。基于此,教學方式從單一授課轉向師生雙向互動。教師應充分利用平臺的簽到、搶答、彈幕等功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并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完成真實項目的過程中掌握專業技能。
在教師能力建設方面,高校應建立教師產教融合能力發展體系,包括行業認知能力、技術應用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和協作創新能力四個維度,定期組織教師到媒體企業掛職鍛煉,深入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技術變革趨勢;開展學銀在線平臺和超星AI助教應用培訓,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建立“雙導師制”教師培養機制,引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
(三)以學生為中心:打造數據驅動的“沉浸式 + 自適應”能力發展閉環
高校應基于學銀在線平臺的技術優勢,創建沉浸式新聞傳播學習環境,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在平臺上構建虛擬新聞編輯部、虛擬演播室、虛擬媒體融合中心等實訓環境,讓學生在仿真的工作場景中進行實踐訓練。高校也應利用平臺的直播功能,實現遠程實習指導和在線作品展示,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引導教師根據新聞傳播專業特點和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差異化的教學路徑。高校還應通過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幫助教師識別學生的學習特征、興趣偏好和能力優勢,建立學生發展檔案,并基于學習行為數據,智能推薦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實踐項目,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學習,進而實施4 1+X′′ 人才培養模式,即:“1”為新聞傳播核心能力,包括新聞采寫、編輯制作、傳播策劃等基礎能力;“X”為根據學生興趣和職業發展方向選擇的拓展能力模塊,如數據新聞、短視頻制作、直播運營、新媒體營銷、輿情分析等。尤其高校應建立多元化的學習成果評價體系,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利用平臺記錄的豐富學習行為數據,結合智能分析,形成科學的學習評價報告。此外,高校還應結合行業標準和企業評價,建立校企共同參與的人才質量評價機制,通過學銀在線平臺實現學習成果的數字化存儲、權威認證、靈活積累、智能轉換,并與相關行業協會和媒體企業合作,將學習成果與職業資格認證、企業用人標準相對接,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四、結語
當下,產教融合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突破,更是數字時代教育變革的有益探索。未來,隨著5G、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數字化教育平臺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產教融合的內涵和外延也將進一步拓展,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同,從單一專業擴展到跨學科融合。這要求高校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深化研究,不斷完善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用好相關政策制度,營造有利于產教融合發展的外部環境,助力形成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良性生態,以多方協力推動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呂萌,程蕾.構建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新模式[J].青年記者,2014(17):98-99.
[2]吳澤球.高校教材滯后過時現象分析及對策[J]:高教論壇,2008(01):124-126.
[3」徐健,曾茂坤,黃敏.人技共生視域下職業院校教師發展“技術性實踐智慧”的四維審視[J].南寧職業技術大學學報,2025(03):9-14.
[4]孫善學.產教融合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90-94.
[基金項目]2025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產教融合賦能新聞傳播實習實訓創新實踐——基于數字孿生平臺的三元協同與動態優化體系構建”(項目編號:250503924303326)研究成果;202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25JGB297);202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核引領,四輪驅動:民族地區廣告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改革與研究”(項目編號:2025JGA272)。
[作者簡介](通信作者)陳喜鳳(1985—),女,廣西合浦人,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可心(1999—),女,福建龍巖人,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曾茂坤(1997—),男,廣東揭陽人,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