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期刊發展,先后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明確提出“做精做強專業類、綜合類學術期刊,帶動學科和行業發展”“要創新內容載體、方法手段、業態形式、體制機制推動學術期刊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2-3]。在此背景下,醫藥類期刊作為醫學科研成果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出版水平直接關系到自身的學術影響力與服務能力。因此,文章以《黑龍江醫藥科學》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出版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編輯對策,以期為同類期刊的發展提供參考路徑。
一、《黑龍江醫藥科學》的出版特色
(一)內容定位:聚焦區域醫藥特色的精準化內容策劃
《黑龍江醫藥科學》在出版過程中始終堅持“立足區域、服務行業”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精準化內容定位。期刊充分依托黑龍江省在寒地醫藥資源、地方特色藥材以及區域常見病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優勢,明確將寒地中藥開發、冰雪運動醫學、極地醫療保障等具有鮮明地域標識的研究方向作為內容策劃的重點。期刊通過設置如《寒地中藥栽培與炮制》《東北道地藥材研究》等專題欄目,系統整合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等本地科研機構的優質學術成果,為地方醫藥科研人員提供了穩定的學術交流平臺。
(二)形式創新: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立體化傳播模式
面對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黑龍江醫藥科學》積極探索多元傳播路徑,構建了“線上線下聯動、多載體協同”的立體化傳播模式。在線上平臺建設方面,期刊打造了集數字閱讀、成果檢索、學術互動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嘗試將傳統學術內容轉化為更具傳播力的多媒體形式,實現了由靜態文本向動態交互內容的轉變。在線下傳播方面,期刊通過組織系列學術活動,將期刊內容與實地交流深度融合,形成了“內容生產一傳播擴散一實踐反饋”的良性循環。
(三)質量保障:學術價值導向的全鏈條機制
為確保期刊質量,《黑龍江醫藥科學》構建了覆蓋“選題篩選一審稿流程一出版校驗”全過程的質量保障機制。在選題階段,期刊設立由臨床專家、科研學者與行業管理者共同組成的選題論證委員會,結合國家醫藥科技發展戰略與區域醫療實踐需求,每年發布重點選題指南,引導作者聚焦高價值的科研方向。在審稿環節,期刊實行“雙盲審稿 + 學科編委復核”制度,基于醫藥學科的專業特點,細化藥理、臨床、藥材鑒定等領域的評審標準,提升審稿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在出版后期,期刊通過建立作者反饋機制與引文追蹤系統,持續優化選題方向與內容結構。
二、《黑龍江醫藥科學》期刊現存問題
(一)選題前沿拓展不足
在選題方面,《黑龍江醫藥科學》雖然注重區域特色與實用性,但在前沿性與交叉學科領域的拓展上仍顯不足。當前,醫藥科技發展迅速,人工智能在精準醫療中的應用、基因編輯技術在罕見病治療中的應用、生物信息學與藥物研發的結合等新興研究領域,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然而,期刊對這些前沿方向的選題探索相對有限,仍以傳統醫藥研究為主,缺乏對新興技術與醫藥融合趨勢的敏銳捕捉。此外,期刊未能及時根據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中醫藥前沿領域的相關要求設置相關專題或專欄,導致其在引導學術討論和引領學科發展方面的作用受限。
(二)審稿流程效率有待提升
審稿效率是衡量學術期刊運營質量的重要指標,而《黑龍江醫藥科學》當前的審稿周期較長。作者從投稿到收到初審意見反饋往往需要較長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投稿積極性,一些對時效性要求較高的研究成果,容易因審稿效率低而錯過最佳發表時機。此外,在匹配審稿專家的過程中,人工篩選機制的效率較低,尤其對涉及生物材料、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跨學科領域的稿件,期刊難以迅速找到高契合度的審稿專家,導致審稿意見反饋滯后。同時,期刊在初審階段對稿件創新性與學術價值的快速識別機制尚不健全,部分具有潛力的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充分重視,影響了期刊內容的更新速度與學術傳播的時效性。
(三)數字化出版功能滯后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學術期刊提升自身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然而,《黑龍江醫藥科學》在數字化出版方面仍顯滯后,功能建設相對單一,難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目前,期刊的電子平臺以靜態內容呈現為主,缺乏互動性功能,限制了學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此外,在內容呈現形式上,期刊尚未有效應用動態數據、三維醫學模型等新型內容呈現形式,難以全面展現現代醫藥研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在信息傳播高度便捷的當下,這種數字化出版功能滯后的現狀不僅削弱了期刊的傳播效能,還降低了其在數字閱讀市場中的競爭力。
三、醫藥類期刊的編輯出版策略
(一)智能拓展選題視野,彌補新興領域空白
人工智能的融入,使期刊能夠敏銳捕捉行業脈搏[4]。在當前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醫藥類期刊若要持續提升影響力與學術引領力,就必須緊跟學科發展前沿,主動拓展新興交叉領域。
其一,建立前沿動態監測機制,提升選題預判能力。醫藥類期刊應構建系統性的前沿科研動態監測機制,通過訂閱權威數據庫、關注國際頂級期刊動態、參與學術會議等方式,持續追蹤國內外醫藥科技發展趨勢。同時,醫藥類期刊可設立專門的前沿選題研究小組,定期開展選題研討會,識別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研究方向,并進行專題梳理與趨勢分析,為作者選題提供數據支撐和方向指引,從而提升期刊對新興科研熱點的響應速度。
其二,引入專家智庫資源,強化選題引導機制。為彌補編輯團隊在跨學科領域的知識短板,醫藥類期刊應積極引入外部專家智庫資源,建立專家顧問機制。醫藥類期刊可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醫藥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邀請人工智能醫學、合成生物學、數字健康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特約策劃人或學術顧問,并參與選題論證。同時,醫藥類期刊可定期組織“前沿選題專家咨詢會”,圍繞當前熱點問題開展專題討論,從而形成具有學術深度的選題建議,提升期刊在新興領域的學術引導力與專業權威性。
其三,開設前沿研究專欄,打造特色內容品牌。在內容呈現層面,醫藥類期刊應主動設置前沿研究專欄,集中刊發具有創新性與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形成特色內容品牌。此類專欄不僅有助于吸引高質量稿件,還有助于引導作者關注新興領域,提升期刊的內容多樣性與學術前沿性。同時,醫藥類期刊可結合區域特色,探索“寒地醫學與智能技術融合”等交叉選題,推動地方醫藥研究與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增強期刊的學術辨識度與區域服務價值。
(二)AI優化審稿流程,提升審稿效率精度
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滲透編輯流程,推動實現了出版全鏈條的智能化革新[5]。醫藥類期刊構建智能化的審稿支持體系,不僅能夠提升稿件處理效率,還能增強審稿的專業性與規范性,從而更好地服務學術共同體。
第一,構建審稿專家智能匹配機制。醫藥類期刊應在現有稿件管理系統的基礎上,設置基于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專家匹配模塊。該模塊可根據投稿內容自動提取關鍵詞、研究方向與學科分類信息,并與期刊已有的審稿專家數據庫進行比對,從而推薦最契合的審稿專家。醫藥類期刊須定期更新專家信息,包括其研究領域、發表論文方向、審稿偏好等,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為后續的專家選擇提供參考依據。通過該機制,醫藥類期刊可在收到稿件后迅速完成審稿專家匹配,減少人工篩選時間。
第二,建立AI輔助稿件初審評估體系。醫藥類期刊可在投稿系統中嵌入AI初審評估模塊,輔助編輯進行稿件的初步篩選。該模塊可檢測稿件的學術規范性、研究方法合理性、論述邏輯連貫性,并能結合已有文獻數據庫,對稿件的創新性進行初步判斷。醫藥類期刊應設定包含創新指數、結構完整度、語言規范性等指標的評估體系,并由AI生成評分與分析報告,供編輯參考。該評估體系應在不影響編輯主觀判斷的前提下,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撐,幫助編輯快速識別具有潛力的稿件,提高初審階段的決策效率。
第三,建設審稿流程智能監控平臺。醫藥類期刊應建立集成化的審稿流程智能監控平臺,實時追蹤每篇稿件在各審稿環節的狀態變化。該平臺應具備稿件流轉記錄、審稿時限提醒、意見提交追蹤等功能,確保稿件在各階段不被遺漏。醫藥類期刊可通過該平臺設置審稿周期閾值,當超過預設時間而專家未完成審稿時,系統自動向其發送提醒,并通知編輯進行人工干預。同時,該平臺應具備數據統計功能,可按月或季度生成審稿效率報表,包括專家審稿數量、平均審稿時長、稿件退稿率等指標,為期刊后續優化審稿制度提供依據。
(三)數字升級出版功能,拓寬學術傳播范圍
在數字化傳播日益成為主流的背景下,醫藥類期刊須加快出版功能的數字化升級,提升內容傳播的便捷性與互動性,以適應讀者獲取學術信息方式的轉變。
一是拓展多媒體內容呈現形式。醫藥類期刊應在現有數字平臺功能的基礎上,增加視頻、音頻、動態圖表等多媒體內容的發布功能。醫藥類期刊可在每篇論文發布時同步推出由作者錄制的“研究亮點解讀”短視頻,或由專業人員講解的“論文精要”音頻內容,提升論文的可讀性與傳播力。同時,對涉及醫藥實驗、病例分析、藥物作用機制等復雜內容的論文,醫藥類期刊可嵌入動態演示圖或3D醫學模型,增強讀者對研究細節的理解。
二是完善數字平臺互動交流功能。為提升讀者與作者、同行之間的學術互動,醫藥類期刊應在數字平臺中增設在線討論區與問答模塊。醫藥類期刊可在每篇論文頁面下設置評論區,引導讀者對研究內容進行提問、點評或延伸討論,作者可定期上線回復,從而形成良性互動。同時,平臺可開設《專題研討》欄目,圍繞熱門研究方向組織線上交流活動,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參與點評。此外,醫藥類期刊還可建立用戶身份認證機制,區分作者、審稿人、讀者角色,實現精準互動與學術社群建設。
三是拓展多渠道傳播與分發路徑。醫藥類期刊應積極拓展數字內容在社交媒體、學術平臺及移動終端的傳播路徑,提升學術成果的可見度與影響力。醫藥類期刊可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設立官方賬號,定期推送精選論文摘要、研究亮點及專家點評內容,擴大期刊傳播的覆蓋面。此外,醫藥類期刊還可開發專屬移動端小程序或App,支持讀者訂閱期刊、收藏論文、設置更新提醒等。通過多渠道、多終端的內容分發,醫藥類期刊可增強傳播能力與用戶黏性。
四、結語
文章圍繞《黑龍江醫藥科學》的出版實踐,系統梳理了其在內容定位、傳播方式與質量保障方面的特色,同時指出了其在選題前沿性、審稿效率與數字出版功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編輯優化策略,從而助力《黑龍江醫藥科學》提升運行效率與學術服務能力,增強其在區域醫藥學術生態中的影響力。未來,醫藥類期刊應加速從傳統出版模式向智能化、融合化出版模式轉型,進一步提升學術傳播的精準性與互動性,為地方科研成果的廣泛傳播與學術交流提供更有力的平臺支撐。
[參考文獻]
[1]唐瓊.論期刊出版的風險及其防控策略[J].決策咨詢,2024(04):85-89.
[2]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J].編輯學報,2019(04):355-356.
[3]雷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06-28(001).
[4]許婕.人工智能賦能期刊出版高質量發展[J].中國傳媒科技,2025(05):142-144.
[5]劉少利.以新質生產力促進期刊出版高質量發展[J].現代閱讀,2025(10):22-24.
[作者簡介]王英敏(1973—),女,遼寧遼陽人,佳木斯大學科技處主編,副編審;李美(1967—),女,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科技處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