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然而,當前非遺保護和傳承面臨困境。如何做好非遺保護和傳承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非遺保護和傳承迎來發展機遇,如何利用新媒體資源和數字技術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引發廣泛關注,受到社會熱議。
場域理論視角下陜西快板保護和傳承的 困境
陜西快板作為曲藝類非遺項目,主要流行于陜西關中方言地區,吸取陜西關中鄉土文化中的戲曲、歌謠、順口溜等,采用詼諧、幽默和夸張的語言方式,彰顯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語言藝術,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魅力,凸顯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民間藝術價值,是陜西地方民俗文化的載體,有《逛廟會》《魯達除霸》《找對象》等經典書目。然而,它形成時間短、地域性強,基本上主要流傳于民間[1],且由于地方慣習等,陜西快板面臨保護和傳承的困境。隨著數字技術的賦能,陜西快板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改變傳統的表演和傳承方式,實現活態傳承。因此,文章結合場域理論探究數字時代非遺的活態傳承。
場域理論由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涉及“場域”“慣習”“資本”三個核心概念。其中:“場域”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2];“慣習”是“被結構化的結構”,即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感知、思維與行為傾向;“資本”是場域中行動者競爭和互動的目標、手段,資本的類型和數量決定個體或集體在場域中的位置和影響力。可以說,“慣習”與“場域”緊密相連,“場域”構造“慣習”,“慣習”又將“場域”構建為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世界,影響個體在場域中的行為和選擇[3]。
(一)方言依賴的傳播壁壘
在表演過程中,陜西快板采用關中方言,通過“四頁瓦”伴奏,以一種民間藝術的方式,為特定文化場域內的受眾尤其是陜西關中地區的受眾提供娛樂,呈現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從某種程度上,其他地區的受眾作為此特定文化場域外的個體不受它的影響,形成此特定文化場域外的個體慣習,與該特定文化場域內的受眾在行為和認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可能對陜西快板中的關中方言存在理解偏差,無法體會方言中獨特的樂趣。換言之,由于特定的文化場域和固化的地方慣習,陜西快板通過傳統的方言開展本土化敘事,形成方言依賴的傳播壁壘,難以打破傳播局限,無法與此特定文化場域外的其他受眾形成情感共鳴。
(二)表演場域的傳統封閉性
自誕生以來,陜西快板就在廟會、廣場、茶館等傳統物理場域進行現場表演,逐漸形成一門極具感染力的線下表演藝術。然而,其依賴較單一的傳播渠道,局限于陜西關中地區這個文化場域,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呈現表演場域的傳統封閉性,不利于增強受眾的黏性。同時,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陜西快板作為表演藝術也逐漸受到“快餐文化”的影響,被動地壓縮表演范圍,局限于傳統物理場域,深陷保護和傳承的困境。
(三)文化資本的代際斷層
研究發現,陜西快板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明顯出現文化資本的代際斷層,也就是陜西快板累積的文化資本在保護和傳承中出現斷裂和脫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特定文化場域萎縮,囿于傳播局限。在場域理論視角下,一方面,陜西快板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依賴特定文化場域的慣習內化,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呈現傳播鏈條較為單一、傳播力度弱化的特點,且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其既面臨相關從業者難以依靠傳統技藝保障生活的問題,又遭遇年輕群體傳承積極性不高的困境,相關慣習傳遞和文化資本斷裂。另一方面,陜西快板主要面向特定文化場域內的受眾,其中中老年受眾原有的慣習被特定文化場域塑造所固化,思想較為傳統;年輕受眾認為陜西快板在內容和表演形式上較為陳舊,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可見,在數字時代,陜西快板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吸引年輕受眾,也與該特定文化場域外的其他受眾存在較大距離,存在受眾斷層的問題,無法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四)媒介變遷的慣習沖突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陜西快板經歷從傳統舞臺演出到電影、電視展示,再到網絡、新媒體傳播的媒介變遷,其長期形成的“口傳心授”師徒制、觀演關系等表演慣習被解構。根據文獻資料查閱和實地演出考察,筆者發現,無論是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目,還是近年改編的創新內容,陜西快板內容篇幅大、演出時間長,這與當下網絡、新媒體的媒介傳播特性以及信息的碎片化、即時性等傳播特征相沖突,無法適應受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同時,網絡、新媒體中媒介的算法邏輯造成唯流量的傳播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陜西快板的傳播空間,導致其難以吸引更多的受眾,無法順應媒介的更迭發展,面臨藝術表演形態和本質被解構的困境。
二、數字時代陜西快板數字場域的構建路徑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場域涵蓋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受眾可以進行網絡社交和獲取信息資源,實現虛擬空間的對話和交流。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有研究認為,探索“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當下推動非遺數字化轉型和傳播的有效途徑[4。可以說,陜西快板數字場域的構建,能夠打破傳統文化場域中的時空限制,借助網絡、新媒體、數字技術賦能陜西快板的文化表達和傳播,實現陜西快板由傳統物理場域到數字場域的保護和傳承,改變傳統物理場域中固有的慣習,累積新型文化、技術資本,促進陜西快板的數字化轉型[5]。
(一)多模態交互表達突破語言障礙
在數字技術賦能下,多模態交互表達為陜西快板突破語言障礙提供了有效途徑。多模態指由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的綜合信息形態構成的復合體[],目前已經成為非遺文化實現活態傳承的主要創新技術。多模態交互表達有助于陜西快板拓展傳播范圍,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實現更廣泛的傳播,為陜西快板的保護和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在傳播過程中,陜西快板應借助短視頻等新媒體,利用語音轉換軟件,實現部分方言轉字幕等功能,降低在特定文化場域外的受眾對方言理解的難度,便于受眾通過視覺符號觀演。例如,在抖音平臺上,陜西快板第三代傳人楊錦龍通過發布短視頻,探索陜西快板的多模態交互表達。在有關紀念清明節的短視頻中,其運用AIGC生成陜西快板文生視頻與圖生視頻,以圖文配合說書音頻進行內容制作,利用視覺符號提升受眾對陜西快板的感官認知和體驗,通過展演《魯達除霸》《哪吒鬧海》等,形成一個有關陜西快板的信息傳播綜合體,激發受眾情感共鳴,增強受眾文化認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陜西快板的跨地域傳播。
(二)影像創新表達適配虛擬場景
除了借助AIGC生成圖生視頻和文生視頻、形成信息傳播綜合體、進行多模態交互表達突破語言障礙,陜西快板還應通過影像創新表達,利用XR技術,創新表演形式,營造適配虛擬場景的展演,打破劇場和舞臺的局限,拓展表達空間,發掘表演形式。例如,《大河唱》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關于非遺的紀錄片,主要講述三弦、皮影、秦腔三種傳統的民間展演形式,通過鏡頭記錄傳承人的演出和日常生活,將音樂和影像相融合,向受眾生動地展現非遺的魅力和講述民間非遺傳承人背后的故事,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可見,陜西快板借助影像創新表達,既能夠深入展現非遺傳承的故事,又助力非遺突破時空限制,實現保護和傳承。
XR(ExtendedReality)作為一個統稱,指擴展現實技術,涵蓋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和MR(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等多種技術形式。米爾格拉姆提出關于“現實一虛擬連續體”的概念,其指一個從“真實環境”一端到“虛擬環境”一端的范圍,這一概念預見XR技術的核心特征,指導混合現實技術在多個領域的發展和應用[7]。換言之,XR 技術可以幫助陜西快板生成虛擬適配場景,增強受眾的沉浸式體驗。陜西快板在傳統場域表演時,受氣氛美學的影響,它直接作用于受眾的感官,以“氣氛”為審美中心,具有極大的感染力[8]。然而,陜西快板在熒幕上的演出則缺乏臨場感,不利于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因此,陜西快板應借助XR技術生成虛擬茶館等傳統演出場所的適配場景,在滿足當下受眾觀演慣習的同時,又借助技術賦能創新表達。
(三)傳承創新機制破解代際斷層
當前,傳統的傳承機制已經難以助力陜西快板走向規模化發展,且文化資本的代際斷層導致陜西快板傳承面臨傳承無以為繼的困境。例如,陜西快板的非遺傳承人劉文龍已85歲高齡,而00后的李佳哲師從劉文龍先生成為陜西快板第三代傳承人,其僅是零星案例,可以說,年輕群體在陜西快板的傳承中依舊稀缺。
雖然非遺進校園、開辦培訓機構和宣講活動等方式等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非遺數據庫和平臺的構建仍相對較弱。陜西快板亟須依托數字場域構建數字檔案和平臺,夯實傳承基礎,通過線下和線上的雙軌傳承機制,破解代際斷層。
2021年,《“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提出,加強非遺檔案和數據庫建設,加大對非遺有關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實物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數字化處理,完善非遺檔案和數據庫體系,推動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公共數字平臺。非遺檔案和數據庫體系除了有助于相關圖片和音視頻的保存,還可以助力對新興技術的運用,如借助3D掃描、捕捉技術和全息影像等,形成可供留存的動態化“表演基因庫”。其中:在對陜西快板進行表演全方位記錄的同時,3D掃描技術可以形成360度的觀察教學數字模型,便于受眾通過穿戴式的傳感器感受陜西快板展演,并形成程式化的動作記錄,為保護和傳承提供支持;多模態AI分析系統有助于修復較老的陜西快板歷史音像,進行音質、畫質的修復,完善數據庫中珍貴影像資料的保存。可以說,非遺數字檔案和數據庫的建立不僅能夠挖掘和培育陜西快板的愛好者和傳承者,還可以為陜西快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四)融媒多元形態構建傳承樞紐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媒介形態不斷變革,除了傳統媒介,新媒體等的出現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更多方式,使非遺傳承呈現多元融媒的趨勢,助力非遺創新表達,實現融合發展。融媒多元形態在內容生產上更加注重創意與個性,強調內容的差異化與獨特性,這有助于豐富非遺文化的內容生態構建,滿足不同受眾的多元審美需求[9]。
以《黑神話:悟空》中的陜西快板為例,它借助游戲這種新型媒介創新表達形態,在游戲第二章“風起黃沙”中作為一段背景音樂出現,其中無頭僧手持三弦的精彩彈唱激發玩家的情感共鳴,使無數切片內容在短視頻平臺被“二創”并進行傳播,使陜西快板在新媒體上得到重構與創新,聯合《黑神話:悟空》積極進行IP開發運營。又例如,陜西快板非遺傳承人高小青在快手平臺聯合多位陜北說書藝人,開啟為期五天的陜西快板專場直播,借助“短視頻 + 直播”的形式,將這一具有鮮明特色的非遺展現給受眾。再例如,延安大學“書芩三河”助農項目開啟“非遺活化 + 電商助農 + 鄉村振興”三位一體的模式,不僅創新表達陜西快板的新唱詞,還從陜北剪紙和農民畫中汲取靈感,設計“說書小娃”IP形象的系列伴手禮盒,推動陜西快板文創的發展。由此可見,陜西快板通過媒介多元融合構建起非遺文化傳承的橋梁,將現代傳播與非遺文化結合在一起,并借助新媒體,通過直播、IP開發、微信公眾號等多元融媒構建傳承樞紐。
三、數字時代陜西快板網絡認同的構建與跨域傳播機制的形成
借助數字技術賦能,陜西快板打破特定文化場域局限,實現從“地方非遺”到“數字公共文化”的轉化,構建更廣泛的網絡認同和實現跨域傳播,增強受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提升文化影響力。
(一)元素融合與傳統敘事的當代轉譯
在數字時代,陜西快板的經典書自已經難以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也無法充分吸引年輕受眾。為此,陜西快板應將內容生產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在編新文本上緊扣時代發展和社會議題,并將傳統書目中經典的文化典故進行現代轉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非遺文化輸出給年輕一代的受眾,使非遺文化符合當代受眾的審美需求。例如,陜西快板《逛夜市》《逛廟會》《歡迎您來西安》將陜西美食文化轉化為陜西文化認同的載體,并隨著西安文旅的盛行,在短視頻等平臺廣泛傳播,即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的非遺傳承人和喜愛陜西快板的受眾將其與陜西美食視頻結合在一起,以陜西快板獨有的方言節奏和美食觸發網絡受眾的情感共鳴,吸引他們的關注。這不僅為文旅產業做出貢獻,也增強受眾對陜西快板的文化認同。此外,在未來發展中,陜西快板還應將一些經典書目進行重構,在保留核心精彩內容的同時,聚焦于熱點議題,使內容符合當下受眾的價值觀和需求,并采用年輕受眾喜愛的短劇、豎屏劇等形式加以呈現。例如,全國首部戲曲豎屏微短劇《新倒霉大叔的婚事》改編自河南經典戲曲《倒霉大叔的婚事》,將豫劇改為曲劇,保留原框架,強化人物形象和曲劇的形式創新,以短劇的形式在傳播過程中吸引受眾的廣泛關注。陜西快板也應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受眾的固有印象,借助新媒體等平臺賦能內容的年輕化表達,發揮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優勢,以期實現跨域傳播。
(二)平臺適配與流量精細化運營
在數字時代,數字場域的構建使非遺文化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和特定場合、受眾的限制,為更廣泛的受眾提供了接觸和了解非遺文化的機會。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都推出與非遺相關的活動,以抖音平臺推出的“非遺合伙人計劃”為例,它旨在通過流量扶持、提高變現能力、打造非遺開放平臺等方式,鼓勵非遺傳承人和受眾記錄和傳播非遺。陜西快板應借助這一活動,在抖音平臺發布相關垂類內容,通過標簽優化增加曝光量,讓更多的受眾了解到非遺文化。此外,陜西快板還應打造平臺傳播矩陣,利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發揮不同媒體平臺優勢,發布適配內容,打造垂類矩陣,從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算法技術在非遺傳播中被廣泛應用,其有助于更準確地把握受眾對非遺文化的需求,實現更為精準的文化服務和產品推介[10]。陜西快板應借助各大新媒體平臺引入的大數據算法服務,實現精準的個性化推薦與視頻適配,并通過不斷優化推送的流程,分析受眾的點贊量、互動性和視頻完播率等信息,提高內容推送效果和精準度,為受眾帶來更好的體驗。
(三)社群傳播與“文化共同體”構建
社群傳播可以將分散的受眾轉化為具有歸屬感的“文化共同體”。陜西快板應以內容為文化載體,通過構建社群網絡突破自身的地域限制。在社群的建立過程中,陜西快板應在線上舉辦一些相關活動和比賽,讓受眾群體參與其中,并利用私域流量的沉淀,建立更為長效的運營機制,突破自身的傳播局限,建立更穩定的關系鏈。陜西快板也應通過免費的微信公眾號、付費創研社以及陜西快板的地域群建立三級社群關系,并在社群里設置受眾等級,采用激勵機制,激發受眾的參與積極性。微信公眾平臺是為各大企業機構、媒體和個人等提供官方賬號的平臺,用于信息傳遞和互動[11]。同為曲藝的秦安小曲就借助微信公眾號“文旅秦安”發布《秦安賽江南》,該作品成功入選中國曲藝家協會“喜迎二十大,說唱新時代”全國優秀曲藝作品網絡展播。可以說,陜西快板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資訊和舉辦線上賽事活動,有助于增強受眾黏性和擴大傳播范圍。此外,陜西快板還應通過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的非遺傳承人在自己賬號開設粉絲群,形成粉絲等級,吸引更廣泛的受眾,增加受眾的觀看直播時長和關注時間,并開設櫥窗售賣相關文創和直播課程,以此實現非遺由“興趣一消費一裂變”的閉環,擴大傳播范圍,實現跨域傳播。
四、結語
陜西快板不僅通過技術賦能創新形式表達,更重要的是重塑傳統場域中的慣習和資本,通過數字場域中的多模態應用、影像表達、多元融媒形態等逐漸打破傳統物理場域的限制,實現從地方性非遺到數字公共文化的有效轉化。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數字技術為陜西快板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為陜西快板的傳播提供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過度的技術介入會導致文化內涵被忽視等問題,削弱陜西快板原有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因此,雖然數字化發展是未來陜西快板發展的必然方向,但陜西快板應在使用數字技術弘揚非遺文化的同時,以優秀文化輸出為核心,使技術服務于陜西快板的轉型發展,避免非遺文化在數字化轉型中失去其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只有這樣,陜西快板才能在新的場域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獨特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牛延龍.陜西快板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2]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146-150.
[3]朱孟婷.場域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桂劇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3):242-243.
[4]薛可,時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邏輯、機理與風險[J].求索,2025(03):126-136.[5]陸俊先,周麗霞.數字場域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7):104-109.
[6]李華兵.多模態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03):21-25.
[7」姜欣言,范玉剛.XR對戲劇時空美學觀的重塑:以XR數字戲劇《麥克白》為個案[J].文藝評論,2025(02):101-110.
[8]韋拴喜,岳湘凡.意境美學與氣氛美學的跨文化互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2):165-173.
[9]趙錦鴿.媒介融合場域中戲曲文化的轉譯與共情:基于央視頻贛劇的數字傳播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5(13):29-33.
[10」艾霧,李繼曉,張國霞.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平臺構建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10):100-104.
[11」鄭向陽,何霞蓉.萬物皆媒、跨界融合:秦安小曲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戲劇之家,2025(02):51-53.(上接第69頁)系與漢服運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全文)[EB/OL].(2013-03-24)[2025-07-31].https://www.gov.cn/ldhd/2013-03/24/content_2360829.htm.[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講話(全文)[EB/OL].(2014-09-24)[2025-07-31].https: //www.gov.cn/xinwen/2014-09/24/content_2755666.htm.
[6]潤物細無聲: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與實踐(下)[EB/OL].(2025-07-29)[2025-07-3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7/content_7034214.htm.[7]朱丹紅,武艷.從網絡游戲《原神》看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化對外傳播[J].出版發行研究,2023(11):73-78.
[8]黃柏青,嚴妍.短視頻時代的城市形象傳播:國內短視頻與城市形象研究綜述[J].云夢學刊,2024(05):15-24.
[9]鄭重,王平.智媒時代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國際傳播新格局[J].中國出版,2025(10):52-55.
[10」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講話[EB/OL].(2021-06-01)[2025-07-3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11」高毅丹,陳虹.智媒時代國際傳播精準化的路徑創新[J].新媒體與社會,2024(02):26-37.
[12]肖宇強.海外藏中國民俗文物研究的四重維度: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中國服飾為中心[J].民族藝術,2022(06):104-116.
[13」胡正榮,李沐蕓.重構傳播力:國際傳播的當代性實踐突圍[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01):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