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智技術的迅猛發展,就業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隨之也面臨一系列挑戰。本文分析了數智時代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影響,認為當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存在內容落后、師資短缺、學生職業觀念多元化、數智技術應用不充分等問題。提出了將數智技術納入到教學內容、對職業生涯相關教師進行數智技術專項培訓、實施個性化方案和充分利用數智技術等對策,進而提高數智時代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質量。
關鍵詞:數智時代;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挑戰;對策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全面進入數智時代,產業結構、就業形態和職業需求都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對高校人才培養和職業生涯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生涯教育對指導大學生認識自我,尋找職業方向、制定職業規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數智時代就業市場和就業形態的變化,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面臨一系列挑戰。因此,探討數智時代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影響,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對促進數智時代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智時代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影響
(一)數智時代改變了職業結構
隨著數智技術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崗位被機器替代,新興職業不斷涌現,就業方式和工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2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發布的新職業信息顯示,大多數新職業和新經濟有關,近一半被標注為數字職業。有產業數字化升級產生的“數智”崗位,比如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等;也有數字產業化催生的新興崗位,如用戶增長運營師、網絡主播等。
(二)數智技術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賦能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首先,數智技術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職業生涯教育資源共享,教師能夠更快更準確的了解最新職業類型、行業需求和就業市場形勢;其次,數智技術能創新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方式方法,網絡課程、留言互動、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職場場景等,這些增加了師生互動,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能夠找出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方向;再者,教師采用用戶畫像、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能夠將海量的就業信息與學生特點匹配,使得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精準化職業規劃指導。
(三)數智時代對大學生職業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數智時代對大學生職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產業都加速了傳統產業變革和傳統職業更替的速度,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數字素養,還要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以應對技術變化和崗位的不確定。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要調整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引導學生認清數智時代職業技能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
二、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內容滯后
在數智時代,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面臨的首要挑戰便是教育內容滯后于行業發展。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更新緩慢,難以匹配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例如,近年來,人社部都會公布一些新職業新工種,但許多高校仍以多年前的職業分類作為指導框架,對滿足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人才需求新職業新崗位鮮有涉及。課程內容落后導致學生職業規劃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了“所學非所用”的結構性矛盾。
(二)職業生涯教育師資緊缺
當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師資配置普遍不足,專職教師比例較低。根據教育部2023年發布的《全國高校就業指導師資狀況調查報告》,平均每所高校僅有2—3名專職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而師生比高達1:3000,遠低于歐美國家1:800的標準。許多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由輔導員或行政人員兼任,導致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三)學生職業觀念多元化
數智時代學生的職業觀念更加多元,發展路徑更加個性化,傳統的標準化職業生涯教育模式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就業、考研、考公”三元模式。202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顯示,在2023屆畢業生中,選擇自由職業(12.8%)、間隔年(5.3%)、數字游民(3.7%)等非傳統路徑的比例顯著提升,這種多元化趨勢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發起了全新的挑戰。
(四)技術應用不充分
數智技術為職業生涯教育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工具,但許多高校對這些技術的應用仍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發揮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職業測評、崗位匹配、個性化推薦等方面的潛力。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限制了職業生涯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提升。
三、高校職業教育應對挑戰的對策建議
(一)將數智技術納入教學內容
高校應建立科學完善的動態調整機制,通過構建“監測—評估—反饋—優化”的閉環系統,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元宇宙等新興職業領域,以及Python編程、數據可視化、AI工具應用等數字技能納入教學內容,并確保教學內容與經濟社會最新需求保持同步更新。要重點加強學生三大核心素質的培養:一是數字素養,包括數據思維、信息甄別和智能技術應用能力;二是創新思維和持續學習習慣,通過設計思維訓練和創客項目實踐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習慣以應對數智時代快遞的技術變革;三是跨界整合能力,實施“專業+X”培養計劃,如“工程"+管理”“文科+數字技術”等復合型人才素養。以此增加學生對數智技術的認知,提前思考數智時代自身的職業規劃,找準定位,在大學階段針對性地做好知識和技能的儲備。
(二)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改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師資,可以從提升現有教師水平,引進新的師資等方面著手。一方面,對現有師資力量進行數字素養培訓,擴大培訓范圍凡是與職業生涯教育有關的教師都進行培訓,包括但不限于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就業指導教師、輔導員、思政教師、心理咨詢教師等,通過開展數智技術專項培訓、講座,使教師們對數智時代的勞動力市場變化有清晰的認識,將數智技術納入到各種課程內容中,有效引導學生提前做好數智時代的職業規劃。另一方面,可以引進具有相關行業實戰經驗的專家擔任兼職教師或實踐導師,尤其是從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新興行業選聘人才,能夠將行業發展前沿帶入校園教學。
(三)實施個性化職業生涯教育方案
高校應當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構建覆蓋全周期的學生職業發展支持系統。要建立動態更新的電子學籍檔案,整合學生的學業表現、實踐經歷、職業意向、技能證書等關鍵數據,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工具對學生進行職業畫像,并配套向學生推薦相關課程資源、實習機會、就業指導等,為開展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比如對致力于考研、考公的學生,推薦一些備考課程和考研、考公形勢分析課程,對有志于數字經濟創業的學生,可配備創業指導教師,分析近年數字經濟創業成功案例。實現從“千人一面”到“一人一策”的個性化、精細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四)充分利用數智技術創新教育模式
高校應充分利用好數智技術工具,創新職業生涯教育模式。首先,鼓勵教師使用數字化教學工具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如將線下講課視頻作為線上課件,開啟留言或彈幕功能,加強師生互動,不斷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其次,運用AI技術開發智能導師系統,實現職業咨詢、技能評估與路徑規劃的精準匹配;最后,搭建校企協同的數字化平臺,動態對接人才供需信息。這種技術賦能的創新模式,不僅能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更能通過精準化服務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為高質量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四、結語
數智時代為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高校需要采取系統性改革措施,將數智技術納入到教學內容、對職業生涯相關教師進行數智技術專項培訓、實施個性化方案和充分利用數智技術等對策,提升職業生涯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未來,高校應進一步構建更加開放、智能、高效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為社會培養適應數智時代需求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重慶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