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主動引導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方向,避免或應對人工智能沖擊就業的自發效應
應對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就業沖擊,確實不應該聽天由命,更不應該試圖阻礙技術本身的發展。唯一不可回避且正確的選擇,是主動引導人工智能發展和
應用方向,避免或應對人工智能沖擊就業的自發效應。為此,我建議,首先,利用人工智能加速技術進步的巨大能量直接創造就業崗位。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之力找到或設計出人機互補性,進而推進人機協作,盡可能接近一種人機共進的境界,具有創造就業崗位的無限可能性。再次,通過制度安排使生產率提高的成果獲得分享,為那些生產率尚未提高卻有需求的崗位提供繼續存在的理由和條件,或者通過改變就業的定義,創造出以往不被認為是就業的新類型崗位。最后,需要通過政策調整和制度建設,創造出實現這些目標的必要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蔡昉
觀點:要繼續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大力培育戰略科創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新領域、新賽道的快速發展釋放出就業新潛能,新興行業釋放出更多就業需求。不過,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滯后于產業發展速度,影響了就業增量。當前,要繼續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順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發揮科創平臺的作用,大力培育戰略科創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圍繞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未來戰略,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方面攻關,形成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同頻共振。繼續加強勞動力供給側改革,實施人工智能時代的人力資本提升計劃,健全就業政策與服務體系,為拓展就業增量提供支撐。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萬海遠
觀點:要聚焦新業態、新空間、新消費,拓展就業增量空間
目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錯配,一些傳統產業畢業生供給過剩,而智能制造、跨境合規等新興領域人才緊缺。服務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攀升,但在養老、醫療健康、數字消費等領域,專業化人才還很匱乏。因此,我們要聚焦新業態、新空間、新消費,拓展就業增量空間。要完善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產業鏈和教育鏈的動態銜接機制,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儲能、半導體、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完善從研究型、應用型到技工型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定向增設算法工程師、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師、智能硬件設計師、AI訓練師等專業課程。針對低技能勞動者實施技能重塑,開展“機器人焊接”“智能硬件運維”等定向培訓。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林山
觀點:“假裝上班”公司提供的職場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使用者緩解壓力
現如今,在北京、重慶、深圳、哈爾濱等不少城市,出現了專門的“假裝上班”公司。這些公司多數按天收費,從30元到上百元不等,按月承包工位能享受一定優惠。我認為,“假裝上班”公司提供的職場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使用者緩解壓力,維持社會交往中的自尊感,提供心理緩沖空間。“假裝上班”這一概念觸及社會關注的就業環境、職場壓力、身份認同等熱點話題,因此容易形成擴散效應。一些中小企業將閑置辦公資源靈活出租,本質上屬于辦公共享經濟的衍生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我建議,“假裝上班”公司可以嘗試轉型升級,例如,嘗試靈活就業服務、自由職業者支持平臺或創業孵化器等更具社會價值的新型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友浪
觀點:提供辦公空間只是“假裝上班”公司最基礎、最簡單的服務
提供辦公空間只是“假裝上班”公司最基礎、最簡單的服務,公司一方面要滿足求職人群在職業過渡階段對“體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讓聚集的同類人群在心理上得到相互支持,并且通過創業分享、技能交流等,為職業瓶頸期人群提供更多脫離當前生活狀態的機會。
——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教授崔麗麗
(曉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