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立身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并多次對就業問題作出重要論述,強調“就業是永恒的課題”,要“堅持就業第一”。特別是去年5月,總書記發表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講話,為我們走好新時代就業發展之路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勁動力和堅定信心。當前,浙江正遵照黨中央賦予的重大政治使命,聚焦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一核心任務,創造性提出“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全新時代命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近年來衢州市開化縣的發展,就是一段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實踐歷程,更是一段山區縣聚力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高質量充分就業體系的基層探索。
開化是習近平“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述的發源地。早在2003年和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曾先后兩次來到開化,寄予我們“一定要把錢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保護好”“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囑托。2022年11月,也就是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不久后,總書記還給金星村捎來了重要問候,讓我們倍受鼓舞、倍加振奮,也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近年來,在人社部、國家發改委、中央黨校等國家部委,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等權威媒體和高端智庫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深度溯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蘊含的共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并深刻認識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是總書記用樸素的群眾語言詮釋深刻的共富理念,是引領山區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
我們深切體會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把“人人”擺在第一位,體現了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的理念。這與總書記勉勵開化“一定要把錢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保護好”“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等形成有機整體,“一定要把錢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保護好”,明確了山區縣共同富裕的發展稟賦,是實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前提基礎;“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指出了山區縣共同富裕的發展方式,是實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產業升級路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充分體現了勤勞致富的理念。總書記強調,“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深刻反映了“就業”和“收入”的對等關系,以“人人”個體的充分就業推動“家家”群體的整體增收,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和中國就業理論體系的題中之義。目前,在浙江,“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先后寫入了省委全會報告、省政府工作報告和省委一號文件,已成為全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鮮明標識。
開化是習近平“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述的實踐地。下面,我有五個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一、關于一家本土企業的故事
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國90%的卡牌都產自這家企業,今年很火的《哪吒》卡牌就是他們生產的。老總是開化人,總部設在上海,生產基地在開化,除企業本身吸納本地就業1000余人外,還與鄉鎮、社區合作建立了12個“共富工坊”,幫助1000多名留守婦女、低收入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現在卡游還有個總投資45億元的項目,投產后預計能夠帶動超3000人就業。老總也很有情懷,計劃在開化打造全球最大的卡牌動漫小鎮,整個小鎮建成投產后預計實現工業產值100億元以上,并帶動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吸納勞動就業人員10000人以上。
產業發展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首要任務。開化縣堅持向內轉型,迭代升級“618”現代產業體系,科學布局十大平臺,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目前“618”產業鏈每年可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次以上。開化縣堅持向外招引,近3年,累計招引高成長性勞動密集型企業16家,吸納本地就業1.52萬人。開化縣堅持向下延伸,鼓勵支持企業將生產加工環節延伸至村社工坊,共建立共富工坊210個,帶動1.3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山區縣要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就是要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以高質量發展帶動高質量充分就業。
二、關于一片茶葉的故事
這片茶葉就是開化的龍頂茶。民間有個說法,叫“千里錢塘江,一江挑兩龍”,源頭產龍項,源尾產龍井。當年,總書記在金星村考察調研時,遇見不少村民在加工、包裝茶葉。他停下腳步,與村民攀談起來。當他了解到村民們通過種植和加工茶葉,每年有三千多元的收入時,當場鼓勵村干部和村民“開化龍頂茶全國知名,我們喝一點開化龍頂茶很好的,你們種茶葉大有前途!”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到了12.5萬畝,產量3880噸,有7萬人從事茶產業,每年可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5萬元。
“土特產富”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有效路徑。開化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公園所在地,從1997年就開始生態立縣。這些年,開化縣堅持因地制宜,努力把本地特色“資源”轉化為群眾增收致富的“財源”。比如,全力打造茶葉、清水魚、中藥材三大十億產業,持續強化“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賦能,三大產業鏈從業人員達8.1萬人,有效解決了農村群眾的靈活就業問題。又如,開化縣始終認為文旅產業是開化可以無限放大的產業,先后推出“百萬年薪聘導游”“百萬年薪聘宮主”等系列活動,大力實施鄉村旅游“星計劃”,目前全縣有2萬人從事旅游產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山區縣要在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突圍,必須充分用好生態資源稟賦,走出一條產業聯動、融合發展的路子,不斷提升“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成色。
三、關于一位返鄉青年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汪忠,90后小伙子,早年他在外地打拼,后來被開化縣的營商環境所吸引,毅然返鄉,將公司搬回了開化。當時浙江正好在進行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開化縣為他量身定制了增值服務,包括租金減免、創業補貼、稅費優惠等系列政策。去年,企業銷售額超過了4億元,還在8個鄉鎮開設了服裝加工點,帶動就業600余人,還幫助解決了周邊200余名安置移民的就業問題。
改革創新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根本動力。開化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有8萬人在外務工,超過戶籍人口的五分之一,要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向改革要動力,營造開放包容、穩定向好的就業創業環境。這些年,開化縣持續探索構建高質量就業創業體系,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對內對外”兩手抓。對內,開化縣抓好人崗精準匹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線上強化數字賦能,建立全縣就業信息數據庫,將6500余家用工主體、83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6萬余名靈活就業人員統編入“網”,實現人崗一鍵匹配。線下創新就業平臺,整合現有的勞務集市、零工市場、人服機構等平臺,定期舉辦春風送崗、代企招聘、駐點招聘等招聘會,近3年累計帶動1.6萬人就業。對外,開化縣抓好營商環境優化,出臺支持返鄉創業7條意見,針對重點企業設立“駐企服務專員”,用真金白銀、真心實意服務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改革是推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關鍵一招”,尤其是當下就業環境承壓,更需要用改革的思維去破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突破,進一步促進就業提質增效。
四、關于一所技能學校的故事
這所學校坐落在金星村的共富中心,是一個集理論素養提升、職業技能培訓、鄉村振興實踐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平臺。師資力量來自全國各地,包括理論專家、技能大師等。學校每年要舉辦各類技能提升培訓、“三農”職業教育600場次,從這里走出了上萬名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
技能培訓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關鍵抓手。近年來,開化縣深入推進縣域技能型社會建設,通過“學徒制培訓”“訂單式培養”等定向培訓,努力讓群眾就業有“術”,致富有“路”。開化縣打好前戰,科學布局共富中心、技能實訓基地、衢州旅游學校等8個培訓站點,推動培訓資源均衡布局,著力打造“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開化縣精準發力,充分尊重群眾培訓意向,著力打造“開化三師”勞務品牌,帶動2000余名農民實現就業增收。同時,針對一些企業職工因產業升級帶來的技能需求,開展電商直播、無人機操作等前沿培訓,幫助他們穩穩端住“飯碗”。開化縣主動出擊,把培訓送上門,推動“茶博士”“魚專家”等到田間地頭開展下沉式授課,累計培訓3000余人次。目前,全縣技能型人才達到5.32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達37.3%,居全省生態發展縣首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技能培訓是促進群眾就業更穩、收入更高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當下,更要注重人才的培育,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五、關于一個政企協作的故事
這家企業就是阿里巴巴集團。2023年11月,阿里通過共富助力計劃,與開化縣合作共建了一個數字人才基地,打造了30多個直播間,吸引60多名年輕人從上海、杭州等地返鄉就業,他們多數是00后,平均年齡只有25歲,已打造過億直播間1個,千萬直播間3個,百萬直播間實現全覆蓋,并推動了小香薯加工基地、水果玉米種植基地等項目落地,為周邊千余名農戶提供了就業崗位。
開放協作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引擎。總書記強調,要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就業是家事,更是國事。因此,開化縣立足自身、服務全局,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努力以開放促就業。開化縣打破行政邊界,創新推出“365共富協作區”,打造“365省際勞務協作總站”,共享三省六地人力資源信息,近三年累計招引縣外員工5000余人。開化縣打破地理邊界,建立山海聯盟,與杭州桐鄉共建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2024年累計提供崗位2000余個,促成400余名開化籍勞動力異地就業。同時,針對季節性用工需求,與外地簽訂靈活用工協議,在用工高峰期帶動本地閑置勞動力人均增收超8000元。開化縣打破產業邊界,建立清水魚、龍頂茶、紅高粱等產業聯盟,組團發展助力群眾就業增收。以紅高粱聯盟為例,開化大溪邊鄉是優勢地區,但受發展空間限制,無法再擴大規模,于是將產業向聯盟北部鄉鎮遷移。目前,已有50個村種植紅高粱,規模達1萬余畝,帶動1.2萬農戶就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山區縣要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閉門造車不行,單打獨斗更不行,必須要打開“大門”,創新協作機制,抱團發展,合作共贏,才能不斷做大做強就業的文章。
以上五個故事只是開化踐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述的一些側影。我們深知,對照先進地區和上級要求,開化縣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方面還有不少差距,需要在今后不斷改進、不斷提升。但我們堅信,只要始終牢記囑托,深入貫徹總書記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在產業創新發展、就業體系構建、社會統籌參與等方面發力攻堅,努力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開化縣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會越過越好,未來的開化也一定能成為習近平“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述的集成之地、經典之地、樣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