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經濟發展及其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許多新業態,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多選擇。本文分析了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機遇與挑戰,提出高校要高度重視機遇,構建多元協同的支持系統;引導學生接納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分類做好就業指導服務;注重培養學生數字技術和數字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優化實踐平臺等措施,要乘勢而上,及時調整大學生就業創業格局與體系,以期更好適應社會要求,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成功率。
關鍵詞:數字經濟;大學生;就業創業
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第一、第二產業正朝著“互聯網+方向轉型,這使得大學生就業創業機會增多。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復雜的今天,高校把握數字經濟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帶來的機遇,做好相關就業服務,對提升大學生就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機遇與挑戰
(一)就業機會增多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增加了職業市場的活力,為大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首先,數字經濟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數字經濟從業者的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都發生了變革,這些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新職業、新崗位和新工作內容,比如電商銷售、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等新興崗位,增加了大學生就業選擇;其次,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重塑傳統產業,在此過程也會衍生出更多的新興產業與新就業崗位,進而創造出新的就業增長極,如企業公眾號運營、農產品電商直播等新型職業崗位。
(二)創新創業門檻降低
數字經濟降低了創新創業門檻。首先,數字經濟打破了地域和行業限制,互聯網的快速傳播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更為開放的信息共享環境,大學生可以更靈活、便捷地獲取創新創業所需的信息、資金、技術等要素,如網絡眾籌降低創新創業者的資金壓力;其次,數字經濟打破了傳統的行業邊界,創業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越來越小,遠程辦公、兼職、在線辦公等形式層出不窮不窮,相比傳統創業需要建設廠房、購買設備、招聘員工等重資產投資,數字經濟下創新創業門檻大幅降低,不斷地涌現直播帶貨、短視頻策劃、新媒體運營等新業態,部分大學生僅憑借一臺電腦或智能手機就能創業。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面臨的挑戰
數字經濟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挑戰。首先,一些簡單、重復的低技能水平工作崗位,容易被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取代,這對一些專業的學生就業帶來壓力;其次,數字經濟對畢業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畢業生數字素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習慣都成為高質量就業的敲門磚,這要求大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主動掌握信息技術、跨學科融合、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最后,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勞動關系更加靈活多樣,工作方式彈性多變,工作內容跨度較大等,這些“非標準化”的就業形式可能與大學生傳統就業觀念不符,很多大學生不能接受靈活就業形式。
二、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實踐
(一)重視機遇,構建多元協同支持系統
高校要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帶來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機遇,構建多元協同的支持系統。首先,充分挖掘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創業潛力,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加大宣傳力度,使大學生對當前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變革形勢有所了解,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專長,將數字經濟提前納入職業規劃中,從而把握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創業機遇;其次,高校要根據數字經濟發展的最新態勢,及時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加強適應數字經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尤其對于一些低技能專業要重點調整課程內容,提升專業技能含量,幫助其應對被替代的風險,還可以通過“微專業”的形式,鼓勵學生選修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專業;最后,貼合數字經濟產業實際需要,加強大學生數字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培訓,形成從教室到實驗室再到企業的有序銜接的教學設計。
(二)引導就業價值觀,做好就業指導服務
針對部分大學生還不能接受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的現象,要將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對數字經濟時代勞動方式有客觀、科學的認知;對于一些數字經濟就業存在如生產規模小、收入低、勞動者權益保障差等問題也不能回避,不能因存在個別問題而輕視整個行業;引導學生樹立務實、客觀的就業價值觀,理性認識數字經濟中的中小微企業、靈活就業等現象,破解因觀念性因素導致的難就業問題。
采用分類指導、突出重點、保障權益的方式做好就業指導服務。分類指導,即針對數字經濟領域廣泛、工作崗位種類多、勞動形式多樣等情況,要分門別類做好梳理,針對性提供一些就業指導服務,比如對于就業大型企業的學生重點指導職業發展規劃、對于一些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重點指導國家創業支持政策和行業發展前沿;突出重點,即對于低技能水平專業學生或其他因素導致就業困難的學生,要重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服務,必要時制定“一對一”個性化輔導方案;數字經濟下就業形式多樣,就業信息良莠不齊,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要講授一些就業信息識別方法和勞動權益保障知識,避免就業創業風險,保障就業權益。
(三)注重學生數字技術與數字能力的培養
在數字經濟時代,大學生數字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是其開展就業創業活動的基礎素質。高校應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培養責任,首先,提升專業教師數字素養,高等院校要積極組織、安排教師參加數字技術學術講座與數字素養培訓,并且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教師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促進教師數字化能力全面提升,能夠在專業課程中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其次,在課程內容方面,高校應在現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大數據分析等科目,深挖新型業態及崗位能力結構及相關知識,引入課程教學,以豐富大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其未來的就業創業提供理論基礎。再次,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合作,推動學生在不同領域之間探索技術融合的可能性,同時,學校還可以搭建數字技能競賽、項目孵化器等平臺,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的環境中鍛煉自身能力,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可以組織數字經濟創新創業大賽,為大學生提供在平臺上展示理念、產品的機會,對參賽項目的落實情況進行持續支持和指導,確保學生的優秀創業項目能夠落地實施。
(四)深化校企合作,優化大學生實踐平臺
數字經濟時代,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校企合作是連接教育和產業需求的重要橋梁。高校要重視校企合作,選擇區域內優勢的數字經濟企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從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人才培養方案、“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充分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高校通過建設校外實習基地,通過“校企協同、項目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如,企業通過參與辦學過程,篩選出符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如“訂單式人才培養”能夠在尊重個性與興趣的環境下充分發揮潛能,推動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校企雙方代表,組建校企合作理事會,對實習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溝通協調,形成校企合作的優化與完善管理機制。此外,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構建數字化實踐平臺,解決傳統實踐教學中的信息不對稱、資源分配不均、實習就業匹配度等問題,平臺利用大數據、用戶畫像、智能算法等技術,根據每個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職業傾向等因素,集合實習實踐企業的崗位需求,匹配最合適的實習實踐崗位,精準幫助學生提升職業素養與競爭力。
三、結語
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期,數字經濟是當前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催生出全新的產業與崗位,對就業、創業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實現需要高校、學生、企業等共同努力,高校要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創業機會,加強就業指導,搭建多元協同支持系統,注重學生數字技術與數字能力培養;學生要正視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創業機會,做好職業規劃和數字素養準備;激發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熱情,要向高校傳遞產業動態和需求。整合多方力量,助力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