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前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可見產業振興和就業增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而產業振興又離不開產業人才的回歸與參與,離不開“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建設。本期,圍繞鄉村產業振興、就業增收與人才隊伍建設,特刊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莫榮在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論壇(2025)”上作的主旨演講,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的魏巍、王丹、楊宜勇的專題文章,供讀者深入學習思考。
一、返鄉農民工是鄉村振興戰略可以依賴的工作隊伍和產業人才隊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就此問題,我們到四川省和陜西省進行了實地調研,到人社部就業司、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進行了專題調研。當前,我國“三農”工作干部隊伍中,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總量不足,素質不高,一些艱苦地區還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與鄉村戰略和鄉村全面振興對人才的要求很不適應。二是年老化,結構不優,如一些鄉村干部年齡在40歲以上的占80%左右,30歲以下的僅占10%,且現有三農科技人員知識層次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農產品加工營銷、互聯網等新產業人才缺乏。三是引進困難,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難以及時補充,如有的地區部分縣農業“老三站”(推廣、植保、種子站)近十年未進一人。
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產業”振興離不開產業人才的回歸與參與,離不開“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建設。那么,誰是鄉村振興戰略可以依賴的工作隊伍和產業人才隊伍呢?
調研發現,目前農村留守人員以婦女、老人、學齡少年和兒童為主,他們難以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人才,必須引進新生力量。最佳人選就是外出農民工,因為他們在城鎮市場和二三產業打拼多年,積累了人力資本,是人才“富礦”,且他們的根在農村,房屋、土地和親人在農村,落葉歸根的思想和鄉村振興戰略在這一刻實現了有機融合。人社部就業司調研發現,返鄉創業以中青年為主,目前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隨著2.9億農民工中返鄉人員的不斷增加,大約每個村平均已超過15人。
返鄉創業是實現城鄉融合和促進農村發展的主要手段。農民工有一定的創新創業特征,在引進新技術新產品、產業融合、新業態發展和互聯網應用上有所發展。返鄉創業的原因首先是便于照顧家庭,其他分別是因家鄉有資源優勢、成本優勢,以及待開發的市場機會、環境好和社會關系多等。在返鄉創業前已創業的人中,有三分之二返鄉前后所做的生意具有相關性,能夠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調研還發現,返鄉創業農民工還是農村“一懂兩愛”工作隊伍的主要來源。如:成都市新選舉的1.28萬村干部中,致富帶頭人、復轉軍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三類占總數的50.8%;延安市新產生的1784名村黨支部書記中,致富帶頭人、產業大戶、退伍軍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占50.6%。
返鄉創業比在城市創業面臨更高成本和更大風險,因為農村生產經營和配套設施不完善,農業還有自然災害和疫病的風險,同時還面臨資金籌集難、服務獲得難、人才支撐難、企業用地難、風險應對難的“五難”。因此,返鄉創業政策和服務的核心應該依托本地資源和人才優勢,以降低各種生產經營和社會成本為出發點,突出縣域特色,在中心鎮形成相對集中的產業優勢項目,發展特色村鎮,努力避免遍地開花。
二、五點建議
一是加強領導,強化部門協調,整合組織、發改、人社、農業等部門的資源,完善推進機制。
二是強化載體建設,打造縣級返鄉創業綜合服務平臺,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和返鄉創業孵化基地,培養社會創業專業服務機構。
三是設立返鄉創業扶持基金,加大返鄉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實施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推進農村金融業務創新,發展農村“互聯網+信貸。
四是完善返鄉創業服務體系,實施育才強企計劃,實施返鄉創業培訓專項行動,推進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實施引才回鄉工程。
五是從返鄉創業農民工中物色優秀分子,培養成為鄉村干部,進入“一懂兩愛”工作隊伍,進一步促進農村治理的規范化專業化,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和特色經濟發展,從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本文為莫榮于2025年5月10日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論壇(2025)”上作的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