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清代詩人齊彥槐筆下的家鄉婺源,如同一幅古韻悠悠、詩意綿綿的水墨畫卷。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江西省婺源縣是我國“三大顯學”之一徽學的重要發祥地,是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有中國傳統村落30個,傳統建筑、文物古跡遍布城鄉,被譽為“徽文化大觀園”。
婺源傳統村落藏風聚氣、聚族而居,耕讀傳家、人文蔚起,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贛風徽韻、獨樹一幟。2023年10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時強調:“希望你們保護好自然生態,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
盛夏的婺源,群峰疊翠,溪澗鳴琴,“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與組成聯合調研組,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走進夢里老家婺源,探尋保護傳統村落、促進鄉村振興的“婺源實踐”。

堅持“將徽派進行到底”,喚起“濃濃鄉愁”。堅持科學規劃,整合部門力量,嚴格監管審批,激活傳統村落蘊藏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一是注重規劃先行。出臺《婺源縣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婺源縣古村落古建筑保護利用方案》《婺源縣古建筑全球認購認領保護工作實施方案》《上饒市婺源傳統風貌保護傳承條例》等文件法規,將傳統村落保護納入每年縣里對鄉、村兩級的考核內容和黨員干部的離任考核指標。利用城鄉總體規劃暨“多規合一”試點契機,做到全域規劃、全域統籌,使城鄉處處都彰顯生態理念,讓傳統村落既留住“一磚一瓦”,也維持“一草一木”,處處呈現美麗景觀。二是創新聯審聯批。成立婺源縣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護委員會,每季度定期召開聯審聯批會議,研究解決傳統村落保護各項具體問題。整合自然資源、文廣旅、財政、城管、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門力量,對傳統村落實行動態巡查,呵護“徽文化大觀園”。例如,2023年,婺源巡查監管隊伍在李坑、水嵐、延村等6個傳統村落制止8起破壞歷史風貌建房和在核心保護區開發民宿等行為,樹立保護傳統村落的良好風氣。同時,針對傳統建筑居住條件較差問題,引導村民對古宅進行宜居性微改造。三是堅持帶圖審批。組織專家團隊設計16套符合傳統村落風貌的農房建設圖集,免費提供百姓建房選擇,嚴格落實帶圖審批制度,“求同存異”。整合各方力量,完善傳統村落水、電、氣、網絡、郵政等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2023年,婺源聯審聯批會議對傳統村落43戶村民建房設計圖進行了前置審批,切實將“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落到實處。近年來,婺源舉辦傳統建筑工匠專題培訓28期,為2800多名能工巧匠“傳經送寶”,對散落城鄉的8000多幢非徽派建筑進行“改徽、保徽、建徽”,達到了“遠看改色調,近看改符號,整體成風貌”的效果。
堅持“將思政引領到底”,護住“悠悠鄉土”。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樹立正確政績觀,注重將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引入當地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中來,打造“活著的傳統村落博物館”,建設中國式和美鄉村。一是創新“景村”黨建。婺源縣委立足“全域皆景、村村是景、村景相融”的特色縣情,創新實施“景村”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景村”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關于“景村”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五聯共建扮靚千年古縣”活動的實施方案》《關于持續深化“景村”黨建引領提升服務全域旅游質效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在建強傳統村落所在村黨組織、創新資金保障方式、拓寬人才支撐路徑、加強專業技術指導、健全傳統村落保護體系等17個方面發力,做到“一年抓創建、兩年抓鞏固、三年抓提高”,凝聚傳統村落保護強大合力。二是強化整體保護。做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工作,成立2023—2024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婺源縣2023—2024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完成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和有關項目建設,如投資1000萬元實施傳統建筑保護項目(一期),維修傳統建筑26幢,確保“屋有人修”;完成散布在30個中國傳統村落中的傳統建筑保護標志牌制作和上墻工作,確保“房有人管”。三是深耕村落活化。各級黨組織對散布城鄉的傳統村落古建民居進行全面摸底確權,為3810棟傳統建筑完成窮根溯源“身份認定”。在此基礎上,創新制定“所有權人和村集體流轉一批、鄉賢和新村民認養一批、全球招募認領一批、企業開發一批、旅游和民宿開發活化一批”等辦法,打造推廣“古屋貸”等金融產品,推動傳統村落科學保護與活化利用。自2022年起,婺源兩次面向全球招募古建民居“宿主”,老城區19棟古建筑成功認領“宿主”。推出10個傳統村落面向全球公開招募“傳統村落運營商”,打造“國際鄉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其中,溪頭鄉龍尾村成功引進步長藥業公司“盤活”21棟古宅打造民宿集群,旅游旺季“一房難求”。厚塘莊園、流蘇小筑民宿被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為全國甲級旅游民宿。
堅持“將資金整合到底”,留住“脈脈鄉親”。“綠杉野屋,落日氣清。”傳統村落不僅是文化遺產,也有著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閑觀光功能和獨具魅力的文化體驗功能。一方面,發揮村民主體作用。為發揮村民保護傳統村落(建筑)的主體作用,婺源縣財政每年安排古村落、古建筑保護專項資金,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原住村民、認購認領古建筑的新村民維修古建筑進行獎補。專項資金從2012年的100萬元/年,增加到了現在的1000萬元/年,村民維修古建筑補助資金最高可以拿到5萬元,最低不少于0.8萬元。2023年,婺源維修中國傳統村落的傳統建筑187幢,共投入維修資金1379萬元,其中縣級古建筑保護專項資金545萬元,村民自主配套資金834萬元,創歷史新高。通過發揮財政獎補等政府引導作用,使得“保護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空間尺度”成了村民們的口頭禪。自2012年設立古村落、古建筑保護專項資金以來,婺源縣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600萬元,村民累計投入維修資金1.6億元,共維修傳統建筑1467處。另一方面,發揮社會助力作用。“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近些年,一些有情懷、有實力的文化創客慕名來到婺源,把古建民居租賃下來改造成古宅民宿,打造中國鄉村民宿“婺源樣板”。為此,婺源各級黨組織主動對接服務,為有意向投資維修古建民居的客商和屋主“牽線搭橋”,促成雙方達成意愿,由客商打造經營古宅民宿,成為人們養生養老、創新創業、生活居住的新空間。例如,江西豐城的范向東租賃思口鎮思溪村老宅,投資500萬元打造“七葉衍祥”民宿;廣東東莞的馮麗君投資1000萬元在思口鎮延村、江灣鎮上坦村租下老宅,打造明訓堂和云水謠民宿;英國人愛德華夫婦在延村投資1200萬元,利用老宅打造“天凈沙”民宿等。一批外來創業者扎根婺源傳統村落,經營咖啡店、奶茶店、酒吧、茶吧、歌廳等,不僅自己定居下來,還將親戚朋友也接來一起生活,成了“新村民”。例如,浙江臺州的李亞紅在沱川鄉理坑村經營奶茶咖啡店,不僅賣奶茶咖啡,還開展手工制作培訓,給游客帶來了新體驗;北京小伙高璐放棄大都市,安居理坑村,經營咖啡酒館,樂當“下里巴人”。據了解,婺源先后撬動企業投資、社會資金、百姓籌資等逾13億元保護傳統村落。其中,社會投資不低于5億元,維修了數百幢古建筑,形成了延村古宅民宿集群區。在《高老爺夫婦的婺源鄉居生活》作者眼中,婺源的鄉居生活就是中國版“永遠的普羅旺斯”,是當代陶淵明們的夢境之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婺源考察調研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現代化,又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很關注鄉村振興。”婺源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保護傳統村落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把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愿景圖”變成美好生動的“實景畫”,帶給我們諸多啟示和思考。
要堅持思政引領。婺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建立縣級領導干部聯系傳統村落制度,將“思政引領傳統村落保護”納入基層黨建“書記領航”項目,成立縣委書記掛帥的領導小組,常態化調度推進,構建“點狀文化遺產、線性文化廊道、城鄉面域肌理”的立體保護格局,讓婺源傳統風貌得到更加系統的制度保護。將傳統村落保護融入鄉村振興、基層思政工作中,大力激發基層黨員干部創業干事的熱情,以黨員干部帶動鄉村百姓,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在日常一言一行中自覺踐行村規民約,共同完善約定傳統風貌保護措施,實現治理觸角向基層末梢的深度延伸。
要堅持人民民主。人民是最好的老師,基層是最大的課堂。婺源有著“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風貌是其最重要也是最獨特的符號。2024年春,上饒市人大常委會組建婺源傳統風貌保護傳承立法工作專班。一年間,專班人員走遍婺源全部鄉鎮、20余個村落,與村中老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民宿經營者圍坐交談,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青磚黛瓦間落地生根。“青磚灰瓦馬頭墻,新蓋的屋得跟祖輩留下的老宅子一個樣”“加大三雕手藝保護傳承力度”…一條條帶著泥土氣息的群眾建議變成白紙黑字的《上饒市婺源傳統風貌保護傳承條例》,讓婺源的縣城與鄉村既有風貌感又不失煙火氣,在“形神兼備”中蓬勃發展。
要堅持“兩山”理念轉化。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要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婺源通過政策引導與制度激勵,鼓勵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以捐贈、認領、租賃、投資、提供技術服務等多元形式,深度參與傳統風貌的保護與傳承,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全域保護格局。在此基礎上,做好“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文章,使得“油菜花海、曬秋賞楓、古宅民宿、夢里老家”等傳統風貌景觀IP熠熠生輝,形成以理坑為代表的寫生藝術區、以甲路為代表的紙傘非遺區、以大畈為代表的硯雕產業區等,開辟了“傳統村落 + 民宿度假”“傳統村落 + 影視文創”“傳統村落 + 電商直播”等“一村一產業”。如今,婺源30個中國傳統村落所屬的行政村中,24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20萬元,其中8個村超過50萬元、6個村超過100萬元,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內涵,朝著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縣”勇毅前行。
(執筆人:李小標 朱彥 趙雨欣)
責任編輯 顏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