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重在實踐,要抓長、抓細、抓常,久久為功,最終轉化為倫常日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傳承著“崇廉尚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其深入貫徹、逐步擴展,帶來的必將是全社會風氣的改觀。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截至2024年底,中國共產黨擁有黨員10027.1萬名、基層黨組織525.0萬個,其影響力和作用力都是決定性的。“德治”與“法治”雙輪驅動下的中國,強調執掌權力的人必須高度自律,在道德操守上身體力行,時時處處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清廉自守上,黨員干部擁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道德風范,在推崇“人皆可為堯舜”的神州大地,何愁風俗不會變得淳樸。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節儉著稱于世,然而,曾幾何時,西方極力通過各種渠道向我們的年輕一代灌輸“娛樂至死”的快感文化,目的就是消弭中華民族的精神獨立性,對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來一個釜底抽薪。有效應對這一挑戰,打贏價值觀領域的阻擊戰,必須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前提下,以廉潔文化建設為抓手,著力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以良好黨風塑造引領良好的社會風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根本上抵制形形色色的“商品拜物教”,必須大力傳承和弘揚“崇廉尚儉”“以義取利”等中華傳統美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崇廉尚儉”作為中國共產黨人以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德”,實際上滲透于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所有層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巨大調節作用。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特別是不少人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如何對待物質財富就成為一個很現實的“義利觀”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富而思源、以義統利就是有“德”之人;見利忘義、為富不仁就是無“德”之人。市場經濟條件下,等價交換原則正在越過經濟領域向文化、政治領域蔓延,這也是貪腐現象大量滋生的一個重要社會背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義”。深明“利”之背后的“義”,見利思義而不是利欲熏心,不是以外在的物質利益為終極目的,而是致力于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正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旨趣。
讓“崇廉尚儉”化風成俗,是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所有方面的偉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追求“人與自然界和解”下走出的必然是綠色發展之路。“綠色”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維度,摒棄的是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尋求的是人作為自然界有機一環的“和諧共生”。與資本主導下的西方現代化之路根本不同,唯有以“人的現代化”為旨歸的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真正把“綠色”“低碳”理念貫穿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實踐活動的一切方面,從而成為指引人類永續發展的共同價值理念。
“崇廉尚儉”面向的是全體中國共產黨員,最終指向的卻是全社會;既是一個黨性教育的命題,也是踐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推動下,讓“崇廉尚儉”逐步深入人心,最終化風成俗,是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反過來也必將以新的內涵豐富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因子。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
責任編輯 顏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