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金融主業,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創新路徑,著力打造“青春思政課”品牌,通過精心構建“ 1+3+N′′ 思政教育體系(一個核心主題庫建設機制、三維教學模式、多種受眾群體和課程模塊),形成動態更新、分層分類的思政教育資源庫,為“青春思政課”開展筑牢根基,以“小切口”展現國企“大擔當”。
一個核心主題庫建設機制。創新構建思政教育雙軌運行機制。一是組建“百人思政課宣講團志愿服務隊”,為每家分支行培養宣講員,注重理論宣講、案例教學與實踐指導。二是成立“‘青春思政課’課程優化小組”,做好實施效果評估、課程迭代、資源整合、教學方法創新等工作。兩組人員通過定期聯席會議實現教學需求與研發供給的無縫對接,形成“需求洞察、內容研發、教學實施、效果反饋”的閉環管理流程,確保思政教育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溫度。
三維教學模式。創新實施“理論講授 + 心得分享 + 實踐體驗”三維教學法,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新場景。在理論宣講環節,由行內思政課宣講團志愿服務隊的宣講員,針對紅色黨史、“時代楷模”故事等開展專題授課。在心得分享環節,組織青年員工、在校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進行心得分享。在實踐體驗環節,打造“移動課堂”教學體系,將思政課堂延伸至紅色基地、學校操場、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廣場。例如,在瀏陽四中操場舉辦千人主題團課,在常德沅江河畔的稻田里開展現場教學等。此外,跟隨總書記考察足跡,走進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山河智能裝備集團等開展沉浸式課程,讓青年員工和在校學生感悟初心使命,推動思政教育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多種受眾群體和課程模塊。構建分眾化思政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開發不同課程模塊,形成精準覆蓋、動態更新的教育供給,并建立“熱點響應”課程開發機制,確保教學內容始終與時代主題同頻共振。一是在課程內容設計上,面向重點中學開設“家國情懷與職業啟蒙”雙軌課程,分享“時代楷模”成長經歷,弘揚科學家精神,注重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在普通中學開設“時政熱點與青年擔當”通識課程,注重平衡知識的系統性和趣味性;針對中職學校開發“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實訓課程,注重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為鄉鎮學校定制“知識改變命運”等勵志課程,注重普及基礎知識、引導思想觀念;面向青年員工打造“不忘初心與青年作為”等實踐課程,實現思政教育與職業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二是在課程開發機制上,“‘青春思政課’課程優化小組”緊密關注各類時事熱點,從不同維度深入挖掘素材,開發“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新青年建功新時代”“青春揚帆新時代少年筑夢正當時”等系列課程。立足政治引領維度,建立“總書記足跡追蹤”課程開發模式,深度挖掘黃旭華、張桂梅等“時代楷模”精神內核;聚焦科技創新維度,創設“前沿科技追蹤”動態課程模塊,開發傳承科學家精神主題課程,展現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圖譜。共形成20余個精品教學案例,構建起“精神圖譜學習、價值認同培育、使命擔當激發”的教育鏈條。
責任編輯 申兆琳
數字編輯 趙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