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軍事實踐是成功的,這與科學的軍事理論指導是分不開的,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軍事理論是正確的、有效的,同時抗日戰爭也為中國共產黨軍事理論作出了獨特貢獻。
抗日戰爭凝練升華了中國共產黨的戰爭觀、戰爭認識論和方法論,形成了最具中國特色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軍事理論完成了對戰爭從局部認識到全局認識,從國內局部戰爭向國際全面戰爭認識的轉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特別是紅軍長征前,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軍事斗爭的中心和重心主要在南方特別是在中央蘇區,那時中國共產黨在軍事理論方面雖然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原則、重要軍事思想和觀點,但對中國革命戰爭的認識還是初級的、局部的,還缺乏對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爭規律和指導規律的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初步總結的戰略戰術原則也還不夠完善,還不能完全適合全國性的全面戰爭的戰爭指導,還有很多的局限性。同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所面臨的形勢和戰爭都是向內的,都是國內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面臨的是全新的戰爭,是外向型的國際戰爭,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戰爭,同時又反映戰爭的一般規律和矛盾。以土地革命戰爭的軍事理論指導抗日戰爭顯然是不夠的,因而迫切需要創新軍事理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以指導新的戰爭,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中國化。
抗日戰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分析戰爭和軍事問題,在戰爭的內在本質、發生發展和軍事領域的矛盾運動、根本規律等方面有很多創新性貢獻。他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斗爭形式;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擁護一切推動社會進步的正義戰爭,反對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非正義戰爭;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一切敵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戰爭的規律有一般與特殊之分,正確地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著眼其特點和發展;要正確處理戰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善于關照全局,掌握關節,抓住戰略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部署戰斗,以局部服從全局,全局則著力保證關鍵性的局部,等等[],,從而形成了戰爭認識論和方法論,形成了認識戰爭、指導戰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發展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系統方法論。
抗日戰爭推動了人民軍隊理論達到了新的境界
抗日戰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隊理論,毛澤東同志從抗日戰爭的實際出發,系統地發展了人民軍隊基本理論和建軍原則,實現中國共產黨軍隊理論的新飛躍。
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中國共產黨人從抗日戰爭的實踐中,特別是通過抗擊日寇、反對黨內的右傾行為的斗爭中,更加認識到了建設強大的人民軍隊的重要性。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人民軍隊在奪取政權和保衛政權中的作用。他曾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2他強調:“中國人民要自由,要統一,要聯合政府,要徹底地打倒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沒有一支站在人民立場上的軍隊,那是不行的。”
不斷強化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抗日戰爭時期,通過反對張國燾“槍指揮黨”和王明在統一戰線上的右傾錯誤路線,中國共產黨堅定和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不可動搖性。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頑固派要求中國共產黨放棄對紅軍的領導權,黨內也有人主張放棄對革命和軍隊的領導權。毛澤東同志鮮明地指出:“共產黨員不爭個人的兵權(決不能爭,再也不要學張國燾),但要爭黨的兵權,要爭人民的兵權。”[4中國共產黨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作為命根子緊抓不放。每當重大歷史關口,中國共產黨都會對黨組織進行整頓,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正是由于軍隊黨的建設質量不斷提高,才保持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先進性,充分發揮了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才能落到實處,得到切實加強。
確立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規定著人民軍隊的宗旨。中國共產黨軍隊理論中關于軍隊的性質和宗旨的認識強化于抗日戰爭中黨領導人民軍隊進行革命和戰爭、軍隊建設的偉大實踐。抗日戰爭時期,黨把軍隊和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把服務人民轉化為軍隊的政治信念和價值追求,把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作為軍隊的使命責任。黨為人民軍隊規定了戰斗隊、工作隊和生產隊三大任務,其中,作為工作隊和生產隊的職責是這個軍隊區別于其他一切軍隊的重要標志。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著廣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戰斗的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軍隊,是真正的人民軍隊。緊緊地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是這支軍隊的唯一宗旨。
強調軍隊首先是一個戰斗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和全局意識謀劃人民軍隊職能使命。毛澤東同志規定了人民軍隊執行打仗、做群眾工作和組織生產的職能使命。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永遠是一支戰斗隊,同時也執行工作隊、生產隊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務。毛澤東同志始終把能否打勝仗作為評價一支部隊建設得好壞和衡量軍隊一切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據。始終把提高軍隊戰斗力作為人民軍隊建設出發點和落腳點。
抗日戰爭促使人民戰爭理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指導抗日戰爭所進行的人民戰爭過程中所揭示的戰爭規律和軍事規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把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理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抗日戰爭的特殊性,凸顯了人民戰爭更加重要的作用,也為人民戰爭理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戰爭土壤。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洛川會議,充分肯定了人民戰爭思想的戰略地位,提出要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總動員,將全國民眾都動員起來參加抗戰。洛川會議后,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不斷提出人民戰爭的思想和觀點,正式提出人民戰爭戰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抗戰艱苦而嚴峻的形勢下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不斷發展壯大,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成為與日寇作戰的主要力量,人民戰爭成為抗日戰爭中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
在領導抗日戰爭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歷史能動作用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抗日戰爭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的人民戰爭思想,即強調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爭;強調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才能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革命陣地;強調革命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戰爭,要實行代表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和基本政策;強調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主要的敵人;強調以人民軍隊作為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實行主力兵團(野戰軍)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體制;強調實行與人民戰爭相適應的戰略戰術,靈活機動地使用兵力和作戰形式。
抗日戰爭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作戰指導理論
抗日戰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指導戰爭的長期實踐中,極大地創新和發展了一整套獨具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作戰指導理論,成為人民軍隊以弱勝強、克敵制勝的法寶。
提出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形成舉世公認的持久戰理論。持久戰理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中日雙方綜合因素和抗戰實踐經驗科學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并使之中國化的重要理論貢獻。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人不但要有抗擊侵略者保衛祖國的決心和勇氣,而且還應有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略戰術。隨著抗日戰爭進程的發展,毛澤東同志批駁了“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錯誤的認識論,科學地闡述了抗日戰爭的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分析了抗日戰爭的性質和特點,確定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指出了抗日戰爭是持久的、最后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的,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方向。
把游擊戰提到了戰略高度,形成了獨具中國風格的游擊戰理論。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面臨的是新形勢、新情況、新敵人,面對當時武器和戰術都是世界上先進的日本侵略者,要把全民族抗日戰爭推向新的高潮,中國共產黨完全套用老的戰略戰術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探索新的戰略戰術。但是從瓦窯堡會議、洛川會議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在中國共產黨內并沒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認識。毛澤東同志又一次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基本原理運用于抗日戰爭的新形勢。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從戰略高度研究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系統討論了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方針;接著,他又在《論持久戰》中闡述了游擊戰思想,提出了游擊戰的相關重要問題;在《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中,都科學地分析了抗日戰爭面臨的新時代、新規律和新特點,并結合中國的地理和地緣條件,提出: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而是大規模的;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規定了游擊戰爭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此時,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國內戰爭中作為輔助性作戰形式的游擊戰提升到全局和戰略的高度。
提出了一系列作戰指導原則。在指導抗日戰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弱勝強的作戰指導原則,即強調承認積極防御,反對消極防御;強調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作戰的主要自標;強調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必須貫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強調實現殲滅戰,必須審慎地選擇打擊方向和攻殲目標,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強大之敵;強調采取恰當的作戰形式,實行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強調力求主動,力避被動,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慎重初戰;強調每戰須預有準備,立足于能夠應付最困難最復雜的情況,力求有勝利把握,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戰;強調把對敵軍的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結合起來,利用多種方式解決敵人等。
抗日戰爭為創新發展中國共產黨軍事理論提供的寶貴經驗充分證明,黨的軍事理論的創新發展,是一個隨著實踐發展而永無止境的過程,每一個新的理論成果既是對原有理論成果的繼承,更是豐富和發展,并開啟著新一輪的理論創新。新時代,我們要緊密結合新的時代特征和智能化信息化發展實踐,把中國共產黨對戰爭和軍隊建設規律、軍事斗爭準備規律、戰爭指導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譜寫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2][3]《毛澤東同志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416、787頁。
[4]《毛澤東同志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頁。
(作者分別系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講師)
責任編輯 蘇鴻雁
數字編輯 趙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