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陽泉百團大戰紀念館時強調,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本期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刊發三篇專題研究文章,以饗讀者。
抗日戰爭中,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思想(以下簡稱“‘三結合’思想”),是指將正規軍、地方武裝與群眾武裝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強調各種力量密切配合、適時轉換,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這一思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理解毛澤東“三結合”思想在抗日戰爭中的發展歷程,有助于我們深刻感悟其在各領域的影響和對新時代新征程的重要啟示。
毛澤東“三結合” 思想在抗日戰爭中的發展
“三結合”思想的早期萌芽。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全民族抗戰的號角,在黨的號召指引下,東北軍、部分警察部隊及群眾組成義勇軍、救國軍等地方武裝,組建抗日游擊隊,以游擊戰爭打擊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并逐步發展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為構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貢獻力量。局部抗戰期間,黨直接領導和間接支援的各類抗日武裝,通過多元協作抗擊日偽軍,探索出武裝力量配合的有效模式,積累了寶貴實踐經驗,為毛澤東“三結合”思想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礎。
“三結合”思想的初步探索。全面抗戰開始至1940年底,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同時借鑒土地革命經驗,建設根據地和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武裝及群眾武裝,三種力量協同配合,初步探索出適合抗戰的武裝力量體制。改編后的八路軍、新四軍成為敵后主力軍,不斷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并壯大部隊;根據地地方武裝由八路軍抽調干部組建游擊隊,聯合地方政權組成游擊總隊等,成為游擊戰爭重要力量;民兵、自衛隊作為群眾武裝,承擔偵察、運輸等任務,是地方武裝和主力軍的后備力量,成為敵后抗戰的生力軍。
“三結合”思想的正式形成。1941—1943年春夏,敵后根據地面臨日軍“大掃蕩”、國民黨不斷掀起的反動高潮與華北自然災害等困難,為持續抗日,黨中央和毛澤東認識到均衡發展主力軍、地方武裝和群眾武裝的重要性。各根據地開展“精兵簡政”,縮編機關、整編部隊,提升八路軍、新四軍戰斗力并減輕人民負擔。在地方武裝建設上,基于主力部隊地方化組建軍區、軍分區,健全領導制度;在群眾武裝建設方面,通過頒布條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人民武裝委員會加強組織領導,開展宣傳動員與教育訓練,使三種武裝力量協同作戰,激發群眾抗戰熱情,“三結合”思想基本形成。
“三結合”思想的發展完善。1943年夏秋,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早在1938年,毛澤東就預見抗戰后期將轉向正規戰爭,需實現從游擊戰爭到正規戰爭的轉變,為武裝力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
1944年9月,中央軍委高干會議提出作戰形式從游擊戰為主轉向運動戰、陣地戰為主,大量發展主力軍、編組正規兵團的方針。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肯定了“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作用,對加強各武裝建設提出了要求,各根據地據此恢復擴大主力軍并整訓,“三結合”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日本投降后,為殲滅拒降日軍和應對內戰,各戰略區組建野戰兵團,根據地重組軍區機構、升級地方武裝、動員民兵及群眾參軍,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毛澤東“三結合” 思想在抗日戰爭中的影響
毛澤東“三結合”思想作為注重發揮人民群眾整體威力的人民戰爭思想,在抗日戰爭中釋放了強大能量,具有重要國內國際影響。
“三結合”思想的實踐探索了受壓迫民族實現民族解放的中國共產黨模式。“三結合”思想打破了傳統的戰爭觀念,強調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展示了人民戰爭的強大威力,讓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受剝削和被壓迫的人民認識了一種全新的戰爭模式,即通過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形成全民參與的戰爭態勢,從而彌補武器裝備和軍事力量的不足。民兵和自衛隊雖然裝備簡陋,但他們憑借對家鄉的熱愛、熟悉和堅定的抗戰意志,積極參與戰斗,對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這種人民戰爭的實踐,為世界弱小國家開展民族解放戰爭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結合”思想的實踐為抗日戰爭勝利提供了有效的組織保證。“三結合”思想強調抗日作戰中主力兵團與地方武裝、群眾武裝密切配合,戰略上形成梯次配置,并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轉換。主力兵團是敵后抗戰的骨干力量。在作戰中,主力兵團主要是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大規模的運動戰和攻堅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在各方向戰略展開后,主力兵團先是創建抗日根據地作為敵后抗戰的重要依托,再組織發展地方武裝和群眾武裝,擴大抗日武裝力量。地方武裝主要是在各自的根據地內,在民兵、自衛隊的配合下開展靈活多樣的游擊戰,牽制敵人、消耗敵人,為主力兵團創造有利的作戰條件。非作戰時,地方武裝則加強根據地建設,協助地方政府開展群眾工作,擴大自身力量。群眾武裝則不僅是主力兵團和地方武裝的后備力量,而且還是敵后支前的主要力量。他們憑借對地形與民情的熟悉,以地雷戰、麻雀戰等靈活戰術襲擾日軍據點、破壞交通線,承擔偵察、警戒、傳遞情報等任務;同時,還積極參與后勤保障,通過籌糧、做軍鞋、運送傷員等行動支援正規軍作戰,構建起全民抗戰的網絡體系,使日軍陷入“處處受敵、寸步難行”的困境,成為持久抗戰的堅實后盾和重要法寶。
“三結合”思想的實踐彰顯了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三結合”思想強調戰爭力量的系統性集成。在戰略層面,主力兵團作為核心骨干,承擔戰役級攻堅任務;在戰役層面,地方武裝作為橋梁紐帶,發揮區域性作戰功能;在戰術層面,游擊隊與民兵作為“末梢力量”展開麻雀戰、破襲戰等。這種“戰略一戰役一戰術”的梯次配置,使正規軍的集中突擊、地方武裝的分散襲擾與民兵的游擊消耗形成戰術互補,創造了“正面有主力軍、側面有地方軍、敵后有游擊隊”的全域打擊格局,為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支撐。
“三結合”思想的實踐是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三結合”思想強調“主力引領一地方支撐一群眾補充”的人民軍隊立體化建設發展路徑,在保證抗日武裝力量戰斗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戰爭中,我軍主力部隊能夠迅速擴大,擴大起來的主力部隊第一時間投入戰場就具備很強的戰斗力,依靠的就是黨中央、毛澤東對“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進行的創新,和針對戰爭形勢變化梯次升級、整體轉化式的靈活運用。在民兵游擊隊中挑選具有一定作戰經驗和政治素養的骨干,組建成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經過一段時間的戰斗鍛煉和整訓,即可升級為主力兵團,而民兵游擊隊又可吸收人民群眾中的優秀青年作為補充;在敵后抗戰嚴重困難階段,反其道而行之,八路軍、新四軍實行精兵簡政,將大量干部送到地方武裝、民兵和游擊隊中作為發展地方武裝和群眾武裝的骨干力量。這種靈活的機制既符合武裝力量建設的基本規律,需要正規軍發展壯大時逐級升級,保證戰斗力水平不降低;需要正規軍精兵簡政時逐級地方化,保證總體力量規模不減少,又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各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級升級的指戰員以升級為榮,情緒高漲、部隊穩固;地方化的官兵,又能夠有更大的空間發揮骨干作用,積極性也非常高。
毛澤東“三結合” 思想在新時代的啟示
理論的價值既在于指導實踐,更在于培育思維。毛澤東“三結合”思想不僅在革命戰爭年代彰顯實效,更對當代戰略博弈、戰爭指導及軍隊建設具有深遠啟迪。
“三結合”思想為大變局背景下大國博弈提供了新的思路。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對華遏制打壓加劇。借鑒“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思想精髓,堅持國家核心戰略力量與區域特色優勢力量的深度耦合,既能以國家核心戰略力量為區域發展指明方向、注入高端資源;又能以區域特色優勢力量為核心戰略提供配套支撐、拓展實踐場景。這種“上下貫通、主次協同”的格局,通過高端資源下沉與區域實踐反哺的雙向賦能,打破資源分散化、力量碎片化困境,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韌性提升、戰略資源保障等領域形成“ 1+1gt;2 ”的聚合效應,為應對大國博弈筑牢綜合競爭優勢。
“三結合”思想為現代戰爭開展體系對抗提供了有益借鑒。現代戰爭更多地體現在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對抗形式的變化對國家武裝力量內部系統、單元、平臺、行動之間的一體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進一步發揚“三結合”思想的內在優勢,在當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含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構成的武裝力量體制框架內,遵循“需求牽引、能力互補”的原則,科學確定各力量在未來大規模聯合作戰中的職責任務、協同路徑和轉換機制,為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安全支撐。
“三結合”思想為實行新時代人民戰爭提供了廣闊空間。習近平主席指出,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人民戰爭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但要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要求,創新內容和方式方法,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信息化戰爭不可能簡單復制傳統游擊戰模式,“技術賦能、體系融合、全民智戰”,將現代社會的科技潛力、信息資源、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民戰爭能力是基本的趨勢。借鑒“三結合”思想中軍民結合、靈活機動的特點和精髓,通過轉變思維觀念,深度挖掘信息化乃至智能化條件下人民群眾參戰與支前方式,完善配套機制,實現新時代人民戰爭的戰術戰法創新;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實現動員效率的全方位、全維度躍升,使人民戰爭從傳統“人海戰術”升級為“技海戰術”甚至是“智海戰術”,才能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三結合”思想為提升軍隊現代化水平提供了基本經驗。現代戰爭是精兵的對抗,借鑒“三結合”思想的基本經驗,加強人民軍隊建設的重要途徑就是軍民融合。在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建設上克服小而全、大而全的兩種極端,克服本位主義觀念,跳出自我發展、自我保障的誤區,推進軍民融合戰略走深走實。同時,將軍民融合戰略進一步向人才培養領域拓展延伸,借鑒軍工領域軍民融合的有益經驗,發揮地方高水平院校的學科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軍地深度融合、全域融合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新路,為人民軍隊現代化提升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靈魂,也是一支軍隊發展進步的靈魂。只有打破思維定式、更新理念觀念,繼承和發揚毛澤東“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思想在抗日戰爭中的創新精神和發展思維,才能在世界大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分別系空軍航空大學航空基礎學院教授;空軍航空大學航空基礎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蘇鴻雁 肖俊鵬
數字編輯 趙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