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價值多元與數智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政“灌輸有余、情感不足”“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等問題愈發凸顯,而藝術心育在非語言情感表達、沉浸式心靈療愈、潛在價值觀塑造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如何將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與藝術心育的情感浸潤有機融合,構建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育人新模式,是新時代立德樹人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思政藝術心育”融合的價值旨歸和現實困境。從現實需求看,“思政藝術心育”是應對青少年價值觀塑造和心理健康雙重挑戰的重要路徑。網絡信息碎片化導致價值觀混亂,紅色主題舞蹈、抗疫主題繪畫等藝術形式能夠增強思政的情感滲透力,實踐證明,面對青少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音樂、繪畫、戲劇等可以有效緩解心理壓力。從理論層面看,思政教育與藝術心育具備融合的理論必然。本體論上都以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為價值追求,藝術心育促進人格健全,思政教育筑牢信仰根基;方法論上剛柔并濟,藝術療愈軟化價值傳遞,思政理論升華藝術內涵;價值論上功能共生,情感療愈與精神塑形同步。從政策實踐層面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明確要求挖掘藝術類課程思政資源,實踐中“五育融合”改革促進心育時空的全域延展,中小學“藝術療愈”課程普及也為融合奠定了相應的技術基礎。中央美院“藝術思政工作坊”、清華大學“心理劇與思政教育結合”項目已相繼開展試點,溫州醫科大學“藝術賦能,煥然‘藝心’”案例通過藝術療愈提升近萬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必須看到“學科割裂”“專業壁壘”“機械疊加”“融而不合”等問題依然存在。多數高校未建立藝術心育課程思政目標體系;部分學者或片面認為藝術“娛樂化”削弱思政嚴肅性,或將藝術心育簡單等同于心理危機干預工具;思政教師缺乏藝術素養、藝術教師欠缺思政理論儲備、心理教師藝術療愈知識匱乏的現象較為普遍;融合效果難以評價量化,導致部分項目流于形式。
“思政藝術心育”融合需多維度情感價值共振。“思政藝術心育”需構建歷史縱深、空間延展、主體互動和技術賦能的多維體系,形成情感價值共振的教育磁場。歷史維度上,文明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從古代儒家的“禮樂相濟”到近代的延安文藝座談會,藝與德的融合始終貫穿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當代解構《趙氏孤兒》的倫理敘事、重構敦煌壁畫的文化符號等藝術創新,使傳統藝術成為價值觀教育的活態載體。這種轉化絕非簡單形式嫁接,而是對“藝以載道”傳統的深度開掘。空間維度上,“三位一體”實現育人場域的協同拓展。在學校,通過紅色主題戲劇排演活化黨史學習教育;在社區,“老人回憶錄”繪畫項目搭建代際對話橋梁;在博物館,數字復原技術讓文物成為“會說話”的思政教材。這種空間重構打破了教育資源的物理邊界,實現浸潤式育人。主體維度上,建立師生共創共情的互動模式。引導學生通過臨摹《千里江山圖》感悟生態智慧,借助VR技術“參與”延安文藝座談會,在非遺剪紙中詮釋鄉村振興故事。這種參與式學習將價值引導轉化為情感認同,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轉變。技術維度上,構建虛實融合的育人創新模式。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文化基因庫,AI生成傳統美德敘事插畫,區塊鏈技術確證非遺作品版權,這不僅拓展了藝術表現形式,更通過沉浸式體驗強化情感共鳴,使抽象價值觀獲得可感知的具象載體。
“思政藝術心育”融合需打造遞進式協同育人目標體系。以“人”為本,打造基礎、發展、升華的三維遞進式協同育人目標體系。基礎層聚焦差異化需求,針對不同群體的心理特征與發展需求,設計精準化的藝術療愈方案。例如,利用“ 5?25′′ 心理健康日、“ 5?15′′ (204號中國舞蹈日等節點組織面向自閉癥兒童主題藝術干預,開發繪畫治療課程;為留守兒童設計團體音樂療愈等活動。北京師范大學藝術治療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此類針對性干預可使特殊群體情緒障礙改善率達 67% 。發展層注重素質提升,通過藝術實踐培育積極心理品質。例如,上海戲劇學院融合戲曲表演與心理訓練,培養學生的情緒調節與團隊協作能力。升華層著眼價值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藝術創作與體驗全過程。例如,中國美術學院“紅色寫生”項目,深入革命圣地采風創作,涵育家國情懷;北京舞蹈學院BDA“紅心向黨,舞至心尖”紅色文化傳承思政實踐,發揮藝術專業特長開展舞蹈心育,體現藝術之于價值觀內化的促進作用。
“思政藝術心育”融合需系統性資源整合。全面整合學科建設、課程內容、師資、平臺等各類資源。構建跨學科研究體系。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 + 藝術學 + 心理學”交叉研究平臺,開展“藝術療愈 + 價值觀引導”實證研究,建設紅色藝術經典案例庫。中央美術學院“思政 + 藝術”創新實驗室,近三年已完成省部級課題12項。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藝術鑒賞 + 思政滲透”等基礎課程;開設“非遺 + 思政”工作坊、“戲劇療愈”等個性化拓展課程;組織紅色藝術研學、社區藝術公益等實踐課程,強化社會化銜接。培養復合型師資隊伍。推動思政心理教師學習藝術療法,藝術教師研修心理學,組建“思政 + 藝術 + 心理”教研組;邀請非遺傳承人、戲劇導演參與培訓,與美術館等機構合作建立“雙導師制”教學團隊等。構建協同育人平臺。校內設立“思政 + 藝術”工作坊,舉辦校園文化節、戲劇節;校外聯合文化館、革命紀念館共建實踐基地,打造思政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借由“家校社”聯動機制,開展家長美育課堂、社區藝術公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等,實現“因事而化”,精準育人。
“思政藝術心育”融合需豐富數智化創新載體。《史記》云:“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教育改革謀勢。運用VR、云計算等技術打破時空限制,整合翻轉課堂、項目式教學等模式,云端“自組織學習 + 他組織教學”重構教學生態,開辟個性化藝術心育新路徑。媒體融合蓄勢。依托《中國書法大會》《舞蹈風暴》等節目,借助高清視頻、3D建模、VR技術實現立體傳播。例如,“云南侗族蘆笙舞直播”構建彈幕互動場域,形成“數字民族志”式情感連接。網絡傳播造勢。藝術心育需借力算法推薦與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覆蓋短視頻(10.4億)、網絡音樂(7.48億)、微短劇(6.62億)等龐大受眾,拓展心育廣度。技術革新借勢。生成式人工智能為藝術表達注入新動能,AI賦能創作,動態建模技術推動舞蹈從物理存在升維至虛擬重構。北京國際民族舞蹈節運用AR技術虛擬表演,吸引超5萬人在線沉浸式體驗,“虛實共生”的藝術心育場景不斷升級煥新,為思政融合注人持續活力。
心育藝術化,思政潤無聲,以文化之魂筑牢信仰。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思政藝術心育需持續深化“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念,守正創新,讓思政真正成為有溫度的生命浸潤、有深度的靈魂對話,為民族復興培育心智強健的“強國一代”。
(作者單位:北京舞蹈學院)
責任編輯 蘇鴻雁 肖俊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