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來,河南開封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依托獨特的宋文化資源稟賦,加快建設高品質文旅強市,探索出一條文化賦能城市發展的成功路徑。

繁榮文化事業,催生高品質精神生活
開封是國務院命名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片熱土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在一系列政策舉措激活下,傳統節日熱、文博熱、非遺熱、文化惠民活動在開封方興未艾。
辦好傳統節日,用節會吸引游客。開封將傳統文化與節日文化相融合,走出一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路。積極響應中央宣傳部關于辦好“我們的節日”號召,高質量舉辦清明文化節、菊花文化節等品牌節會,“盛世清明”“十月菊香”“大宋中國年”叫響全國,讓歷史文脈綿延相傳。每到春節,古城開封各大景區、文化場館、休閑街區張燈結彩,“傳統非遺展新春”“文博研學享新春”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廣大市民和游客沉浸其中,“漢服熱”更是席卷大街小巷,飽含宋風宋韻的傳統年俗,讓人們感受到大宋的風雅、中國年的情懷和家鄉的味道。
實施重點項目,延續古都文脈。開封以歷史文化街區為重點,實施古都風貌再現工程,用“繡花”功夫做好古城每一寸土地的保護、建設和發展。堅持在“立法保護”基礎上開展“立體保護”實踐。老城區杜絕大拆大建,實施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活化利用一體推進,保留街巷肌理。相繼啟動順天門遺址、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等發掘工作,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合現在流行的“研學熱”,適時推出多條研學線路,《清明上河圖》在開封博物館的環形大屏幕上流動起來,AR智能導覽眼鏡通過高精度影音成像技術讓“對話”文物成為現實。
創新活動載體,堅守非遺傳承。近年來,開封致力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轉型,推動非遺與文旅深度融合,持續開展好非遺“進景區、進學校、進社區”活動,讓非遺“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并參與到非遺保護中,讓群眾欣賞“非遺之美”、品嘗“非遺之味”、享受“非遺之樂”。每逢周末,“非遺市集”在開元廣場如期舉行,一個個攤位整齊有序,百余家特色非遺項目齊聚一堂,杏仁茶、桶子雞等老字號名吃、中醫藥技藝展示、汴繡、官瓷等特色非遺產品應有盡有,這種集文旅體驗于一身、研學消費于一體的夜間文旅經濟新模式,吸引眾多市民、游客“趕集”打卡。
堅持文化惠民,全民共享發展成果。近年來,開封市多管齊下,讓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老百姓身邊“多起來”“活起來”,不僅“有熱氣、接地氣、鼓士氣”,而且“有高度、有力度、有溫度”。為傳播永不過時的焦裕祿精神,開封市“紅色文藝輕騎兵”焦裕祿精神宣傳小分隊開展了“宋韻文化潤疆行”活動。小分隊以天為幕、以地為席,走進牧區演出,所到之處群眾熱情高漲,在巴里坤湖濱生態園廣場舞臺四周擠滿了熱情觀看的群眾,在走進藍旗溝牧區演出結束后幾位老人自發唱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現場畫面感人至深。中原文化大舞臺、歡樂周末進社區,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文藝演出;農家書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城市書房建設…開封正一步步打通服務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最后一公里”。
深耕文化產業,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
開封積極回應消費需求新變化,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打造了一系列個性化、多樣化、沉浸式的文化旅游項目,讓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散落在大地上的遺產、沉睡在書籍中的文字,不僅“活”了起來,而且“熱”了起來,更是“潮”了起來。
加強古城保護利用,激活沉睡文化基因。開封著眼宜居宜業宜游,實施生態水系工程,建成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一渠六河”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一水四湖十八景”水系公園,再現“一城宋韻半城水”的北宋大觀;著眼“五個全域”,實施城墻貫通、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等文旅項目,不斷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以城墻內13平方公里為重點,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實施有序更新,保護好古城的整體風貌與格局。
增加優質供給,增強文旅吸引力。開封踐行主客共享、有溫度城市等理念,堅持服務至上、打造匠心品質,持續提升文旅品牌。在清明上河園,岳飛槍挑小梁王、打鐵花之盛世大宋、清明上河園大巡游等上百場演出輪番上場。依托八闕宋詞打造的《大宋·東京夢華》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將傳統文化與沉浸式文旅場景深度融合,成為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典范。在開封萬歲山武俠城景區,沉浸式演出從早到晚,《三打祝家莊》等“水滸”系列實景劇讓游客體驗一把武俠夢。
推動文化交流,促進高水平傳播推廣
開封突出“文化自貿”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制度型開放引領優勢,推動特色文化產業對外開放與創新發展,著力打造文化貿易發展高地。
聚焦關鍵環節,打造全鏈條貿易服務體系。推出“企業 + 跨境電商 + 海外倉”開放貿易新模式。在阿聯酉迪拜、德國漢堡等地設立17個海外倉,提供專業的文化出海服務。利用開封海關、開封綜保區政策優勢優化對外貿易配套服務,實現文化產業“一站式出海”,搭建國際文化合作交流橋梁,產品遠銷德國、意大利、韓國等國家。
聚焦共謀發展,積極傳播好中國聲音。長期以來,海外文物回流面臨專業性強、國際物流成本高且時效性差等難題,導致大量文物回流受阻。開封率先開設“海外文化驛站”,開創了海外文物回流新模式,通過搭建跨境文化交流平臺,構建“鑒定一展示一交易一孵化”全鏈條服務體系,探索出一條文物回流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為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鋪就“回家之路”,更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與“引回來”雙向循環的典范;赴法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與法國以及歐洲其他主要國家各界代表50人共同簽署倡議書,促進更多中原文化走進歐洲、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 閆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