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的學生,從大一剛接觸專業時的懵懂好奇,到如今能從容站在鏡頭前直播,我這一路來的成長離不開每門專業課程的滋養,尤其是大二時學校開設的“直播運營”課程,從課堂學習到企業實踐,讓我真正走進了直播電商的世界,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職業方向。
課堂趣學
大二上學期,“直播運營”核心課程如期而至。聽說這門課會貫穿整個學年,上學期側重理論知識,下學期聚焦實踐操作。那時的我已經通過技能大賽初窺直播門徑,自然對這門課充滿了期待。
開課第一天,我特意提前10分鐘到教室,想搶占前排座位。沒想到趙方媛老師早已在黑板前忙碌,在這個PPT盛行的時代,老師居然在認真地做板書!黑板上“直播運營基礎”幾個藝術字格外醒目,每個字都配上了可愛的小圖案:“直”字的橫折筆順和“播”字的撇捺筆順連成了數據流曲線,旁邊還加了手機支架;“運”字的左邊畫了轉化漏斗,“礎”字的右邊則是直播間的聚光燈。這些圖案瞬間讓課堂靈動起來,那一刻我預感到,這門課一定很有趣。
理論知識往往枯燥,但趙老師總有辦法讓課堂變得生動。講到“直播腳本設計”時,黑板上出現了一個“話術魔方”,6個面分別標注了開場、產品介紹、互動、催單、收尾等關鍵詞,每個關鍵詞旁都畫著對應的表情包提示語氣。學習“平臺規則”時,老師用卡通小人形象演示違規案例,比如舉著“禁言”牌子的小人旁邊寫著“禁止引導私下交易”。這些“定制”板書不僅讓我們快速掌握課程重點,更讓上課充滿儀式感。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數據分析”那節課。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棵“數據樹”,樹干是核心指標GMV,樹枝上掛著“觀看時長”“轉化率”“客單價”等樹葉,每個數據節點都用不同顏色標注健康區間。“就像醫生看體檢報告一樣,你們要學會從數據中發現問題。”老師的比喻讓抽象的數據分析變得通俗易懂。
正是這些生動的理論教學,讓我對“直播運營”的理解越來越透徹,也為后續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
實訓精技
大二下學期,“直播運營”課程進入實踐階段。學院的直播實訓基地成了我們的第二課堂——毛絨玩具館萌趣十足,服裝展示館時尚多元,零食好物館煙火氣滿滿。在這里,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演練直播流程,輪崗擔任主播、場控、運營等角色,真正體驗了電商直播的完整生態。每次模擬后,老師都會逐幀回放錄播,指出我的不足:“講解產品時要多展示細節,互動要及時回應評論區”正當我渴求真實企業項目歷練時,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引入嶗山啤酒官方直播項目,其快手官方旗艦店的電商直播間開放給學生運營團隊,為我們提供了零距離接觸一線電商實戰的寶貴機會。
作為首批被推薦的主播,我直接參與了從選品策劃到實時銷售的全流程實戰。第一次走進教學樓4樓的直播間,專業的燈光設備和實時數據屏讓我既興奮又緊張,但課堂上學的“直播前Checklist(清單)”此刻派上了用場,檢查網絡、測試設備、核對鏈接、準備應急話術,這些步驟在實訓課上練過無數次,做起來得心應手。
第一次正式直播的4小時格外漫長。剛開始我還按腳本機械講解,隨著觀眾互動增多,我漸漸找到了狀態。當有人問“啤酒保質期”時,我不僅給出答案,還補充了“避光儲存更保鮮”的小貼士。看到評論區有人糾結口味,我立刻提議“買混合裝嘗試不同風味”。這些課堂學到的技巧,讓我在真實直播中從容不迫。下播后,整理數據與場控復盤成了我的日常。一整個學期,我堅持每周4-5天直播,不斷優化話術和流程。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好的一次直播創下了12070元的銷售額,ROI(衡量廣告投入產出比的核心指標)達到5.6。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學校課程教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能直接應用的實戰能力。
競技爭鋒
其實在系統學習“直播運營”課程前,我就已經通過技能大賽與直播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一下學期,學校遴選江蘇省職業技能大賽直播電商賽項參賽選手,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意外入選備賽團隊。那段爭分奪秒的集訓時光,至今記憶猶新。
每天課后,我和搭檔都泡在實訓教室打磨腳本,從產品賣點提煉到互動話術設計,從肢體語言到表情管理,一遍遍重復練習。最初,我們總陷入“自說自話”的誤區,把產品參數背得滾瓜爛熟,卻忽略了觀眾感受。指導老師陳斌說:“直播不是念說明書,要讓觀眾感受到價值。”于是,我們轉變思路,把每個賣點都轉化成用戶關心的問題:“這個訂書機能用多久?”“訂書機里一次性能放多少釘子?”我們還設計了手勢暗號:摸耳朵表示切換產品,輕點頭示意加快節奏。那段時間,我們吃飯時討論話術,走路時模擬場景,連做夢都在排練流程。
比賽當天,當聚光燈亮起,鏡頭對準我們時,數月訓練的肌肉記憶立刻被喚醒。從開場暖場到產品講解,從互動抽獎到訂單轉化,每個環節都流暢推進。當被宣布獲得省賽一等獎時,我深刻體會到:鏡頭前的感染力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鏡頭后嚴密的運營邏輯與數據思維。這份認知,讓我對“直播運營”及實訓課程有了更多理解。
實習蛻變
2025年暑假,我通過校企合作項目成為歐亞斯體育用品直播間的帶貨主播,負責護具產品銷售。從啤酒到護具,品類的跨越帶來新挑戰,但也讓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直播運營的理解。體育用品的專業性更強,需要掌握護具的材質特性、防護原理和適用場景。剛開始面對“半月板損傷適合哪種護膝”這類專業問題時,我常常手足無措。但很快,課堂上學的“產品知識轉化技巧”就幫了大忙——我把“高彈面料”描述為“像第二層皮膚一樣貼合”,用“支撐條就像隱形拐杖”解釋防護原理,讓觀眾輕松理解產品功能。
除了直播帶貨,我還參與預熱視頻拍攝制作。從腳本策劃到鏡頭設計,學校“短視頻運營”課程的知識此刻派上用場。我們拍攝的“護具正確穿戴方法”系列視頻,為直播間帶來不少精準流量。這段實習經歷讓我明白:一場成功的直播,是前期預熱、中期控場、后期復盤的完整閉環,而這正是“直播運營”課程強調的系統思維。
如今站在鏡頭前,我已能從容應對各種情況:流量驟降時用互動游戲穩住節奏,遇到差評時用專業知識耐心解答,庫存不足時及時引導替代商品。這些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學校課程的系統培養。在第二屆江蘇省職業規劃大賽的舞臺上,當我講述自己的直播經歷時,內心充滿篤定——這份從容,正是“直播運營”課程賦予我的底氣。
回望學習歷程,“直播運營”這門課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叩開了通往職業世界的大門。那些在鏡頭前揮灑的汗水、在后臺分析的數據、在深夜打磨的話術,終將化作點點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劉思?,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學生)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