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的一個傍晚,當暮色為寧夏紅寺堡的太陽山鎮披上琥珀色的輕紗時,我正蹲在一壟黃花菜田埂邊,指尖輕觸手機屏幕上的“開始直播”按鈕。風卷起黃土掠過鏡頭,在陽光下折射出細碎的金芒,遠處傳來王嬸帶著西北口音的詢問聲:“丫頭,這鐵疙瘩真能幫咱賣菜?”她的圍裙口袋里塞著皺巴巴的賬本,上面用鉛筆歪歪扭扭記錄著上一年滯銷3000斤黃花菜的事,那是她心頭上的愁。
在田野間架起鏡頭
這是我們“滿天星”公益助農團隊參與“百縣千村萬主播,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的第3天。身后,20多名村民正在我們的指導下,練習短視頻拍攝。當第一縷炊煙從地平線上升起時,我的耳邊響起臨行前老師說的一句話:“直播間的每一束光,都該照進現實里的溝壑?!?/p>
屏幕微光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六安市的一個小鎮,父母經營的小超市曾是街坊四鄰的“萬能驛站”。這些年,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家的小貨架逐漸蒙上了灰。某個深夜,我撞見父親在空蕩蕩的小超市里抽煙,煙頭明滅間,他嘆息道:“哎,臨期的貨越來越多”玻璃柜上映著母親清理庫存的背影,它們構成了我童年記憶中最沉重的畫面。
直到直播帶貨行業興起,我猛然意識到:實體貨架也可以搬上云端,煙火氣能被數據重新點燃。于是,高考填報志愿時,我在“電子商務”專業欄中重重畫了圈,就像在迷霧中抓住了纜繩。

初入揚工院電商學院,我像闖入阿里巴巴洞穴的探險者。課堂上,老師拿起激光筆指向投影幕布:“直播電商不是對著鏡頭喊‘321上鏈接’,而是要構建人、貨、場的數字三角?!彪S著課程的深入,我逐漸了解到:直播電商不僅僅是簡單的“網紅帶貨”,它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商業邏輯、技術支撐和文化內涵。從電子商務的基礎知識,到市場營銷的策略制定;從直播技術的熟練掌握,到內容創作的靈感迸發;從客戶關系的維護管理,到供應鏈的優化整合,每一門課程都讓我受益匪淺。
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我還積極參加校內外的直播活動,從策劃到執行,從臺前到幕后,每一次的直播活動,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與挑戰,我享受著與觀眾互動的樂趣,感受著他們因我的推薦而購買到心儀商品的喜悅。經過1年多的實踐鍛煉,我順利成為“滿天星”直播助農團隊的一名公益主播。
為弄懂流量分發機制,我曾連續3晚蹲守不同時段開播,筆記本上記滿觀看峰值與轉化率的函數曲線。為設計爆款文案,我和隊員們在街邊擺地攤,從大媽的砍價話術中提煉出“錯過今天,要再等一年”的緊迫感。當我在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直播電商賽項中捧回一等獎時,老師的話讓我眼眶發熱:“你們把農產品的土腥氣,轉化成了屏幕前的煙火氣。”
接到上海的大單了
現如今,我已成長為“滿天星”公益助農團隊的主要負責人。2024年的盛夏,我帶領“滿天星”團隊成員踏入寶應曹甸鎮教玩具產業園。這個年產值超35億元的“中國教玩具之鄉”,如今卻被困在低價競爭的泥潭中。流水線上,憨態可掬的塑料小鴨正排隊等待裝箱?!拔覀儚S設計了各式各樣的智能玩具,可網店銷量上不去?!睆S長指著倉庫堆積的庫存苦笑。
連續3天的田野調查揭開了癥結:消費者看到的只是塑料制品,感知不到三代匠人用40年打磨的產業溫度。

于是,一場特別的直播誕生了。鏡頭前,我將玩具小鴨放進水盆,看它搖搖晃晃浮起:“就像曹甸鎮40年產業轉型,沉不下去的是匠心?!焙笈_數據顯示,當晚大部分訂單都來自寶媽群體,她們在彈幕里寫道:“想讓孩子玩有靈魂的玩具。”
更大的挑戰出現在寧夏紅寺堡。這里是我國最大的異地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也是寧夏“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過去的紅寺堡,是“天上無飛鳥,風吹沙石跑”;如今的紅寺堡,每戶窗臺都晾曬著金燦燦的黃花菜,透過一株小小的黃花菜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夢想和希望。但由于銷售區域受限,黃花菜銷量一直難以提升。隊員們在獲悉這一情況后,當即決定對村民進行直播技能培訓,以此拓寬銷售渠道。
初次培訓時,村民馬大爺面對鏡頭渾身僵硬:“咱這老臉能上網?”為此,我們索性開設了“田野直播間”——把三腳架支在黃花菜地里,讓王嬸邊采摘邊嘮家常。當68歲的馬大爺用方言唱起寧夏花兒時,觀看人數突然飆升。團隊成員小雯靈機一動,把“黃花菜燉肉”的教程剪成30秒短視頻投流,當晚直播間一下涌入了5000人,服務器一度崩潰。
返程那天,王嬸激動地攥著我的手:“閨女,按你教的法子,我家接到上海的大單了!”回望這片曾被風沙肆虐的土地,如今每戶窗臺上晾曬著的黃花菜仿佛都變成了會發光的二維碼,等待被發現、被鏈接。
這趟旅程讓我讀懂了兩組數字:517份訂單背后,是17戶村民為孩子湊齊了的學費;44350元銷售額里,藏著太陽山鎮第一臺玉米脫粒機的首付款。而比數據更珍貴的,是老鄉們舉著手機追問我們“閨女,下次啥時候再來”時眼里躍動的光。
“你們搞直播的,是不是在追流量風口?”“直播助農是不是消費鄉村的悲情敘事?”面對這樣的質疑聲,我什么也沒說,只是摸了摸口袋里那片從寧夏帶回的早已風干成標本的黃花菜葉。我在心里告訴自己,不,我們不做追風者,而要做造風人,我們要讓手機成為新農具,讓直播間化作希望的播種機。
(潘紫嫣,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商學院學生; 郭金紅,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商學院輔導員)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