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標志著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此前一天,一紙任命狀被交到了清華大學一名年輕教授的手上,不滿35周歲的薩本棟成為國立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匆匆交接完清華教務,烽煙之中火速南下。從此,這位廈門大學(簡稱“廈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開啟了“南方之強”道路上的硬核1937。

臨危受命的教授
1934年2月,陳嘉庚公司被迫收盤,已不再富裕的陳嘉庚抱著“為廈大奮斗到死”的決心,“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靠著各種募捐,仍然苦苦維持了廈大3年的運轉。
但日漸拮據的經費使得廈大運轉越來越困難。最終,陳嘉庚請求南京國民政府“收辦”廈大:“弟愿無條件將廈大產業奉送,不拘省立或國立均可,所有董權一概取消。”1937年7月1日,私立廈門大學正式改為國立。
陳嘉庚認為,辦好一所大學最要緊的是“慎擇校長”,但彼時的廈大面臨諸多困難,師資流失,校務停頓,任誰看到都要望而卻步,不想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1937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擬聘胡適為國立廈大的校長,但胡適“婉謝”了這一聘請。經過一番周折,年輕的薩本棟進入了大家的視線。
薩本棟1902年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年僅25歲便在美國取得理學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編寫了首部用中文正式出版的大學物理教材。
科研教學成就突出是薩本棟被選中的重要原因。但彼時的薩本棟正準備深入研究電機工程學,以期建立完整的新理論,對于擔任行政職務并無多大興趣。薩本棟離開清華時,身邊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他的好友吳有訓說:“當時我很奇怪,為什么他會去做校長,他對我說,‘我是福建人,陳嘉庚先生為我父親好友,我去任廈大校長,或可使廈大能更有發展,而且清華學生中人才輩出,我們應當慢慢退出,讓他們來補充’。”
在約定以2年為期后,薩本棟毅然扛起重任,執掌廈大校印。尚不滿35周歲的他,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國立大學校長。直到今天,薩本棟也是廈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
內遷閩西的山城長汀后,薩本棟一直以校長的身份,領導廈大直到1945年,遠遠超過最初約定的2年之期。
烽火中的奔走
待薩本棟正式結束清華的工作,時間已經來到了1937年7月11日。日軍的戰火已經從盧溝橋燃至八寶山、長辛店、廊坊等地,平津之間的交通已然阻斷。當夜,薩本棟冒險離開北平,前往南京接洽。
7月26日,薩本棟正式接掌廈大。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隨后,旅居廈門的日僑開始撤退。薩本棟察覺到日本軍隊侵略廈門的野心,當即下令將校內重要文件、圖書、儀器等迅速裝箱,準備內運。
在校內,薩本棟派人挖了4處地窖,可容納80多人,他還打算在校內干涸的小河道上修建避難所。9月1日,廈大公布新生錄取名單。僅僅2天后,日軍就開始襲擊廈門。日軍軍艦和飛機屢次襲擊,廈大生物樓被炮彈摧毀,遷校計劃被提上日程。
薩本棟在給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的電報中說:“校址臨海,為敵軍圖上路時必要之路。且背后南普陀為駐軍重地,兩旁胡里山與磐石為炮臺所在,又現在學校周圍及校內各小山上均有戰壕密布,一旦有事,本校實處于火線包圍之中。”
9月4日,薩本棟開始將學校暫遷鼓浪嶼,并于10月正式上課。在此期間,薩本棟還招收了一些因戰爭被阻留廈門的各地大學生,給他們提供借讀的機會。
從9月3日到9月14日,日軍飛機4次轟炸廈門,地處海防前線的廈門終究不是久留之地,薩本棟一邊在鼓浪嶼維持學校正常運轉,一邊派人勘察情形,尋找合適的辦學地點。時任教務長兼文學院長的周辨明,其父周之德早年在長汀一帶傳教,建立了良好的人脈根基,而教會的一些建筑還保存完好,可以用來做校舍,于是長汀很快被選定為廈大內遷的校址。
從廈門到長汀行程800里,有關山阻隔,要渡過鷺江、九龍江及十幾條溪流,越過崇山峻嶺。12月20日,廈大正式停課。經過3天整裝,12月24日,在1937年即將結束之際,薩本棟帶領廈大師生員工,踏上了他們這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旅程——向長汀進發。
首先,廈大的圖書、儀器、標本等物資,陸續從鼓浪嶼水運到漳州,搬上岸運到漳州崇正中學校舍暫放,過后運到漳州舊橋,裝上平底船,沿著九龍江西溪運到水潮(今南靖金山),再用卡車運到長汀。其次,師生也是到漳州崇正中學中轉,漳州校友承擔了師生的食宿接待任務。
廈大239名學生、83名教職員工肩扛、手提行李和書籍,跨海渡江、跋山涉水走了20多天才到達長汀。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師生員工全部安全抵達,于1938年1月17日在長汀復課。所有圖書、儀器設備也趕在1938年廈門淪陷之前移出。
穩定立足鑄就“南方之強”
來廈大之前,薩本棟一直從事教學研究業務,從未做過行政領導工作。讓這樣一位教授主管一所處于困境中的大學,實屬不易。
1937年8月,薩本棟到任不到1個月,廈大就發不出工資了,這是建校以來頭一遭。
為了籌措辦學資金,薩本棟開始尋找新的渠道。薩本棟每年都從中英庚款董事會、閩西救濟委員會等社會團體或機關,為學校申請輔助經費。他親自關心組建的校友會,協助廈大組織各種活動,發起對在校貧困生的“獻金”。在薩本棟的努力下,學校收到了許多海內外校友的贊助款項。
除了開源,薩本棟還倡導節儉。他帶頭縮減薪資,規定:教授及高級職員薪俸在200元以上者按六成支領;副教授專任講師助教及其他職員薪俸在101元至200元者按七成五支領;在51元至100元者按九成支領;薩本棟自己則按校長薪俸的三成五支領。他在任期間,廈大以最少的經費支撐著東南一帶唯一的國立高等教育學府。

學校原有的科系結構也進行了調整。薩本棟一上任便增設了土木工程系,并親自兼任系主任。其他方面,設立文、理、商三學院共9個系,為人才的多模式培養提供了條件。
長汀遠離抗戰時期的文化教育中心重慶、昆明等地,名教授大都不愿前來,師資嚴重緊缺。薩本棟想方設法多方延聘,聯系師友,最終聘請到一批有聲望的教授來長汀任教。
1941年,廈大51名教授中,有47名來自清華大學。那是個大師云集長汀的時代,不少專家學者、博學鴻儒都曾執教廈大講壇,經濟學家王亞南、黃開祿,物理化學家傅鷹、蔡鎦生、謝玉銘,作家和翻譯家施蟄存,詩人和文學史家林庚,數學家方德植,還有知名教授黃中、朱家?、張稼益、葉蘊理、李笠、余謇、吳士棟、李培囿、張文昌名師云集,星光熠熠。
就這樣,廈大逐漸在長汀站穩了腳跟。此后,廈大學生連續2年在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辦的學業競賽中奪得第一,為廈大贏得了“南方之強”的美譽。可操勞過度的薩本棟卻積勞成疾,從曾經的清華大學網球健將,變成了需要用拐杖支撐身體的中年人。
(郭宸,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畢業生;李秋凝,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