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因為新冠疫情的暴發,往年春節便售罄的湖北秭歸臍橙“黃金果”,堆滿了當地果農的果園。即便價格已跌穿成本價,仍無人問津,果農牛薦看著暴跌的價格愁眉不展。“果子爛在地里,就是爛在農民心上。”千里之外,曾在湖北秭歸參加過兩次社會實踐的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揚工院”)學生蘇欣從網上得知此事后,連夜撥通了直播電商班同學的電話。
星火初燃
3天后,332名學生志愿者迅速集結,“滿天星”公益團隊正式成立。沒有專業設備,同學們就用書本壘成手機支架。缺乏運營經驗,他們便徹夜上“抖音”自學。當5月的陽光灑向秭歸山巒,“千名青年學子為湖北秭歸直播帶貨”公益活動正式開啟。大學生主播陳佳佳記得,“當鏡頭掃過秭歸果農皸裂的雙手時,彈幕突然被‘已下單’刷屏”。這場直播,在抖音、快手、淘寶、央視頻、揚州發布等平臺一共吸引了53萬人次觀看,累計為秭歸23戶果農售出臍橙10.5萬斤,銷售額63萬元,戶均增收近3萬元。
這次“橙”功,不僅解決了果農的燃眉之急,更在“滿天星”隊員們心中點燃了不可熄滅的火焰——直播助農,青年有為!
星火燎原
湖北秭歸的“橙”功并未讓團隊止步。短暫的喜悅后,在深入陜西清澗縣推廣紅棗時,團隊的大學生主播范慧慧遇到了新的困境:當地優質的大棗包裝簡陋,產品介紹只有干巴巴的“紅棗好吃”4個字。“中間商壓價壓到每斤3塊錢,可城里超市包裝精美的紅棗能賣到15塊!”果農無奈的嘆息聲,深深刺痛了同學們的心。他們意識到:單純的“帶貨”只能解一時之渴,農產品缺乏品牌、農民缺乏自主銷售能力,才是更深層的痛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古老智慧,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0年下半年,經過10多場助農直播的實踐與反思,“滿天星”團隊創新性提出“1+2+N”模式、“百縣千村萬主播培養計劃”等項目,在全國各個需要幫扶的縣鎮建立村播學院、村播基地,培訓當地的村播人才,建立跨區域的技術服務體系,為鄉村人才提供技術、培訓服務,讓人才服務的效果通過產業效益展現出來。
那年冬雪紛飛時,“百縣千村萬主播”首期培訓班在秭歸開班。蘇欣蹲在炭火盆前,握著果農張桂花樹皮般的手幫她點擊屏幕:“您說‘橙子熟時滿山燈籠’,這話比任何廣告都動人。”結業那日,張桂花將珍藏的橙花標本塞進蘇欣衣兜:“閨女,來年花開時,我給你們直播滿山香。”
2021年,“滿天星”助農直播團隊走進陜西省略陽縣,手把手點燃了當地村民的直播熱情。當產業藍海遇上人才紅利,一條電商致富的快車道在秦嶺深處悄然鋪就。從秭歸的橙園到清澗的棗林,從李堡的田野到泗洪的水鄉,“滿天星”的足跡所至,留下的是1256名能說會播的“新農人”。
星光圖譜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尤其是年輕人。”曾在秭歸直播間落淚的陳佳佳,畢業后放棄了去上海當白領的工作,回到家鄉宿遷泗洪縣擔任村干部。2022年,他直播銷售農產品超43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干部”。
“滿天星”的磁場持續吸引著新生力量,也在實戰風雨中鍛造出耀眼光譜。2023年,加入“滿天星”團隊的郭淼同學面對陌生領域幾欲放棄,但目睹負責人左金豆在青海助農直播中凍得通紅卻興奮揮動的雙手,她咬緊牙關立誓“必須堅持”。這份倔強讓她不僅成長為團隊骨干,更斬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江蘇省選拔賽一等獎。同年,在青海貴南縣的暴風雪中,師生們裹著棉袍培訓牧民直播青稞產品,團隊以寬色吉同學拍攝的百萬點贊短視頻為例,講述“高原牧羊女用鏡頭打破地域壁壘”的故事,寬色吉一口氣把牦牛干的日銷售額沖到了10萬元,讓當地農民大開眼界。
2024年盛夏,新疆籍同學施曉昀的實習選擇讓父母不解:“放暑假怎么不回家?”作為“滿天星”團隊的骨干成員,她選擇留在揚州市曹甸鎮一家工廠挑戰人造草皮的直播銷售。首播僅十幾人的流量讓她徹夜復盤調整話術,當單場觀看人次艱難突破百人時,她在日記里寫道:“微光聚集處,自有星河奔涌。”這份淬煉出的韌性終在2025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綻放光芒,她與隊友斬獲直播電商賽項一等獎。

而更動人的星光閃耀在2025年6月,陜西省清澗縣的暴雨中,“家人們請看,這就是清澗黑豬風雨無阻的成長環境!”鏡頭前,一群被雨水打得面容模糊,渾身濕透的大學生正對著手機屏幕,熱情不減地解說著。雖然,雨水順著他們的頭發流進了衣領,但他們的聲音在“嘩嘩”的雨聲中,依然清脆響亮。這一幕,是“滿天星”團隊在清澗縣開展深度“推普+直播”助農工作的動人畫面。
這個暑假,“滿天星”扎進了山林,他們親眼看見了黑豬飲山泉、食百草的原生態生長環境。凌晨時分,他們追蹤屠宰場“宰前七步、宰后七步”的嚴苛規范與食品加工廠的深加工蛻變,深度挖掘農戶口中10-12個月“慢養”故事的珍貴素材。在烈日炙烤的山林間,首場4小時直播直觀展示散養實況,無付費推廣即吸引超5000人次駐足。當暴雨突襲,團隊的小伙伴們無畏堅守濕透的山坡,解說真實呈現雨中環境,其堅韌精神成為直播間的震撼注腳。此外,美食工坊直播、長達7小時的“深山溯源”馬拉松直播,全景式呈現了黑豬“從山林到餐桌”的可信鏈條。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還特邀淮揚菜大師現場助陣,用清澗黑豬肉烹制經典淮揚菜,完成了一場跨越千里的匠心美味對話。
助農不僅是賣貨,更是賦能鄉村。團隊發現,很多守著好山好水好產品的鄉親們,常因“不敢說、不會說、說不好”普通話,被擋在電商大門外。為此,同學們發揮專業優勢,面向當地有意向的村民開展“推普+直播話術”專項培訓,將普通話學習與電商直播的實用表達緊密結合,教授產品介紹、互動技巧等實用話術,降低語言門檻。
在“煙花三月下揚州”時節,“滿天星”團隊又將移動直播間架設于揚州漆器廠,讓螺鈿鑲嵌技藝在鏡頭中流轉生輝;在校園創新創業市集上,“疆來好物”“三峽味道”的吆喝聲實現線上線下助農的雙向奔赴;在寧夏紅寺堡的黃花菜田里,師生手把手教農戶用短視頻講述“泥土里的金針”的故事。
5年耕耘,“滿天星”幫助36個村播基地扎根脫貧縣,1.5萬名農民變身“鄉土主播”,23款農產品穿上品牌“新衣”,助農銷售額超5000萬元。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不僅是團隊的姓名,更是揚工院學子投身鄉村振興的青春注腳。
(郭金紅,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商學院輔導員)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