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當校園里的丁香花又一次綻放時,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躊躇不前。四年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習讓我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但面對紛繁復雜的就業市場,我依然感到迷茫和不安。就在此時,北方工業大學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指引我走向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查干庫勒鄉人民政府的工作崗位。

精準護航——就業服務的溫度與精度
張景斌老師是我們學院的輔導員,也是同學們口中的“就業信息中樞”。從大三下學期開始,他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就業跟蹤體系。他不僅了解我們每個人的求職意向,還細心地記錄下我們期望的工作地點、薪資范圍等詳細信息,并對我們的求職情況每周跟進更新。
2024年5月的一個下午,張老師把我們專業的學生召集到會議室,進行了一次詳細的就業意向摸排。“艾斯瑪,你剛才說愿意回新疆工作是嗎?”“我注意到新疆這幾家企業在招聘機械工程師,你可以重點關注一下。”說著,張老師把幾份招聘簡章遞到我手中。
剛開始進行簡歷投遞時,我躊躇滿志。然而到2024年10月,連續投出的50多份簡歷都石沉大海。我開始懷疑自己的競爭力,就在我最沮喪的時候,班導師張萌穎老師主動找到了我。
“艾斯瑪,我看你最近投了很多簡歷但沒什么回音,要不要一起看看你的簡歷?”張老師的話讓我既驚訝又感動。在她的辦公室里,我們花了整整三個小時重新打磨簡歷。
張老師指著我的社會實踐經歷說,“‘組織社團活動’這個表述太籠統了。你應該寫成‘策劃并執行校園傳統文化周活動,協調12個社團參與,覆蓋師生200余人,活動獲校級優秀項目獎’。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具體成果和可量化的成績。”
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我把每段經歷都進行了數據化和成果化的改造。修改簡歷并精準投遞后,我很快收到了北京精雕集團有限公司的面試通知,這讓我重拾信心。
2025年4月,當大多數同學都已確定去向時,我還在幾個offer間猶豫不決。學院黨委副書記石卉老師敏銳地察覺到了我的困惑,特意約我在她辦公室長談。
“艾斯瑪,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專業背景在邊疆地區可能更有用武之地?”石老師的話讓我陷入思考,“新疆正在推進農業機械化升級,需要大量懂技術又了解當地情況的人才。服務國家戰略不是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
這次談話徹底改變了我的職業規劃。石老師不僅幫我分析了西部計劃的各種崗位需求,還聯系了在新疆工作的校友為我提供咨詢。在她的建議下,我系統研究了新疆的產業發展規劃,最終下定決心投身西部建設。
西部計劃——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
2025年4月17日,學院團委舉辦的“西部計劃政策宣講會”讓我終生難忘。大屏幕上播放的壯美自然風光和志愿者們的工作場景,讓我內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特別令我受觸動的是,在和田縣商工局工作的王旭輝學長主動利用休息時間教授計算機知識,讓項目效率大幅提升,切實解決了當地的難題。我恍然意識到,西部有更廣闊的天地,有家鄉父老的期待,有將所學奉獻于最需要之處的價值。
宣講會結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靜。在咨詢臺前,我詳細了解了西部計劃的各項政策。項目辦的老師告訴我,新疆塔城地區正在重點發展現代農業裝備,亟需機械專業人才。這與我的專業背景和返鄉意愿完美契合。
確定參加西部計劃后,學院為我們精心組織了一場系統而溫暖的崗前培訓。就業指導中心的李老師專門開設了“公文寫作工作坊”,從最基礎的通知、報告,到較為復雜的請示文件,她一遍遍講解格式要點、語言規范,甚至逐字逐句帶我們修改草稿,幫助我們真正理解機關公文的邏輯與嚴謹。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劉教授則帶我們走進了豐富多彩的新疆民族文化世界。他不僅為我們梳理了多民族地區的歷史與政策,還耐心教我們實用的維吾爾語和藏語問候語,并分享了許多跨文化溝通中需要注意的細節。
更讓人踏實的是,已經從西部計劃歸來的學長學姐也來到培訓現場。他們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在田埂地頭、牧民帳篷中積累的實際經驗。
心理咨詢室的王老師則通過情景模擬,帶我們提前體驗可能遇到的孤獨與挫折。她引導我們在角色中覺察情緒、學習調適,一步步幫助我們構筑起走向遠方的內心力量。
這一系列培訓,不僅給予了我們技能與知識,更讓我們感受到身后有依靠、腳下有力量——我們不是獨自出發,而是帶著整個學院的囑托與陪伴,走向那片需要我們的土地。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模擬面試環節。五位老師組成評審團,模擬各種面試場景。“如果你被分配到民族地區工作,你會如何克服語言障礙?”“當地方傳統工作方式與你的專業建議發生沖突時,你會如何處理?”這些尖銳的問題讓我意識到基層工作的復雜性,也促使我做好充分的準備。
出發前一周,學院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出征儀式。學校為每人準備了一個“暖心行囊”:除了西部計劃工作手冊、新疆風物志等實用資料外,還有一個小藥箱,里面裝著常用藥品,甚至還有防曬霜和潤唇膏。
最讓我感動的是石卉老師的一個舉動。由于正值暑運高峰,我遲遲買不到去烏魯木齊的火車票。就在我急得團團轉時,石老師悄悄為我買好了機票。“我也有女兒,想到你坐40個小時硬座,我真的有些不舒服。到了西部再吃苦吧,能在我們身邊的時候,照顧一點是一點。師生四年,老師也沒啥太多能給你留念的,給你買一張飛機票,希望你走出校園,一切順遂。”石老師把攜程的出票單微信發給我時,說了這樣一段話。看到這些,我流著淚奔下宿舍樓來到石老師的辦公室,“石老師,您已經對我幫助夠多了,我不能再讓您破費,我把機票錢轉給您吧!”石老師看著我說:“傻孩子,咋還哭了,沒事的,你不賺錢,轉什么轉啊,等我去新疆時,你請我吃水果。”我眼含熱淚地看著老師,“那您可一定要去!”
基層初體驗——感受西部的淳厚民風
2025年8月1日,我正式到查干庫勒鄉人民政府報到。作為黨政辦的“新兵”,我的工作主要是文件收發、會議記錄等基礎性事務。在基層工作中,我遇到了幾個典型問題,但也慢慢掌握了解決方法。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民風。在這里,事事皆可見團結互助的溫情。在家訪途中,我聽到查干庫勒鄉黨委書記苗芹講農民工甫爾娃的故事——他遠赴異鄉打工,卻遭遇老板拖欠工資,多年苦苦追討未果。苗書記親自帶著他走進社保局監察大隊,一紙訴狀,幾番奔走,終于將那筆辛勞所得全數討回。后來,甫爾娃一家帶著自家種的黃澄澄的玉米、親手釀制的醇香馬酒,再度來到村委會。他們之間的情誼,早已超越了干部與村民的關系。這樣質樸而深沉的情感,如微風拂過心田,令我為之動容。
生活中,同事們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得知我不太習慣食堂的飯菜,辦公室的哈薩克族同事娜孜便常常邀請我去她家,親手為我準備富有民族風味的家常菜。每到周末,維吾爾族同事艾海提江總會熱情地帶我逛巴扎,耐心地為我講解本地的風俗與文化。最讓我感動的是前不久鄉里專門為我們組織的聯誼活動,大家一起聚餐、交流,雖然遠離家鄉,卻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和歸屬。
離校不離心——前行的力量源泉
如今,學校“離校不離心”的關懷仍在延續。上個月,石老師專門打電話詢問我的工作情況。學院就業辦的老師定期給我發送專業發展資料,校友會的師兄師姐們也經常分享他們的基層工作經驗。這種持續的關愛讓我倍感溫暖,也讓我更有信心面對工作中的挑戰。
站在查干庫勒鄉政府的小院里,望著遠處連綿的天山,我常常想起畢業典禮上校長說的話:“你們是‘強國一代’,是文化自信的一代;更是‘中國崛起的一代’,是平視世界的一代。今年的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西部計劃志愿者的回信中,對青年人提出了‘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的殷切希望。我們的黨、我們的國、我們的家,是我們最深的根、是我們最能依靠的大山。”
在這片熱土上,我將用專業知識服務基層,用真心真情聯系群眾,在實踐中成長,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艾斯瑪·祖農,北方工業大學本科應屆畢業生)
責任編輯: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