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火種,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輾轉周折匯聚昆明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堅韌成長,在顛沛流離和敵寇轟炸中艱辛磨煉。西南聯大師生順應國家需要,教書救國、讀書報國,鍛造了時代脊梁,鑄就了教育史上的不朽豐碑。1946年,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校復員北返,為答謝云南人民,西南聯大將其師范學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獨立建校,發展成為今天的云南師范大學。作為西南聯大留在昆明的唯一血脈,講好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故事,是云南師范大學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和職責。為銘記歷史,弘揚榮光,該校特推出傳媒學院師生原創有聲讀物《詩意聯大》專欄,講述西南聯大光輝的愛國精神、不凡的辦學歷史、卓著的大學精神,以此激勵后學,啟迪未來。
本文為《詩意聯大》專欄文章之一,以西南聯大校舍設計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成,曾參加第十四屆齊越朗誦藝術節暨全國大學生朗誦大會,并獲三等獎。

1938年4月28日,這一天,昆明城的市民都聚集在城市主干道兩旁,迎接一支特殊的隊伍——湘黔滇旅行團。336名師生經過68天、3500里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云南省會昆明。
6天后,從各路匯集到昆明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師生組成的西南聯大正式開學。
辦學少不了校舍。校長梅貽琦就請同期抵達昆明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為西南聯大設計校舍。一個多月的不眠不休,一所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大學赫然紙上,可圖紙送到梅貽琦那卻被否了,不是方案不好,而是在抗戰艱難時期,西南聯大實在拿不出多少錢!
為了給新校舍建造募集資金,梁思成夫婦四處游說,幾乎跑遍了整個昆明。
“馮老板,建學校可是件功德無量的事兒??!”“能捐多少就多少吧,謝謝昆明的父老鄉親了!”
“日本人想斷了我們的文化血脈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怎么能坐視不理呢?”
“老梁啊,不是我們不幫啊上一次捐款已經傾盡所有了,你就別再難為我了,請回吧!”
一盆盆涼水澆頭,一次次碰壁而歸。不得已,此后的兩個多月,梁思成夫婦把方案改了又改,高樓變矮樓,矮樓又變成了平房,磚墻也改成了土墻。終于,最后一稿設計方案交到了建設長黃鈺生的手中?!翱峙逻€是不行,只有圖書館的屋頂可以用青瓦,部分教室和校長辦公室是鐵皮屋頂,其他的就只能拿茅草蓋著,磚頭和木料還要減一半兒。老兄啊,你就再改改吧!”
此時的梁思成已經忍無可忍,他沖進梅貽琦校長的辦公室,把設計圖紙狠狠地砸在辦公桌上?!案?!改!改!你還要我怎么改?茅草房,這不是每一個中國農民都會蓋的嗎?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思成,你要諒解啊!”
“諒解?我已經修改到第五稿了,從高樓到矮樓,從矮樓到平房,現在又要我去蓋茅草房。好!茅草房就茅草房,你們知不知道農民蓋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你給的木料連蓋一幢標準的茅草房都不夠!”
“國難當頭啊,你就再諒解我們一次吧,哪個校長愿意用茅草蓋校舍呢?等抗戰勝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請你來建一個世界一流的清華園,行嗎?”
“國難當頭”,4個字揪得梁思成的心生生發疼。他哭了,哭得像一個委屈的孩子。
半年后,一幢幢低矮的茅草房填滿了原來空空蕩蕩的校園,人們無法相信這會是兩個建筑大師的手筆。
然而,當時的中國,已無法安放一張平靜的課桌。1941年前后,日寇對昆明的空襲達到高潮,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使得原本就簡陋的校舍變得岌岌可危。
“老大爺!這是我們最近宣傳抗日的文件,麻煩您千萬放好!”
“知道了,快走!”
“不行!飛機越飛越低了,大爺,這兒太不安全,跟我們走吧!”
“學校的文件都在我這兒,我不能走,我得守著!你們放心走吧,我等著你們回來喝茶”
話音剛落,炮彈在耳邊炸響,頃刻間老大爺瘦弱的身影被滾滾黑煙吞沒同學們不知道這位誓死保衛學校文件的老大爺叫什么,只記得每次“跑警報”(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師生應對日軍空襲的獨特生存方式,一有警報,別無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回來,他都會備些熱茶給大家喝。
轟炸給西南聯大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血肉模糊的尸體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燒焦了的樹枝上黏附、吊掛著遇難學生的斷肢殘骸,部分校舍只剩一片廢墟,僅存的幾間也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房。
梁思成望著坍圮的校舍,眼淚無聲地劃過臉頰,他取下沾滿灰土的眼鏡,用手抹了抹被震裂的鏡片,猛然間沖上廢墟,握緊拳頭振臂高喊:“校舍倒了,剛毅堅卓的精神不能倒;人亡了,愛國民主的熱情不能亡!”


只要讀書聲在,希望就在,國家就在!幾十年后,正是在梁思成設計的茅草房里成長起來的那群穿草鞋的孩子,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引爆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制造出了中國第一根單模光纖……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誕生于戰火烽煙里的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的精神,書寫了中國教育史上輝煌壯麗的篇章。而梁思成夫婦當年設計的校舍,至今仍作為歷史的見證,向世人訴說著西南聯大的不朽傳奇。
[褚彥,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負責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高王雅超,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負責人、2014屆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郝偉,河南開封市人大代表聯絡服務中心副主任,2014屆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劉暢,河北沙河市融媒體中心主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科教學(思政)碩士研究生、2014屆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唐斌,重慶衛視氣象節目主持人、2015屆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