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是篩選個人職業方向的試金石,也是磨礪專業能力的練兵場。商科作為應用型學科,其專業特性決定了實習不僅是學習延伸,更是職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暑假期間,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們對多所高校的多名商科學子進行采訪,了解商科生實習中的困惑與收獲。
實習強度大
出發去實習時,小禹的帶教老師在微信上對他說,“來嘗試一下投行的日子吧。”
實習后,小禹才體會到在投行的工作強度有多大,“9點上班”是日常,“晚上9點下班”卻是奢望。隨著實習項目的推進,小禹常常要加班到晚上10點,到質控申報的關鍵時刻,他甚至連續數日直到深夜12點后才能結束工作。
與小禹有著相似遭遇的,還有來自香港大學的小王。大一暑假,他選擇了一份遠程行業研究實習。“能看出帶教老師的工作強度很大,他對我也有些‘不切實際’的期望。”這位入學僅1年的經濟金融學專業學生,被要求在1周內完成1篇2萬字的深度報告。此外,他時常與正式員工一同通宵達旦地準備材料。那段遠程實習期間,小王常常在港大圖書館通宵奮戰,直到早上六七點被前來清場的清潔工“轟走”。
我們對42位有實習經歷的商學院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超過半數的同學表示,實習工作強度大、經常加班。除了早出晚歸,還要在非工作時間保持“隨時待命”狀態。Sydney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她曾在兩家證券公司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一家實習。“工作地點隨機,工作要求也隨機”,在她的描述中,下班后與帶教老師保持線上交流是商科實習生的常態。Sydney曾在凌晨1點收到過帶教老師的消息,要求她立刻修改一份報告,她還常在周末突然接到任務。
為了豐富實習履歷,商科學生在寒暑假的線下實習告一段落后,通常會選擇線上實習,“一手抓學習,一手抓實習”。然而,線上實習同樣要求實習生們具備高度響應性。
就讀于南京大學國際貿易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小Y曾遭遇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專業課程沖突的困境,無奈之下,她向帶教老師委婉地表達自己無法兼顧的情況,不僅沒得到老師的理解,反而被質問道:“你的課怎么會這么多?”
調查中,我們還注意到相對于其他專業實習而言,認為商科實習崗位競爭“更激烈”和“較激烈”的人占了92.86%。面對有限的實習崗位,每一次機會都顯得尤為珍貴。深感實習機會“先到先得”的小禹,無論實習多辛苦,都選擇咬牙堅持,畢竟“你不干,還有很多人想干。”小王覺得,短期的加班甚至通宵都是可以接受的,特別是這些付出能夠轉化為實質性的收獲和成長時。小Y也有同樣感受:“接觸的業務越核心,收獲也就越多,當然也就越累。”
不可避免的“苦差事”
不少公司會將一些基礎、繁瑣且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基礎工作分配給實習生,作為他們熟悉公司流程、了解業務運作的起點。
Sydney認為,“作為一個實習生,如果不把基礎工作做好,領導怎么能放心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給你?”在她看來,雖然公司普遍傾向于為實習生分配基礎任務,但實習生可以把握實習主動權。她表示,實習生可以在前兩周把基礎工作做熟,之后跟領導及時溝通,自告奮勇承擔一些更重要的工作。
小禹表示,盡管實習時基礎工作本身并沒有太多的成就感,但這些看似重復的工作實際上為他提供了學習和摸索的機會。對他而言,實習的最大收獲在于搭建屬于自己的工作框架,比如了解工作流程,提高完成任務的熟練度等,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所在行業。他坦言,實習時重復性的底稿整理工作,幫助他更好地了解了后期質控審核的工作內容,也為他后續承擔更重要任務提供了可能。
沒有薪水和實習證明
“這幾乎是這個行業默認的規則。”小禹表示,商科實習尤其是券商研究所和投資銀行,一般都不給本科生發工資。只有研究生或去向已定的準研究生才能走正式的人事系統,從而拿到工資和正式的實習證明。小禹的第一段實習只有餐食路費報銷,一位和他處于同樣崗位、同樣工作強度的準研究生卻拿到了工資,“雖然錢不多,80元一天,但總比我拿不到工資強”。
小Y表示,“不給工資的實習比較普遍,實習證明一般都會給”。但在她上一段實習中,應聘時,崗位描述上清楚地寫著“可開實習證明,表現優異者會有工資補貼”,但到崗后,公司卻告訴她“寫錯了”,“只有研究生才能開實習證明和工資”。盡管大部分商科實習更青睞研究生,但在商學專業競爭激烈、就業市場中有經驗者往往更占優勢的情況下,許多商學院低年級本科生紛紛開始實習。小Y覺得,如果能進入行業頂尖公司,并且有所收獲,可以把這段經歷寫到簡歷里,就算無償實習也值得。
探索和試錯
“實習在精不在多”,這是Sydney總結實習體驗時給出的答案。從證券到“四大”再到互聯網,Sydney從不將自己局限在某一框架。市場的不確定性推動著她在“試錯成本最低”的學生階段盡可能多地去探索。
通過在金融行業實習,Sydney察覺到,相較于通過二手信息做“第三方研究者”,她希望能夠“去真正的企業看一看”,接觸一手信息。她轉向互聯網行業,在戰略和商業分析部,她的工作內容雖與之前的行業研究相似,但內部崗位讓她直接接觸一手資源,更加關注業務數據和競品策略。在產品運營實習崗位,她從“一手信息的研究者”又變成了“一手信息的實現者”。
不少商科學生把目光投向了互聯網大廠。小王在某互聯網大廠的實習中,擁有了較高的自主權,他獨立負責項目并能完全掌控經費,“公司完全把我當正職人員在用”。與高系統化的工作內容和高自由度相伴的是高壓狀態,但小王樂在其中,他的專業能力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
除專業能力外,實習還影響著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小王目前拿到了咨詢行業暑期實習工作機會,有可能轉正。他希望通過這份實習,確定自己是否愿意進入這個向往已久的行業。
在這幾年的實習中,Sydney對行業、市場和自我的認知都有提高。“在塵埃落定之前,不要去限制自己。”今年面臨秋招的她,在投遞簡歷時將工作強度、出差頻率等作為自己的首要考慮因素。
小Y和小禹也把實習看作是“試錯”的機會。小禹笑稱他對這段實習的工作內容不太感興趣,在職業選擇清單中,他降低了“投行”這一選項的優先級,但也很期待在接下來的實習中,能夠探尋到真正激發他熱情的工作內容。小Y表示,希望自己能在畢業前多嘗試各種行業不同的工作氛圍和方式,在嘗試中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
“很幸運,我現在的體驗還不錯。”小Y這樣評價她這些“試試看”的實習。
(文中小禹、小Y、小王、Sidney等均為化名)
(本文作者均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