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基礎學部與北京市房山區團委聯合推出的原創劇目《良鄉“備考”光輝典范——接管北平干部在良鄉培訓》,以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的良鄉干部培訓為創作背景,劇本內容定位于“以小見大”——通過普通干部、市民的故事折射時代洪流。
劇中的“老錢面館”一幕以一家小面館為場景,圍繞老板老錢與解放軍干部、當地老百姓、城內巡邏隊特務等的對話展開故事。在劇本創作的初期,我們觀看了《光榮年代》這部影視作品,其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在解放軍進城的時候,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他們有的把自己做出來的衣物塞到解放軍手中,有的要將熱乎的饅頭、烙餅送給解放軍。但解放軍有紀律,拒絕接受老百姓的饋贈。正是受到影片啟發,我們設置了面館這一場景,這里是勞苦大眾聚集的場所,其中發生的故事折射出老百姓對共產黨員的信任與擁護。
“文廟風波”一幕虛構了文物保護專家與戰士的沖突,凸顯中國共產黨對古都文明的珍視。這一幕的編排受到了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夫妻故事的啟發。1948年底,在平津戰役前夕,梁思成將他親手繪制的《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使許多北京的古建筑免遭戰火摧殘。我們的作品還突破了話劇單一的表演形式,融入了快板《伍萬元》和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劇組馮華地同學特意選用手風琴伴奏,因為它既是革命年代的象征,又能烘托青春熱血的氛圍。
在1948年的良鄉,干部們為接管北平而“備考”;今天的我們,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備考”。當舞臺的燈光亮起,70多年前那群在良鄉文廟刻苦“備考”的干部們,與今日青年學子們的身影在舞臺上重疊。
飾演劉書記的劉炫鑠同學說:“今年夏天這場戲里的‘備考’結束了,戲外的‘備考’才剛開始。”如今,團隊已有23名參演同學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5人加入首都師范大學“星火”宣講團,他們的足跡從良鄉文廟延伸到社區、中小學,把舞臺上的誓言轉化為現實中的行動。
(劉炫鑠,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田郁文,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