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展演活動中,來自北京城市學院的我們創排了話劇《地下長城》,將北京市順義區焦莊戶軍民地道戰的故事搬上舞臺。1942年秋,日寇的鐵蹄踏碎了焦莊戶的寧靜。日軍中佐山田健行在村口大鐘下屠殺村民,少年馬原目睹父母被焚,與伙伴大海、罐頭、鶯歌組成抗日小隊。八路軍指導員程達,指導鄉親們將菜窖下的求生地道改造成為縱橫八里的“地下長城”。
劇中的關鍵情節需有史實依據,比如“多個馬原誘敵”的戰術對應真實的“麻雀戰”。最初劇本因堆砌史實而顯得厚重,老師帶領我們一同思考“馬原的成長線能否更細膩?”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以“普通人的英雄主義”為敘事理念,聚焦馬原從村子里最調皮搗亂的少年成長為帶領村民們抗日的先鋒的具象故事。
我在劇中飾演蘇劍秋。劇本中蘇劍秋的介紹非常簡略:“28歲,八路軍女戰士,參加過長征。”但當我走進焦莊戶地道戰遺址博物館,在縱橫交錯的地道里看到那一個個射擊孔、隱蔽門,我突然明白了她的無畏。地道內毒氣戰的那場戲難度最大,每次聽到日本少佐譏諷“女人不該打仗”,我顫抖的手幾乎握不住手榴彈,卻本能地喊出:“正因怕得發抖還站在這里,你們永遠贏不了!”
話劇最后一幕設計了一段巧妙的“時空對話”:在舞臺前區,當李老師給孩子們講述“地下長城”的當代意義時,在舞臺后區,則留下馬原小隊、蘇劍秋和村民們繼續挖地道的剪影。這段舞臺呈現完成了歷史與現代的交織對話,關于勇氣與堅守的記憶,始終是照亮未來的星光。
(王睿婷,北京城市學院表演部本科生)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