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味道”不僅僅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文化的傳承與地域的記憶。特色出版物《味道京津冀》是一次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飲食文化的精彩旅程,該書不僅介紹了各式各樣的地域美食,更融入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人文風情。“味道京津冀”專欄將通過連續刊發該書的精彩章節,帶領讀者共赴一段味蕾與心靈的奇妙之旅。
你吃什么飯,你就是什么人。
山海之間,燕趙大地具備多彩的性格:有唐山的熱情歡樂,有白洋淀的自由自在……不同地方的人們,鍋碗瓢盆之間,每頓飯都不一般。
唐山“饹馇”
百年唐山,積淀深厚,見證了近代工業文明的興盛。唐山的自信,寫在那些歡樂的表情上,也體現在一種百搭的食物上。
唐山宴內,饹馇制作手藝人丁建虎正帶著他的鸚鵡閑逛。他說:“我叫丁建虎,大家叫我虎子。在這兒,所有的鳥都聽我的,因為都是我喂的。這兒有50多個檔口,每天我都經過。”

唐山人說話像唱歌,每頓飯都吃得熱熱鬧鬧。一座城市最富有煙火氣的地方,往往和舌尖上的美食息息相關。
在唐山宴,有50多家各色美食檔口匯聚于此,形成了集餐飲、演藝、文化為一體的河北省首家飲食文化博物館,讓人們可以在這里盡情感受“舌尖上的唐山”。
功腐坊現做的石磨豆腐飄著濃濃豆香。這里做豆腐的水,全部從有著“后龍風水”之稱的興隆山直接運來。豆腐口感自然香甜,不到此處很難吃到。這里的豆漿,醇香濃郁,喝上一口,滿嘴留香。丁建虎路過這里,和往常一樣要了一杯豆漿。
在棋子燒餅攤位前,丁建虎熱絡地打著招呼:“王師傅,棋子燒餅剛出鍋吧!來兩個熱乎的。”棋子燒餅,是唐山的特色小吃,顧名思義,就是像象棋子那么大的燒餅。
“我做饹馇4年多了,我的師傅是吳艷萍,我的手藝都是她教的。”丁建虎說。他搬著板凳進入饹馇坊,開始和吳艷萍一起制作饹馇。饹馇是一種獨屬于唐山的面食小吃,可以和各種食材一起拌燴熘炒炸,十分百搭,素有“不吃饹馇宴,不算到唐山”的說法。
饹馇,看似簡單,但用料講究,可以看作粗糧細作的樣板。先要挑選上好的綠豆去皮,將綠豆仁用水泡6到8個小時。把泡好的綠豆仁研磨成豆漿,再配上白薯淀粉、小麥粉,與姜黃調成糊,做饹馇的汁子就調好了。將汁子均勻攤入鍋中,來回抹平鋪勻。這一動作看似簡單,卻要經過無數次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一直嘻嘻哈哈的虎子,面對饹馇卻像換了一個人,這是他安身立命的手藝。挑水、篩豆、泡豆、磨豆漿……制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丁建虎都不敢馬虎。
吳艷萍說:“泡綠豆的水,也是從興隆山拉下來的,純天然,含鐵,沒污染,喝這個水不會鬧肚子。攤的過程要掌握一個方向,平整光滑。”
今天沒誰能說得清饹馇的來歷,只知道這個詞源于滿文,意為薄餅。唐山民間故事說,曾經有場宴席上了一道醋熘饹馇,主人一嘗不錯,隨口說了句“擱著吧”,意思是先別急著往下撤。結果,大家以為這就是菜名。叫著叫著,就成了饹馇。
在唐山人的強悍心性里,自有一種“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生活態度。他們經歷過太多的世事變遷,所以有種把眼前困難暫且“擱著”的豁達,想盡一切辦法也要歡樂開懷。
饹馇,不僅是名聲在外的唐山小吃,更是知足即福,樂在每一天的唐山性格。

白洋淀“鐵鍋燉魚”
從濱海的唐山向西260公里,是華北明珠白洋淀,盛產40多種淡水魚類。
在這里,有一種流傳千年的捕魚方式。位于白洋淀南的安新縣東李莊村,整個村莊僅有一家還保留著這項傳承。
李小功從家走出來,拎著桶,穿過一條條小路來到岸邊,先接水給每只魚鷹(鸕鶿)喂水,再用挑桿把魚鷹都放到船桅桿上。這是他每天早飯后的功課。
每只鸕鶿都是老伙計,他都會悉心照料。鸕鶿架到桅桿上,就可以出發捕魚了。到什么地方捕魚,全看他的心情。他給鸕鶿系上脖子,防止它們把魚吃掉。放鷹下水,他不斷敲動響板,鸕鶿便不會走遠,一直跟著船前進。
放鷹必須眼觀六路:一邊看著哪只鷹捕到了魚,做好接應;一邊也要看有沒有鷹游進蘆葦蕩,迷路走失。時值8月,白洋淀氣溫偏高,放鷹會很辛苦。想靠捕魚掙錢,在這個季節是不可能實現的,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于為游客拍照。
每每有游客經過想要拍照,李小功也會讓鸕鶿表演捕魚。這是他夏天放鷹的主要收入來源,好的時候一天能賺兩三百塊錢。不過,這并不是李小功的主要動力。在白洋淀里放鷹,自由自在地生活,才是他最大的樂趣。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需求不過是一碗飯、一張床而已,快樂比賺錢更重要。
自小在白洋淀里長大的李小功對這片水域了如指掌,143個淀泊被3700多條溝壕連接,哪里出沒大魚他全都如數家珍。
唯有一片水面,雖然大魚很多,他也不愿意靠近半步。從前,父親放鷹的時候突然發病,在那里失足落水。當時,所有的魚鷹都不曾離去,一直圍在那條空船的周圍守護著。李小功只恨自己當時在外打工掙錢,不在家。
打從15歲起,李小功就開始跟著父親放鷹,早都習慣了祖輩們與白洋淀的相處方式。那時候,隨便在岸上一走,就能看見一船一船的魚鷹。船家揮著竹竿指揮,滿船魚鷹撲撲通通往水里扎去,每天都能捕到幾十斤魚。白洋淀的規矩是,無論打多打少,家家平分共享,留下自家和魚鷹的口糧,其余的賣錢換成糧食,生活安逸而自得。
如今,全村只剩李小功自己還在放鷹。老李選了些稍微大點兒的魚,鐵鍋燉雜魚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道家常美食。
用蘆葦生火,鐵鍋燒熱油,放入蔥姜蒜爆香,一股腦兒下入捕上來的各種小魚。人能吃到什么魚,全靠鸕鶿能捕到什么魚。簡單的幾樣調味之外,那種熟悉的鮮香撲面而來。再加入白洋淀里原生態的活水,15分鐘之后,熱氣騰騰的鐵鍋燉雜魚就可以開吃了,這是一家人的相聚時光。白洋淀上,人們的活法一直在變,但那種執拗的性格始終沒變。兩個兒子都在外面工作,老李的愛人不止一次希望他把魚鷹賣了,干點兒別的更來錢的事兒補貼家用。從前,老李的父親也不想讓他放鷹。可老李就是喜歡放鷹,喜歡守望著這片水面。以后,等哪天老李再也放不動鷹了,也會有年輕人來接續他的手藝吧。
放鷹,這門古老的中國捕魚技藝,其實并不只存在于白洋淀上。傳承從未間斷,只因傳統始終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