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之法雖多種多樣,但于我而言,歸根結底在于通過吸收而輸出。吸收就是通過閱讀攝取書中有益的養分,獲取未知的知識和信息,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與能力;輸出則是把閱讀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產生的感想,以某種形式表達出來,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
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可概括為輸出式閱讀,即于吸收與輸出之間不斷循環。為輸出而閱讀,是我的閱讀觀。在閱讀吸收之后,將所思所悟撰寫成文章,凝聚于字里行間,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觀點。通過寫作輸出,把閱讀心得運用到寫作中,這樣能更好地加深自身的理解與思考,有助于更透徹地掌握書中內容。我認為,輸出過程不僅是一種復習與鞏固的過程,更是一種深化和升華的過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寫作是一種直接的閱讀輸出。在日常閱讀與寫作輸出中,我主要采用如下幾種措施和策略技巧。
其一,有的放矢地閱讀。書籍浩如煙海,若漫無目的地閱讀,必然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收效欠佳。要依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有針對性地作出選擇。比如,我在寫作上以散文、雜文、隨筆、游記為主,獲取靈感和寫作素材的途徑之一便是閱讀。為此,幾年來,我先后購買了先秦諸子百家的典籍以及《智囊全集》《曾國藩家書》《魯迅雜文全集》等。寫作時涉及相關材料,翻閱查找極為便利。尤其在寫雜文、隨筆時,每篇文章雖大多僅一千多字,但往往需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相關材料作為依據和例證。每每涉及有關材料,就從案頭拿來相關書籍,在豐富的內容中找準目標,快速篩選有用素材。這樣有目的地閱讀能夠節省時間和精力,使吸收更為高效,寫作輸出更具質量。
其二,思考式閱讀。其核心在于將閱讀過程轉變為思考過程。在閱讀之前要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是為了消遣娛樂、學習知識,還是提升能力、高效寫作,不同的目的會影響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我常常為寫作輸出而去閱讀,這樣便會帶著一種批判性的思維,在閱讀過程中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并比較不同觀點,聯系實際生活和個人閱歷,加深對文中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斷篩選和取舍,梳理思路,使得對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的理解逐漸匯聚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如此這般,我先后寫出幾十篇隨筆、雜文,發表在各類報刊上。比如,在閱讀《醒世恒言》時看到一個“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的故事,記述的是許家三兄弟在家里兄友弟恭、不爭長短,在朝中恪盡職守、廉潔從政,并且能夠知足不辱、急流勇退的故事。這是常人往往難以做到的,讓我感觸頗深,引發我對“家和”“知足”的思考,寫出《“孝弟許家”立高名》。當讀到歷史上著名人物對待功勞的不同態度導致不同的人生結局,再聯系到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作風漂浮、攬功諉過、不敢擔當的現象,寫出《居功與匿功》隨筆,對一些不良現象予以抨擊,此文亦在報上發表。
其三,帶著問題閱讀。閱讀前,心中懷揣若干問題,比如“這本書主要講什么?”“我希望從這本書中學到什么?”,這些問題能夠幫助自己明確閱讀目的,增強心中的問題與書中內容的緊密關聯度。對于沒有和心中的問題契合的內容,或者不能給自己有效啟示的章節,就泛泛閱讀、快速瀏覽,以減少閱讀的無效性。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輸出。輸出式閱讀,能夠極大地提升閱讀的質量與效率,也讓寫作之泉擁有了快速補充水源的途徑。
(作者曾為邯鄲市永年縣[今永年區]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