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片】
西漢錯金博山爐,通高26厘米,通體錯金,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巒,爐體用剛柔相濟的金絲和金片“錯”出舒展的云氣以裝飾山巒,產生行云流水的藝術效果。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漢墓,現藏于河北博物院,在《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展區陳列展出。
在熱映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中,有一件功力強大的法寶——“七色寶蓮”。影片中,哪吒與敖丙的靈魂雖得以保留,但面臨著魂飛魄散的危機。為了拯救他們二人,太乙真人決定用“七色寶蓮”為他們重塑肉身。當流光溢彩的“七色寶蓮”在銀幕上“大顯神通”時,眼尖的觀眾突然發現:“七色寶蓮”的造型與河北博物院所藏的西漢錯金博山爐非常相似!
西漢錯金博山爐出土于河北滿城漢墓,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造型聞名于世,是河北博物院十大鎮院之寶之一。隨著《哪吒2》的熱映,錯金博山爐迅速火爆出圈,吸引諸多游客前來打卡。
漢武帝與博山爐
博山爐,又名博山香爐、博山香薰,是中國漢、晉時期民間常見的焚香器具。博山爐的得名緣于其外形,爐體呈山形,鏤空,山形重疊,其間雕有云氣紋、人物及鳥獸。當爐中焚香,飄出的輕煙繚繞爐體,造成群山朦朧、眾獸浮動的效果,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相傳,道教女神西王母就居住于此,她手握長生不老之藥,掌管著人間的生死輪回。
如今所見最早的博山爐大約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時,封建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說。癡迷道教的漢武帝,就曾多次派人尋仙問藥,渴望找到長生不老的秘訣。然而,仙山難覓,仙藥難尋,漢武帝的愿望始終未能實現。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云。”但漢武帝并未因此放棄對仙境的向往,他憑借對博山的想象,命人鑄造了博山爐,以此寄托他對仙境的渴望。相傳,漢武帝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獨坐博山爐旁,靜靜地望著那縷裊裊升起的輕煙,展開對仙境的無限遐想。
博山爐不僅滿足了漢武帝對仙境的向往,更成為漢代宮廷和貴族生活中的重要器物。

轟動一時的國寶
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一件“西漢錯金博山爐”。此爐高26厘米,通體錯金,金絲錯出的紋飾流暢、細膩。這件工藝精湛、世所罕見的錯金博山爐,一出土便轟動一時,1993年9月,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細賞爐座鑄出的透雕紋樣,只見3條蛟龍騰出波濤翻滾的海面,龍頭托住爐盤隨風飄蕩的流云,蘊含著龍為溝通天、地、人三界的通天神獸的時代觀念。整個爐蓋和爐盤的上部則鑄出“博山”,山勢峻峭,層層起伏。山巒之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坐在巒峰高處或騎在獸背上嬉笑玩耍,獵人們出現在山間,有的肩負弓弩,有的正在追捕逃竄的野豬。氣氛緊張,畫面生動。
漢代《西京雜記》曾描繪長安巧工所制博山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分明就是有關于此的實物例證。漢代的能工巧匠們在方寸之間營造出一方神秘的微觀天地,出沒于山頂石頭上、山腰溝壑邊或山麓云煙里的猿猴、猛獸、獵人的身影頗有些不起眼,需迫近仔細觀察才能辨別出來。這件錯金博山爐,器身匯合了仙山、大海、神龍、異獸等多種元素,反映出漢人求仙和長生的信仰體系。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及本文開頭所述的“文化熱點”——電影《哪吒2》中七色寶蓮“撞臉”錯金博山爐,并非簡單地模仿或復制,而是將漢代人對“永生”之境的追求,轉譯為哪吒與敖丙重塑肉身的法寶,深刻體現了“重生”主題。

奢華生活與政治智慧
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除錯金博山爐外,還有3件銅熏爐。錯金博山爐在前室,對應的是中山王地下宮殿的會客廳;另3件在后室,對應的是地下宮殿中的臥室和浴室,可見熏香是漢代皇室貴族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墓及王后竇綰墓)是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兩座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墓內除了華麗的陳設和棺槨外,還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反映了漢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其中,僅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類銅燈19件,尤以金縷玉衣、長信宮燈、西漢錯金博山爐最為珍貴。通過考古發掘可知,劉勝是個不懼張揚炫富的人。他熱衷于奢華精致的生活,喜歡熱鬧的飲宴聚會。他非常喜歡炫耀財富,光在墓葬“車庫”里就隨葬了6臺豪車。黃金裝飾不僅出現在車廂欄桿、車傘傘骨上,甚至出現在車輪的小插栓上……可以想象當他乘著這臺豪車在中山國內巡游時該是何等的威風!
說起中山靖王劉勝,熟知三國故事的人一定不陌生,劉備自我介紹時總會提起這位先祖,言必稱“吾乃中山靖王之后,大漢皇叔”。中山靖王劉勝為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同父異母的兄長。前元三年(前154年),漢景帝封劉勝為中山王,當時劉勝年僅12歲。《漢書》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余人。”書中還記載了劉勝和趙王劉彭祖相互打趣的故事,劉勝說:“兄為王,專代吏治事。王者當日聽音樂,御聲色。”趙王說:“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意思是,劉彭祖罵劉勝不為皇帝管理百姓,不配為藩王。但是,劉勝卻理直氣壯地認為當王就應該享樂。這樣直白的說法,在古代中國堪稱異類。但若再進一步深層解讀,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應該是:作為藩王,守好自己的本分,不給朝廷添亂,安心享樂就可以了。不得不說,劉勝這番論調正與漢武帝對待藩王的政策一拍即合,因此給他的封號是“靖”。在古代,“柔德安眾,寬樂令終”才獲封“靖”字。這說明劉勝很懂得韜光養晦,不去玩角逐權力的危險游戲,而是“樂酒好內”追逐聲色犬馬,光兒子就生了120多個。在那個權力斗爭激烈的年代,劉勝作為中山靖王,不但成功地管理了封地,而且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了自己,無疑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