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營養、健康飲食的需求日益增長,消費升級加快推動農業全面轉型升級,農業生產方式面臨著新的轉變與挑戰。功能農業是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生境中生長或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及其它生物技術培育,實現農副產品中一種或多種有益健康成分基于人類健康需求做出標準化優化的生產實踐,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的第三個農業發展階段。富硒功能農業是功能農業最早開發研究的方向之一。硒是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依托富硒土地資源稟賦,發展富硒功能農業,有利于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一方面,可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融合,繁榮縣域經濟。另一方面,通過富硒功能農業增加富硒產品供給,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營養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賦能人民美好生活。
近年來,功能農業相繼被寫入《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等國家重要文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轉型。功能農業作為農業領域中科技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的新興產業,符合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近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作出推動農業優質化品牌化提升、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等規劃,為全鏈條推進功能農業產業體系升級,推動其集群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和方向指引,為標準化和產業化提供了更廣闊的政策空間。
我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功能農業不僅是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依托富硒土地資源稟賦,河北省發展功能農業產業潛力巨大。
(一)資源豐富,河北省發展功能農業擁有良好條件。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初步探明全省富硒土地面積6200平方公里,富硒土地集中連片分布于4個區域:①石家莊—邢臺—邯鄲一帶;②保定一帶;③唐山市古冶區一帶;④張家口市沽源縣。調查發現,富硒區內種植的作物硒含量大于非富硒區,具備生產天然富硒功能性農產品的資源條件。
(二)制度先行,引領富硒功能農業健康發展。為規范引領富硒功能農業健康發展,河北省先后出臺了《富硒胡蘿卜栽培技術規程》《富硒農產品硒含量要求》《天然富硒土地判定要求》等地方標準,不斷推進標準化生產;2021年,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編制了《河北省功能農業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旨在發揮河北省功能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推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打造高質、長效、富民優勢特色產業。
(三)富硒區域與農業主產區高度重疊,產業集聚發展有基礎。按照有關標準劃定的富硒土地區域與河北省農產品主產區高度重疊,且富硒土地絕大部分滿足綠色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富硒土壤區絕大部分集中分布于太行山前沖積平原區,與高產優質冬小麥集中種植區相吻合。立足天然富硒土地資源,富硒功能農業已初步形成“一帶四區多點”發展格局。其中,“一帶四區”即冀中南平原富硒產業帶、保定富硒功能農業產業發展區、唐山富硒功能農業產業發展區、張家口壩上富硒功能農業產業發展區、承德富硒功能農業產業發展區。目前,已有3萬余畝天然富硒土地獲得國家認定,涉及順平金線河現代農業園區天然富硒地塊、欒城區柳林屯鄉東牛村—大任莊—圪塔頭地塊、柏鄉縣南黃泥前街村天然富硒地塊、沽源縣康源富硒產業科技園區天然富硒地塊、井陘縣威州鎮天然富硒地塊;藁城、柏鄉和圍場入選“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部分縣(區)如藁城、臨城等地成立富硒功能農業產業協會;趙縣、欒城、元氏等地農業經營主體自發建立富硒農業合作社;順平、井陘等地紛紛規劃建設富硒農業產業園,打造富硒產業經濟帶。圍場功能(富硒)馬鈴薯、藁城宮米、隆化富硒小米等品牌不斷壯大,已注冊“硒緣”“福硒”“立達康”“綠茜寶”等功能農產品品牌商標20多個,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勢頭強勁。
(四)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市場前景廣闊。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對河北省功能農業的轉型與升級具有深遠意義。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三地形成“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生產”的協同鏈條,為河北省功能性農產品提供科技資源與市場需求的同時,吸引了大量外部資本進入河北農業領域,而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的建成,大幅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和時間。
發展富硒功能農業挑戰與機遇并存
相比發展富硒產業已取得顯著效益的江蘇、湖北、江西、山西、陜西等省份,河北省富硒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河北省富硒功能農業集群式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富硒土地資源底數調查精度需進一步提高。河北省高精度的富硒土地資源調查主要集中在沽源縣、藁城區、欒城區、柏鄉縣、井陘縣等富硒縣(區),大部分富硒土地資源的劃定是基于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圈定的,調查精度無法滿足天然富硒土地資源精細化開發利用需求。
(二)產業集中度不足,產業開發層次需進一步提升,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河北省功能農業處于開發初期,富硒產品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產品,產品功能開發不充分,產業鏈條較短且各個環節并未健全。大部分從事相關生產的企業規模較小,缺乏更多帶動支撐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消費市場培育不足,居民缺乏科學補硒觀念。
(三)全鏈條政策支撐體系尚未形成。河北省功能農業產業發展目前主要依靠基層地方政府和民間小規模資本推動,缺乏地方政府層面的綜合性指導和支持措施,富硒農業產業投入不足,部分富硒縣存在發展意愿強,但經濟實力較弱,富硒土地的利用率較低的現象。
(四)優質富硒農產品供給不足。目前,市場上多為一般性農產品,功能性農產品、優質農產品供給相對不足,無法滿足龐大的京津冀消費市場需求。
打好“技術”“產業”牌" 引來農村“好錢景”
功能農業與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融合,不僅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更是一場涉及技術、產業、制度的系統性創新。這一進程,需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以及農戶協同發力,通過技術攻堅突破瓶頸、產業融合延伸價值、制度創新釋放活力,最終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目標。
(一)加強富硒土地詳查,推動保護利用。地質調查成果應用是引導功能農業發展的關鍵,在河北省重點富硒縣系統開展富硒土地資源詳查及富硒生物資源普查工作,繪制全省1∶5萬富硒土地分布圖,加強管理,合理規劃。一是強化富硒耕地管理,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富硒耕地。二是推動天然富硒土地認定,發揮“國字號”招牌作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富硒品牌。三是篩選開發培育富硒高附加值農產品,為種植結構調整、土地綜合利用和功能農業產業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二)加強科技創新驅動,提升技術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富硒產業研究機構。整合省內地質、農業和高等院校、農業龍頭企業力量,打造硒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推動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創新。二是實施河北省富硒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將富硒研究納入科技研究支持方向。關注生物強化關鍵技術、農產品富硒標準化生產技術、富硒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關鍵技術突破,重點支持人工硒與天然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土壤中硒元素的來源及其可持續發展潛力、硒元素在土壤—農產品—人體中的遷移轉化等基礎研究,構建“富硒土地—農產品—人體健康”體系。三是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富硒功能農業專家領軍團隊,以產學研結合帶動科技成果轉化。
(三)加強標準體系建設,促進規范發展。一是制定富硒農產品生產標準,出臺省級富硒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加工技術標準,食品包裝、運輸、儲存標準等,形成貫穿生產、加工、流通全流程的富硒功能農業標準體系。二是建立以屬地管理為基礎的“土地—農產品—人體健康”食物鏈監測體系和人體營養健康風險監測制度,地質、農業、環境、衛健等多部門定期發布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農產品質量與人體營養健康監測報告,明確富硒產品中硒含量上限及人體每日攝入上限標準,在食品包裝上標明建議食用量。三是健全富硒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搭建智慧農業溯源系統,實現富硒產品一物一碼全程溯源追蹤,確保功能土地、功能農產品“雙認證”、功能農產品檢測與產地追溯“雙保障”。四是成立省級權威富硒產品檢測監測機構,推動建立富硒產品的認證標識管理制度,由官方機構出具產品檢測報告,并授予標識,嚴把富硒產品質量關。五是設立富硒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園,樹立典型,以點帶面。
(四)加強政策支撐引導,明確發展方向。一是立足資源優勢,明確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方向。加快制定扶持富硒功能農業產業發展政策,在項目、資金、產業園建設上給予傾斜。二是將支持功能農業發展納入河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配套專項資金,建立富硒產業園發展基金,推動高標準示范園區建設,帶動企業資金投入,延長產業鏈條,形成一系列規模較大、產業鏈條覆蓋度廣的富硒功能農業企業,發揮品牌效應。三是在省級層面明確功能農業發展主管部門,列支年度專項經費。四是形成功能性農產品定價、社會效益評估與補償等機制,適當對相關企業給予生產及稅收補貼,對流入消費市場的產品給予價格補貼,提高居民接受度。
(五)加強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產業發展。一是加強富硒種植業基地與富硒養殖基地建設,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推動龍頭企業聚集發展,以點帶面,提升功能農業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通過品牌化營銷,融合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二是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推動功能農業在更大范圍內的集聚發展,以富硒帶分布為基礎,打造“多縣一帶”的產業集群,形成區域特色優勢,擴大天然富硒農產品生產規模,提高富硒資源利用效率。三是立足京津冀消費市場,通過“凈菜進京”等品牌活動,擴大高端農產品市場,提升產品溢價能力;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等活動,拓展國內外市場。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新興渠道,擴大功能農產品的銷售范圍。
注:此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2403109。課題組成員:劉元辰、魏宣利、陳寧、謝偉明、齊玉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