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5歲的我懷揣著青澀的夢想,踏入了泊頭師范的校門。那時的我尚不知,這片浸染著歲月痕跡的校園,會在之后的3年里,為我的生命注入最珍貴的滋養。
漫步校園,目之所及皆是蓬勃生機。垂柳輕拂,槐樹綴白,松樹如塔,楊樹葉子在風中奏響歡快的樂章。而在這一片綠意盎然之中,幾株合歡樹靜靜生長。傳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故歷朝翰林院里喜栽合歡。元代袁桷有詩曰“一樹高花冠玉堂,知時舒卷欲云翔”。每至6月,陽光斜斜掠過教室屋檐,粉霧般的合歡花便映入眼簾?;ㄋ刖Y滿枝頭,紅纓羽冠在微風下輕輕顫動,宛如天邊揉碎的云霞別在了綠葉之間。晨霧未散時,我們在樹下誦讀“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花瓣與吟誦聲一同飄落,成了書頁間永不褪色的印記。這一朵朵合歡紅,默默見證著一屆又一屆學子的成長,將校園里獨特的氣息悄然傳遞。
當指尖撫過斑駁的磚墻,才驚覺這片土地承載的不僅是蔥蘢綠意,更是沉甸甸的歷史。這座始建于1925年的學府,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世紀30年代,泊師“抗日救國會”在此成立,魯迅先生、茅盾先生都曾與這里產生交集。當年校園里燃起的點點星火,即便歷經歲月流轉,依然在時光的風中簌簌作響。暮色降臨時,古樸的大禮堂與紅瓦房像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仿佛能看見往昔青年學子們緊握的拳頭、飄揚的紅旗,聽見他們在國難當頭時發出的鏗鏘誓言。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深深融入了那段歷史,化作滋養后來者的精神源泉。晚霞漫過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匾額,“河北泊頭師范學?!?個字在夕照中泛起溫暖的光芒,訴說著過往的輝煌。
在這片充滿歷史回響的校園里,最動人的風景莫過于老師們的身影。班主任彭宗禹先生總是最早來到教室,朝陽下他健步如飛的身影與窗前的合歡樹影交錯,宛如一幅流動的畫卷。這位教生理的先生,治學態度近乎嚴苛,周末讓我們在自習室學習,不許我們外出游玩,就連學校放映電影也不能看。起初,我滿心困惑,直到偶然看到他案頭關于“天人相應”的研究文稿,幫他謄寫論文時,才觸摸到那字跡背后的執著與堅守。他不僅傳授知識,更用行動詮釋著對學術的敬畏。
彭老師以嚴謹鑄就師者風骨,而韓偉勤先生的課堂像是從《詩經》里裁下的詩行。他講《論語》時,微微瞇起眼睛,聲音仿佛帶著千年的回響;朗誦《荷塘月色》時,教室里的氛圍都變得柔和,仿佛能跟著朱自清先生漫步在清華園的荷塘邊。他常說教書育人當如荷,“看得見的是亭亭凈植,看不見的是深埋淤泥的藕節”。他的課堂像是一扇連接古今的門,帶我們領略中華文化的深邃,將“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期許種進我們心間。當我們還沉浸在韓老師營造的詩意世界時,石明生先生的笑聲已撞開了教室的門。
石先生的課堂,連空氣都裹著俏皮的韻腳,把那些枯燥的知識化作了有趣的故事。講解“主謂賓”時,他說“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是給名詞系上動詞的領帶;教授普通話發音時,他把游子回家操著新學的普通話口音卻說著地道滄州方言的故事演繹得繪聲繪色,逗得同學們捧腹大笑。他還巧用鄭板橋的《題畫竹》教會我們堅守高尚品格,以毛主席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激勵我們勇敢前行。

當鈴聲不再拘束住思想,老師們便在生活的每個角落綻放光芒。馬樹生老師在冬日冰面上旋轉跳躍,濺起的冰花在陽光下折射出七彩光,那是寒冬里最動人的風景,也是對熱愛生活的生動詮釋。馬永善老師手把手教我們書法,從筆法到章法,細致入微。他常說:“字如其人,一筆一畫都要有始有終。”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書法,更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張建國老師演唱的《我愛你中國》繞梁三日、不絕于耳,令人心潮澎湃。每年合唱比賽,他自創的指揮動作瀟灑自如,帶領我們用歌聲致敬那段難忘的歲月。這些身影教會我們,教育從來不是獨奏,而是與生活共鳴的交響樂。
而宿舍的夜,就是這場交響樂里最溫暖的副歌。20多個男生擠在一個房間里,上下鋪的生活雖顯擁擠,卻充滿歡聲笑語。80年代的月光格外溫柔,熄燈后,我們借著月色分享夢想,把從家里帶來的美食擺在一起,舉辦“百家宴”。記得為準備學校的元旦晚會,我和搭檔每天晚自習后都在宿舍旁的合歡樹下反復練習,衣服被汗水浸透也樂此不疲。當聚光燈照亮舞臺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青春的熱烈綻放。在這個集體里,我們學會了團結互助,懂得了分享與包容,每一段經歷都成了青春最珍貴的片段。
在校園生活的調色板上,興趣小組讓青春有了更斑斕的模樣。文學社里,我們沉醉于泰戈爾的詩、沈從文的散文,探討藝術表達的多元,在交流中學會思考人生、關注社會;書法社中,我們臨摹《蘭亭序》,參悟“錐畫沙、屋漏痕”的精妙,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磨煉了耐心與毅力。我仍記得第一次參加書法比賽,以隸書作品《將進酒》獲得校園一等獎時的喜悅。合歡樹下,對弈雙方棋子起落間光影斑駁;球臺上,銀球翻飛,乒乓聲與加油聲交織起伏;池塘邊,吉他和弦輕彈,竹笛清音流轉。這些充滿詩意的校園時光,不僅填滿了我們青春的閑暇,更如春風化雨般滋養著審美志趣,讓心靈在藝術的浸潤中生長出豐盈的羽翼,在喧囂世界里始終保有一方純凈的精神花園。
當畢業的驪歌響起,那些校園里的所學所感,早已內化為前行的力量。畢業前夜的篝火早已熄滅,唯有老師們的叮囑猶在耳邊。那年我被分配到偏遠鄉村教書,面對一個復式班兩個年級十幾個孩子,一看到他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就會想起在泊師的時光,想起那些照亮我生命的身影。此刻,我才深刻理解“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的含義。我學著老師們的樣子教書育人,將在泊師學到的知識與精神傳遞給學生,也從他們身上汲取力量??粗⒆觽兊某缇磁c向往,我知道,有一種力量正在傳承。
如今,泊頭師范已走過百年風雨,校名雖已改變,但那份獨特的氣息從未消散?!安灰姾蠚g花,空倚相思樹。”不知泊師那幾棵合歡樹是否安在?雖然記憶漸漸朦朧,卻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帶著粉霧般的花影、瑯瑯的讀書聲,以及少年時的蓬勃朝氣,清晰地浮現眼前。那些曾被我們摩挲過的樹皮,或許依然記得每一個清晨與黃昏,記得一群少年如何在樹蔭下,將青春釀成了最醇厚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