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里總有忙碌的小身影,他們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同學們的榜樣,卻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煩惱。?
“老師,我考試要是發揮不好,同學們會不會覺得我不配當大隊委?”午休時,大隊委小浩找到我,他很不安,希望我能開導他。他總是要求自己事事做到最好,但這也讓他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焦慮。
我理解他,隨著慢慢長大,有些心思細膩的孩子也開始在意起別人的眼光。通過之前家校溝通,我了解這個孩子的個性,所以不打算直接談考試:“別著急,我們先說說你上周組織的少先隊活動,我覺得特別成功,你是怎么做到的?”小浩肩膀微微放松:“嗯,我提前一周就通知到各班中隊委,給他們記錄中隊日志的方法,還有圖片展示……”?過往的成功體驗激發了他的自信,減輕了關注外界評價帶來的壓力。
我又問他,接下來在學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他思考片刻說:“肯定會努力學習,然后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盡量多幫幫同學們吧。”我引導他聚焦當下的行動,希望他放下對考試未知的擔憂。
為了轉移他的注意力,我們約定每周記錄“三件小事”:為班級服務的事情、活動中主動承擔的新任務、學習上持續的行動。兩周后,小浩帶著記錄本侃侃而談,雖然偶爾仍會焦慮,卻在慢慢學會關注內心的能量,聚焦當下的行動。
在學校中,“小干部”可能更在乎他人的評價,更期待自己有一個完美的形象,老師和家長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當有些“小干部”被焦慮掩蓋了自身勇氣的時候,我們要放下對“問題”說教的姿態,用傾聽和提問代替評判,轉而成為促“改變”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