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原本應是充滿期待與歡笑的時節,卻有不少家庭正經歷著無聲的掙扎。當我翻閱雜志,田國秀老師的一句話躍入眼簾:“病,是一種隱性抗逆力。”我的心中為之一震。這句話道出了多少孩子無法言說的困境—當語言無法表達痛苦,心理的掙扎便通過癥狀發出信號。
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挑戰。與過去相比,如今越來越多的心理困惑被看見、被討論,未嘗不是一種進步。這說明我們開始正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開始傾聽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內在呼聲。問題的顯性化,是解決的第一步。
然而,為何在這個物質愈加豐富、關愛愈加周到的時代,孩子們的心理困擾反而顯得越來越突出?前不久,我在小紅書上看到一位網友的提問:“感覺父母挺愛孩子的,為什么抑郁的還是那么多?”這個問題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事實上,愛的方式比愛的多少更為重要。過于密集的關愛,不分你我的糾纏,少了邊界感的呵護,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那種“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掌控性的愛,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探索自我、認識自我的空間。愛需要溫度,也需要距離;需要投入,也需要邊界。
不同的年齡,需要不同狀態的父母。智慧的父母懂得調整自己的角色,從守護者到陪伴者,做最捧場的啦啦隊隊長!這個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成為孩子的榜樣而非枷鎖,在孩子需要的時刻給予恰到好處的支持。即使我們有自己的局限性,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空間,也能解決相當一部分問題。信任是一種力量,它傳遞著這樣的信息:“我相信你有能力面對挑戰,我相信你可以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這種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
有掌控感的人,才可能生長出真正的自信。掌控感不僅是成人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長的核心需求。長大的標志不在年齡,而在于是否有能力做出選擇,有勇氣拒絕,有能力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允許孩子在嘗試中學習,甚至在挫折中成長。
心理療愈的本質,是重新找回對自己的接納和掌控。誰還不是個寶寶呢?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的孩子。本期,我們特別關注心理健康,祝福每個家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每個孩子都能被傾聽、被理解,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