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游戲時間,小欒和同伴們拿著畫筆和畫板在尋找創作地點,當其他孩子紛紛選擇畫花草、滑梯等常見景物時,小欒卻獨自抱著畫具,默默地走到了操場中央,面向幼兒園大門坐下。
從隱性關懷到深度協作:慷慨品格的自然生長
我發現小欒的畫紙上并非是幼兒園的大門,而是一群正在門前專注于玩搭建游戲的小班孩子。他用細致的筆觸記錄下了弟弟妹妹們的搭建過程,還自言自語道:“紅墊子下面需要有支撐。”“一個人搬可能抬不動。”……那份專注與思考,儼然一位小老師的模樣。
我輕輕地蹲在小欒的身邊建議道:“小欒,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分享給弟弟妹妹們。”小欒略帶羞澀地點點頭,捧著畫本向小朋友們去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并主動參與到搭建活動中。漸漸地,弟弟妹妹們圍攏過來,仰著小臉期待地問:“大哥哥,明天還能和我們一起玩嗎?”陽光下,小欒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鄭重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小欒再次來到操場。與昨日安靜觀察不同的是,這次他不僅記錄,還主動和弟弟妹妹們分享自己的想法,自然地融入了弟弟妹妹們的搭建隊伍里。經過前一天的相處,那份開始的靦腆化作溫暖的默契,小欒的動作愈發從容,有時還會提出小建議。弟弟妹妹們圍在他身邊,眼睛里閃著崇拜的光,于是,搭建活動就在大孩子和小孩子的互助中愉快地完成了。
以心點亮心:慷慨的愛意流轉
小欒為弟弟妹妹們主動提供幫助的行為,吸引了其他同伴的關注與討論,同時也贏得了大家的贊賞。他的好朋友小白受此感染,也開始記錄弟弟妹妹們的游戲。這份溫暖的漣漪悄然擴散:哥哥姐姐們的關愛與幫助,弟弟妹妹們的喜悅與信任,在全園里悄然傳遞,交織成愛的循環。小欒的行為不僅為小班的孩子們提供了幫助,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同伴們慷慨行為的自然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