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的混齡游戲中,大班的孩子在不計回報地幫助低齡的弟弟妹妹:通過觀察判斷問題根源,主動調用自身經驗提供解決方案,更在協作中耐心引導而非代勞。這種慷慨行為不僅體現為物質資源的分享上,更蘊含著知識經驗和情感支持的傳遞與分享。
建構區里,大班的若一和牛牛正合作搭建“小學”。他們用長條木板做主梁、彩方墩打底,一座漂亮的小學很快就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小班的琪琪正在努力為自己的城堡搭建一個中央尖頂,但是卻屢次坍塌—頂端小圓柱與拱形積木因重心不穩傾倒。琪琪的小臉漲得通紅,眼神里充滿了挫敗。她一次次地撿起積木,又一次次失敗,嘴里小聲嘀咕:“哎呀,怎么又倒了……好難啊……”
第一步:精準診斷
牛牛最先注意到琪琪的困境,和若一溝通后,他們決定去幫琪琪。兩人走向琪琪,牛牛輕聲問:“你想搭高尖頂嗎?需要我們幫幫你嗎?”得到肯定后,他指著倒塌處解釋:“我覺得這個小圓柱太細,上面放拱門會晃。而且尖頂底下太窄,所以不穩。”
第二步:分享材料與優化方案
牛牛起身挑選粗壯方木和厚實板子:“咱們用這些做底座會更穩。”若一則示范加寬“地基”:“把這里再鋪兩塊積木,尖頂就能站穩了。”
第三步:協作搭建與耐心指導
琪琪猶豫著拿起積木,若一指著空缺處:“放這兒,慢一點。對,手扶下面,輕輕放。”每放穩一塊,牛牛便鼓掌:“哇!放得真準!”三次嘗試后,琪琪終于成功地在尖頂上放上了弧頂。琪琪拍手歡呼,兩個大班孩子也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第四步:成功與共享喜悅
“我們再讓它更高一些吧!”琪琪高興地說。經過耐心細致的協作,一個尖頂終于穩穩地矗立在城堡中央。確認中央尖頂穩固后,若一和牛牛才返回去繼續搭建自己的模型。雖然耽誤了進度,但倆人臉上沒有絲毫的不耐煩,反而洋溢著幫助他人后的愉悅和成就感。
慷慨的本質是超越自我中心,關注他人。在3~6歲階段注重培養幼兒的慷慨品格,有助于孩子去自我中心,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助力同理心、善惡觀的建立。
案例一和案例二展示了孩子在同伴游戲過程中展現的慷慨品格。孩子們自發地幫助他人,做出友愛的行為,并以此誕生了溫暖的故事,兩個案例對培養孩子的慷慨品格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案例一記錄了小欒在自主游戲中的慷慨行為:小欒從關懷的觀察視角出發,發現了小班的弟弟妹妹們在搭建游戲中遇到的困難,并積極主動地提供支持與幫助。他的積極示范激起了大班孩子們天然的責任感并產生了漣漪效應,其他孩子紛紛模仿,從而構建了良好的友好互助氛圍。案例二則是對混齡建構區一次溫暖事件的記錄,對于大班孩子而言,能夠敏銳觀察到身邊的人的需求,并將個人能力轉化為助人資源,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共情與合作的快樂,正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主動分享,關愛他人,建立“給予即快樂”的價值觀,讓幫助他人成為自己的內在需求和滿足,而非外部要求的回應,便是孩子們慷慨品格養成的良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