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吐作為一種典型的孕期反應,并非“矯情病”,而是身體變化的自然信號。那么對于那些備受孕吐折磨的孕媽媽來說,與其硬扛,不如掌握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法。
孕吐的真相:普遍但可控
孕吐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孕期反應。根據研究發現,早孕期有50%的孕媽媽都會在懷孕第4周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第9周的時候情況最為嚴重。當然,在步入12周以后60%的孕媽媽的嘔吐癥狀會自行緩解,但仍然有10%的孕媽媽會持續惡心嘔吐直至整個孕期結束。但是好在緩解之道并非遙不可及,從簡單飲食調整到實用生活技巧,只要孕媽媽掌握科學的方法,就能有效減輕不適。
必須警惕的信號
事實上,90%的孕媽媽在第20周的時候孕吐癥狀就有所緩解,其中極少數(0.3%~1%)會發展為威脅生命的妊娠劇吐。這種危急狀態表現為無法進食飲水、脫水甚至意識模糊,嚴重時可能還會危及生命。但就目前而言,這種情況還是極少數的。如果孕媽媽出現以下情況,就需要引起全家人的重視并且及時就醫了。
● 嘔吐物中帶血絲或每日高頻嘔吐,而且孕早期體重下降明顯(正常情況下應該穩定緩升)。
● 出現尿量減少且顏色深黃,站立時頭暈目眩,口唇干裂且皮膚失去彈性等脫水體征。
● 身體內完全無法保留食物或液體,喝水都會引發嘔吐。
核心緩解策略:
科學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
飲食調整是關鍵
應對孕吐的飲食策略對許多孕媽媽而言至關重要,通過合理安排餐次、優選耐受食物、規避敏感源,就能有效減輕嘔吐反應。
饑餓之前進食
懷孕期間,孕媽媽可以選擇在感覺到饑餓之前就進食,比如早上醒了以后就稍微吃點東西,或者在夜間稍微吃些零食,都可以降低孕吐的發生。那么在這個時間段內,食物的選擇上建議多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比如餅干、面包、低脂酸奶。另外,富含蛋白質的雞蛋、奶酪、瘦肉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孕媽媽要少吃高脂肪的食物,比如油炸的肉類、炸薯條、冰淇淋等,而且有時過于辛辣和酸味的食物也會引發嘔吐。
兩餐之間喝水
孕媽媽在飲品的選擇上可以喝一些氣泡水、檸檬水、姜汁汽水這些帶有淡淡酸味的,不要喝咖啡。而且孕媽媽不要在吃飯的時候喝飲料,盡量選擇在兩餐之間,攝入液體與進食固體食物之間至少間隔30分鐘,減少胃部飽脹感。另外,在孕媽媽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喝一些冷飲,當然,每位孕媽媽的體質不同,腸胃功能較弱的孕媽媽要盡量避免冰飲。
睡前服用維生素
在懷孕初期,孕媽媽也可以選擇在睡前服用維生素來預防惡心嘔吐,在早上服用可能會加重嘔吐反應。另外,如果維生素含有鐵元素要盡量換掉。因為鐵元素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一般建議購買維生素B6,既可以緩解惡心,而且安全性好且副作用極小。
生活習慣要改變
除了飲食上的調整,優化日常生活習慣也同樣重要,有的時候往往是這些細微卻關鍵的改變,反而能幫助準媽媽減輕身體負擔。
● 吃完飯以后立即刷牙:孕媽媽在吃完飯之后最好可以立即刷牙,讓口腔里的味道盡量消散,避免再發生惡心嘔吐。
● 優化環境:密閉房間里的香水味、廚房油煙的氣味刺激,都可能瞬間觸發嘔吐,因此要時常保持房間通風。
● 避免視覺或軀體化運動:避免注視閃爍的燈光或者自行開車,這些行為也是誘發嘔吐的原因之一。
孕媽媽最關心的問題
吐得體重下降了怎么辦?
90%的孕媽媽在孕20周前孕吐的癥狀會有所緩解,關鍵在于體重的變化—如果孕早期體重下降高于孕前體重的5%或出現持續性體重不增,可能增加低出生體重兒及早產風險。但大多數孕婦的嘔吐癥狀緩解后會出現“體重追趕”,自然彌補前期缺失。
孕吐嚴重會傷害到寶寶嗎?
劇烈孕吐本身不會增加寶寶先天性異常風險。孕媽媽出現的嘔吐反應只要沒有引發重度的營養不良,通常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傷害風險與能量代謝直接相關,當嘔吐導致食物無法留存吸收時,母體會分解脂肪供能,產生過量酮體可能引發酸中毒。其實真正需警惕的是孕媽媽一旦出現完全無法進食飲水,且伴隨脫水體征的狀態,但此類情況僅占孕吐人群的10%。
孕吐是否會引發并發癥?
如果孕媽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孕吐,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并發癥:
軀體損傷:頻繁嘔吐可能導致食管黏膜撕裂(嘔吐物帶血)、肝功能異常,嚴重脫水會誘發靜脈血栓或急性腎小管壞死。
代謝危機:水電解質紊亂引發的酮癥酸中毒需緊急住院糾正。
心理風險:未獲有效支持的妊娠劇吐患者中,約15%因無法承受痛苦考慮終止妊娠,產后抑郁發生率是普通孕婦的3倍。
醫療干預:安全用藥指南
當飲食調整與環境優化仍無法緩解孕吐時,藥物干預也是一種有效手段。
● 維生素B6:作為首推的安全藥物,維生素B6兼具高效與低風險雙重優勢,每日口服10mg(每6-8小時按需服用),能夠有效抑制惡心反應。
● 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如果孕吐反應持續加重,以至于出現不能進食、脫水等情況,應該盡快安排門急診輸液,同時服用一些二線藥物比如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其帶來的副作用也較小。
● 補充電解質:除了止吐藥以外,我們還會建議給孕媽媽補充電解質,比如注射糖鹽水、葡萄糖、氯化鈉、生理鹽水平衡液,還會適量補充一些微量元素。
編輯|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