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孩子都病了嗎?
在前面的故事中,父母認為孩子病了,帶他去見了心理醫生。結果孩子大發雷霆,與父母大吵一場,怪父母焦慮過度,大驚小怪,在折磨他。在孩子看來,這更像是父母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神經兮兮。父母與孩子相互埋怨,指責對方。
其實, 病是一種隱性抗逆力,表現為當事人以不符合社會常規的方式反抗他人、抵御壓力、應對挑戰。說它是抗逆力,因為它仍然是當事人力量的表達,意味著當事人是有力量的,沒有自暴自棄,沒有崩潰瓦解。說它是隱性的,因為它與社會常規認同的做法相悖,常常做出違背社會常規的言行或表現,比如病態、偏差行為、違法犯罪等。所以,盡管病是當事人力量與能力的表現與表達,但因為違背社會規范,會給他人、社會造成麻煩,引發不良后果。
案例中的孩子不想上學,要在家里自學,不想跟著老師和同學一起上課,而是想按照自己的節奏復習。在父母看來,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是不符合社會常規的—像他這個年紀的孩子,誰不是在學校,誰不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地上課、學習?自己在家學,還能保證不掉隊,太開玩笑了!因此,上學、上課、跟同學一樣,就是社會常規,是社會的約定俗成。孩子現在要打破這一常規,那就意味著他是不正常的,是病態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變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孩子一直在北京上學,受政策限制不得不回原籍就讀,以免影響將來高考。這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挑戰與壓力。孩子多年在北京學校就讀,早已適應了這里的人際、學習環境。突然間換到一所新學校,一切都是全新的、不熟悉的。沒有朋友,沒有熟人。老師是陌生的,教室是陌生的,校園是陌生的……
孩子之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生活上有父母的照顧,精神上有父母的支撐,家庭的溫暖與安定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加之父母認為自己讀書少,對孩子的學習格外重視,對孩子成才充滿希望,共同組成了支持孩子學習的良性氛圍。而回到老家讀書,孩子與父母分開了,原有家庭環境沒有了,孩子需要自己面對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與之前熟悉、安穩、適應的生活環境相比,這是不小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壓力。
孩子表現出的上學不適應,不想去學校,想回北京自己在家學習,都是其新環境不適應的表現。人在不適應時,常會出現應激性退縮,條件反射般想退回到原有的生活狀態,行為上表現為逃離新環境,遠離新人群,拒斥新場景,這是很正常的反應。
關心,但要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
故事中的父母對孩子回到老家的新學校的學習情況做出了較為樂觀的設想,而對孩子需要適應新環境的壓力幾乎沒有考慮。似乎孩子猶如一架機器,只不過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插上電,開機,就能正常運轉。可孩子不是機器,是有血有肉、有心理需要和精神渴望的人。孩子有安全需要,有交往需要,這些是比學業需要更為前置、更為根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沒有解決,留有漏洞,或是充滿危機,孩子是不可能安心進入學習狀態的。
但是,父母幾乎沒有意識到孩子在情緒和心理上發生的這些變化,關注點仍然在成績下降的問題上,面對孩子這些非常規的想法和要求,沒有做出正確判斷又無計可施的時候,被自己的焦慮情緒驅使,將孩子歸因到心理疾病上,還擅自帶他去看心理醫生,這是極為不妥的一步,會給孩子帶來“污名”,孩子也認為這是在丑化他的形象,這是對孩子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多重破壞,孩子為此事大發雷霆,反應激烈,也就可想而知了。
父母與孩子要共同建構心理抗逆力
抗逆力是抗擊逆境的能力,指人們面對壓力或挑戰時,能夠積極應對并建設性處理的能力。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積極應對和建設性處理逆境,靠的是其內在保護因素與外在保護因素的協同作戰。內在保護因素主要取決于一個人的品性、智識和價值觀;外在保護因素由其所擁有的家庭、朋輩、學校和社群資源組成。
孩子面臨逆境,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激活內在保護因素,積極建構外在保護因素。
正視現實挑戰。父母要意識到,已經熟悉并適應的環境突然被打破,致使孩子出現新環境不適應,短時間內難以融入,這種情況是極為常見的。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存在差異,人際不適、學習不適、心理不適、情緒不佳、學習不專注、成績有下滑,都是可能出現的情況。
構建外在保護因素。孩子長期與父母共同生活,已經習慣了與家人親密相處,突然切斷這些連接和陪伴,會令孩子心里不安。可行的做法是父母或者其中一方暫時放下工作或生意,陪伴孩子共同走過一段過渡期。使孩子遇到人際關系困擾時,有父母助力;有成績焦慮時,有父母理解;發展受阻時,有父母支持。要知道,即使老家有其他親屬照顧孩子,孩子和他們之間的熟悉、適應、情感支持也是需要時間的,父母要在其間架設過渡橋梁,積極并有意識地促進孩子形成新的親密關系和情感連接。
激活孩子自身保護因素。短暫離開父母是未來上大學、走上社會的前奏,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獨立長大。父母要讓孩子意識到,離開家,獨立面對陌生的人和事,是鍛煉自己的分辨力、認知力、決斷力的重要時機,在不依賴父母的條件下學會選擇,做出行動,是對個人獨立人格的歷練。父母要做的,是支持孩子獨立探索,合理控制自己的焦慮,并且不要施加在孩子身上。幫助孩子認準自己的優勢,也要看到自己有待挖掘、有待改進的部分,學會在不同環境中尋找新資源,開拓新資源,增長新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