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的小磊是全校聞名的炮仗脾氣。數學課上,老師提醒他不要書寫潦草,他當場撕碎作業本沖出教室;同桌不小心碰倒他的水杯,他暴怒著將對方的書包扔到走廊。最終,他被帶到了我的心理輔導室。
小磊梗著脖子,拳頭緊握,嘴里念叨著“他們都針對我!”遇到正在氣頭上的孩子,我會使用我的秘密武器—情緒溫度計。我問他:“現在你的憤怒溫度到哪里了?”他愣了下,指向鮮紅頂端。我試著詢問,如果想把情緒的溫度降下一格,可以做些什么?他氣呼呼地說:“不知道!”于是,我們討論了許多能夠讓憤怒情緒“降溫”的辦法,我還交給他一個任務:每天用“溫度計”記錄三次情緒峰值,如果有下降,要跟我分享是怎么做到的。
三周后,小磊舉著畫滿波浪線的溫度計紙給我看:“昨天足球賽輸球,我差點又氣炸了……但想起要記錄,我就跑去用冷水洗臉。”
又過了兩周,我們開始每天記錄三件好事。起初他還抱怨著一整天全是倒霉事,我引導他去回想:“今天摔跤時有熱心的同學扶起你,有同學撞了你但你忍住沒和他打架,這些都算是好事。”慢慢地,他記錄到:“媽媽回家晚了,但是給我帶了好吃的。”—積極視角的培養悄然消融著他的心理防御。
當孩子情緒暴躁時,不必急于說教,要引導他看到情緒,找到可行的“降溫”辦法,共同記錄好事激發積極視角。讓每一次與情緒的交鋒,都成為孩子成長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