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從整體角度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單元整體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以數學知識的邏輯脈絡為基礎,將分散的知識點整合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助力學生構建完整的認知架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通過確立清晰的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整合單元教學資源、設計有效的驅動任務以及優化教學過程組織等環節,打破課時與單元之間的界限,實現單元內容的有機整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本質,讓學習真正發生。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單元目標確立、內容整合、任務驅動及多元評價四個維度,探討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單元目標,錨定教學方向
單元學習目標在整個單元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導航作用,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方向。只有確立科學合理的單元目標,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精準定位,確保教學活動有序、高效地推進。具體而言,教師在設置單元學習目標時,需從單元整體內容出發,先構建合理的單元總目標,再依據總目標分解出各課時的教學目標,實現整體與部分的協同發展,從而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
單元目標的設定需兼顧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知識技能層面,要明確學生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過程方法層面,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思維方法和探究方式;在核心素養層面,要聚焦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等素養的發展。
如,以“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隸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中圖形的認識與測量范疇。學生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已經掌握了“圖形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等相關知識,而本單元的學習又為后續“圓的面積”“長方體、正方體、圓錐、圓柱的表面積”等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教材在編排上,先從“比較每組中的兩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入手,引導學生運用平移、割補、拼接等方法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等規則圖形來計算面積。雖然每個課時的內容看似獨立,但都圍繞著量一量、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等動手操作活動展開,且始終貫穿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推導多邊形面積公式,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基于以上分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可從整體上設定為:
1.在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2.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3.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價,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結論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同時促使學生聯系前置知識和后續延伸知識,實現學習方法的結構化,推動學生思維向高階發展。
在確定了整體目標后,教學過程中需打破原有課時的限制,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和探索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緊扣“轉化”思想,以“為什么轉化一如何轉化一轉化前后之間的關系”為線索,將單元目標融人每一節課的教學中,確保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整合單元內容,夯實教學基礎
單元整體設計不僅要求教師系統把握教學內容,還需要科學合理地整合單元教材內容。在深人理解單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內容更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方式更契合學生的學習喜好,進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但并非唯一依據。教師在整合單元內容時,需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補充和重組。要梳理單元內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知識的來龍去脈,構建清晰的知識網絡;同時,要關注單元內容與其他單元、其他年級知識的銜接,實現知識的前后貫通,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如,以“角的度量”單元教學為例,教材內容的編排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每個年級段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在之前的學習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滲透,同時也對之后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對銳角、直角、鈍角等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于這些角的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甚少。而在高段數學學習中,學生將接觸到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內容,本單元的學習將為這些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重要基礎。
四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接觸抽象的圖形知識時,往往更依賴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具象思維感知抽象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實現思維能力的過渡。
如,在“感知生活中的角”這一環節,教師可出示三個角度不同的滑滑梯圖片,向學生提問:“你會選擇哪個滑滑梯,為什么?”在學習“角的度量”之前,學生的回答往往基于主觀感知,多數學生會選擇角度小的滑滑梯,認為其更安全,但當被問及具體原因時,卻難以清晰表述。而在學習完“角的度量”之后,再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便能結合角的大小與滑滑梯坡度、高度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借助具象的生活實例來解釋抽象的數學概念,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完成思維的過渡。
三、實施任務驅動,深化數學理解
采取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以任務為導向組織教學活動,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構建新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自主形成知識網絡,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既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新知識,又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將教學目標融入具體的任務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任務,實現對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培養。在設計任務時,教師需考慮任務的針對性、層次性和趣味性。針對性要求任務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能夠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層次性要求任務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趣味性要求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教學“小數加法和減法”這個單元時,教師可從加法、減法的基本概念入手,由淺入深地設計探究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總結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規律。具體任務設計如下:
任務一:基于整數加法的豎式計算,推導小數加減法的運算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類比新知識,嘗試探究兩者之間的異同點。教師可先讓學生回顧整數加法豎式計算的方法,然后出示小數加法的題目,如 *0.5+0.3,* ,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并思考“小數加法的豎式計算與整數加法的豎式計算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學生逐步總結出小數加法豎式計算中“小數點對齊”的關鍵要點。
任務二:靈活運用“0”填補小數缺位,綜合運用小數加法的計算思路。教師可出示含有不同位數小數的加法題目,如
’,引導學生思考“當兩個小數的位數不同時,如何進行豎式計算”。讓學生在嘗試計算的過程中發現,可在小數末尾添上“0”使小數位數相同,再按照之前總結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掌握小數加法中處理位數不同問題的方法。
任務三:通過類比小數加法的推導方式,自主推導小數減法的運算方法,總結小數減法的運算規律。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1.5-0.8”“2.34-1.2”等題目,鼓勵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結合小數加法的計算經驗,嘗試總結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當被減數的小數位數少于減數時該如何處理”等問題。
通過以上任務設計,教師將“小數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探索任務分解為三個遞進的階段,通過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由淺入深地推進探索過程,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數學計算公式記憶困難的問題,還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四、運用多元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中,評價并非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更是貫穿課堂活動始終的一條主線。通過單元整合教學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發現單元整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梳理出學生需要經歷的學習路徑。為了達成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既要準確把握單元教學目標,又要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互動交流表現、學習方法運用以及學習成果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
首先,教師應從課堂任務和課后任務兩個維度出發,提供教師評價的視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參與度、合作情況等,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評價;在課后,通過批改作業、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等,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
其次,要為學生提供小組互評和個人自評的機會,明確評價要點,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在查漏補缺的過程中積累互動經驗。小組互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讓學生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學習;個人自評能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制定針對性的改進計劃。
如,以“分數的初步認識”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任務記錄單”追蹤學生的操作過程,如記錄學生折疊紙張的準確性、小組討論的參與度等。同時,利用課堂生成的錯誤案例(如學生將1/2誤解為“2塊中的1塊”,忽略了“平均分”這一關鍵條件)進行即時反饋,組織學生進行辨析,加深學生對“分數”概念的理解。增值性評價則可以通過前后測對比來體現,如對比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前后對“分子與分母關系”的理解程度,從“無法理解”到“能用分數描述分配結果”的進步,直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
總之,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從單元視角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通過整合知識內容、組織小組合作、促進互動交流以及實施多元評價等方式,不僅能夠破解傳統教學中知識碎片化的難題,還能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讓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開展創新實踐的成長旅程。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不斷探索和完善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優化教學策略,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注: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探索與實踐研究”(編號:FZ2024GH0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