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本學科課程內容結構作了“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的強調,在學科融合潮流中,勞動教育與語文的結合,具有情境鮮活、多感官整合的明顯優勢。同時,語文學科蘊含的豐富勞動素材,為實施浸潤式勞動教育提供了天然場域。將勞動教育與語文相結合,不僅能在知識建構中厚植學生的實踐品格,更能依托文本情境打造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態,使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自然領悟勞動創造價值的真諦,實現精神成長與能力提升的融合。盡管語文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既是素質教育縱深發展的內在需求,又是新時代育人體系構建的實踐使命,但二者在實踐層面的深度融合仍會存在課程結構適配性、教學資源整合度以及評價機制科學性等多維度的爭議和挑戰。如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勞動實踐和語文學科相結合的重要性,更有甚者將學科融合視為增加課業負擔的疊加項;不少學校的融合實踐目前仍停留于“活動拼盤”狀態,缺乏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專業支撐;校園勞動教育場域的語文價值長期處于待開發狀態,相關實踐內容不夠深入:模擬場景多,生產場景少;節慶主題勞動多,常態化勞動浸潤少;視覺展示成果多,過程性成長檔案少等。教師要做好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將勞動教育元素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語文與經驗、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實踐的聯系,真正實現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
一、課程重建:構建“雙螺旋”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取是在自身的認知結構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雙螺旋”模式下的教學可以創設師生、生生、學生與家長等多種交互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深度互動的學習環境中全面發展。
(一)教材對接:以勞動教育為支架,創新語文作業設計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做到用詞準確、表述規范、要求明確、難度適宜,加強開放性、探究性和綜合性。從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出發,可以發現每一個主題單元下都有若干篇課文,還有口語交際、語文園地、習作等版塊,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語文學科和勞動教育融合性作業設計的素材。如學完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一課后,布置“試一試、拍一拍”任務,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美食的烹飪和勞動過程的記錄,既拉近親子關系,又打破學科壁壘,在此基礎上實現了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增強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
(二)過程滲透:語言訓練融入勞動實踐
教學中,勞動教育和語文學科能力的增長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勞動實踐,學生可以在“做中學、學中思、寫中悟”的螺旋式成長中,自然習得語文能力,實現“勞動育人”和“語言育人”的雙重目標。
如開展“校園落葉清掃”之前,教師先為學生勾勒勞動的雙重意境一既是為校園“梳妝”的實踐課堂,又是感知季節詩意的美學旅程;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駐足凝望飛舞的秋葉,觀察銀杏葉片如何以金箔般的色澤在空中輕盈盤旋,聽楓葉與石板路相觸時發出的簌簌私語,并交流自己看到的葉子;清掃結束之后撿拾葉片做成一張精美的落葉畫;作品成型后,課堂旋即化作藝術沙龍,學生盡情分享創作理念,將課本中的經典詩文轉為畫作。這樣的勞動既訓練了靈巧雙手,又淬煉了發現美的眼睛、創造美的思維與闡釋美的語言。
二、場域創新:打造三級實踐空間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習不僅僅在教室里,在語文書中,還要看到廣闊的勞動天地。應把語文學習和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起來,開拓出更多利于開展勞動實踐的空間。
(一)教室“微花園”—觀察中成長
為營造教室生態,可以選擇綠蘿、多肉等耐陰、易養植物為種植對象;通過改造廢棄瓶罐、舊文具盒等材料,制作兼具實用性與美感的創意容器;通過認領或組隊養護一種植物,定期澆水、施肥,用心觀察植物的變化過程,堅持寫“觀察日記”,形成圖文并茂的成長檔案。這樣的勞動實踐活動不但將普通教室升級為生態學習空間,同時引導學生在“連續觀察一持續寫作”的良性循環過程中探索植物的生長奧秘,養成動手、動筆的好習慣,實現勞動技能與核心素養的雙軌并進式成長。
(二)學校“工藝坊”一操作中領悟
可以依托校園工藝坊,開展手工制作、土陶彩繪、藤編等勞動實踐活動,將傳統工藝坊打造成語文學習的活教材,讓學生在揉泥、穿針、涂染、裁紙的過程中觸摸文字背后的溫度,在講述制作故事時感受文化傳承的力量,真正實現“以工藝潤心靈,以語言傳文明”的融合育人目標。
(三)家庭“小天地”一實踐中積累
語文能力需要深入生活的真切體會和日積月累的淬煉。學生從自身的真實體驗出發,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寫出的作文會更具真情實感,更加真摯動人。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習作聚焦“中華傳統節日”,教學目標是介紹全家過節的過程,或敘述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跟爸爸媽媽一起感受傳統習俗,引導他們重點關注自己在節日里的經歷,如親手剪窗花、和爸爸一起貼春聯、跟著奶奶包餃子、全家一起做年夜飯等。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是學生寫好作文的一劑良藥,能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維感知系統,將真實經歷轉化成美好文字、靈動創意。
三、評價革新:建立素養導向評估體系
為有效落實勞動實踐與語文學科的融合,應建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多元評價體系。可以對照《“三維度九指標”評價量化表》對每一次勞動實踐進行評估,便于清楚地看到學生的表現,及時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如表1)
表1“三維度九指標”評價量化表

(溫馨提示:請對照上表的各項指標,根據自己的表現情況涂上相應的幾顆“☆”)
四、結語
勞動教育的融人,為落實新課標實踐性、綜合性要求提供了特定角度和路徑。首先是作為生機盎然的素材寶庫,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多彩,內容鮮活的素材;其次是重在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與實踐品格,助力“五育并舉”育人圖景的實現;最后是為知識載體注入鮮活生命力,將原本枯燥的文本學習轉化為趣味盎然的勞動探索,使課堂煥發蓬勃生機,激發學生活躍的求知欲。持續的實踐與實證中,教師能夠進一步掌握勞動教育融入語文學科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勞動的魅力,在語言表達中深化勞動體驗,實現以勞樹德、以文化人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