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倍嗌倌陙?,這句話一直被奉為學習的圭桌。然而,在當今社會,學習僅僅依靠勤奮和刻苦已經遠遠不夠,作為教師的我們還需鼓勵學生勇于打破“一言堂”,讓質疑成為習慣,在知識的海洋中揚起獨立思考的風帆。
聽,質疑之花在生長
將故事的琴弦撥回八年前,剛剛走上三尺講臺的我,面對一潭死水的課堂,深感憂慮與無力。為了打破這種沉寂,我嘗試在課上設置“質疑環節”,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對課文內容提出疑問。起初,孩子們還有些拘謹,寥寥無幾的提問也大多蜻蜓點水般淺嘗輒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次次的引導和鼓勵下,他們逐漸放開了思想的翅膀,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
那是一個充滿緊張和期待的早上,那一天的我將呈現名師工作室的教研展示課??吹脚_下早已坐滿了老教師,我忐忑不安地站上了講臺。我先帶孩子們做了幾個小游戲,接著用熱情飽滿的聲音拉開了課堂的序幕。我教學的是《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在引導孩子們想象雷鋒叔叔可能還會去到哪里,幫助誰時,我創設了情境,孩子們都踴躍發言,課堂氣氛異常熱烈,一切都按照我的預設有條不紊地推進著。這時,思源舉手發言,他質疑了前一個孩子的想象,但他說到一半便捂著嘴、紅著臉坐了下去。他臉上緊張的表情,就跟年輕的我迫切想要得到老教師們的認可時一模一樣,那種期待卻又失落的目光讓我心疼。我決定停下來,聽一聽他內心的聲音。在我的鼓勵下,他用略微顫抖的聲音說:“昨天我看了一段視頻,據說雷鋒叔叔從來沒有上過戰場,因此我覺得剛剛那位同學說的雷鋒叔叔可能會上戰場救人的表述是不對的?!彼荚吹脑捯魟偮?,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我看著他堅定的眼神和微微顫抖的聲音,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這是一個多么勇敢而又堅定的孩子??!他沒有被傳統的觀念所束縛,而是敢于挑戰、敢于質疑。他的質疑之聲就像一朵盛開的思維之花,在教室里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面對思源的質疑,我并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鼓勵他繼續探索、繼續提問。我告訴他,質疑是思考的起點,是智慧的火花。只有勇敢地提出問題、挑戰傳統,我們才能發現更多的真理、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在思源的帶領下,其他孩子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他們開始辯論、討論,整個教室充滿了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這一刻,我看到了質疑的力量,它就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讓他們的思維之花在質疑中綻放得更加絢爛奪目。
質疑不僅僅是一種思考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讓我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我們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只有敢于質疑、勇于探索,我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無阻,才能在智慧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聽,思辨之花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遍L期的語用訓練,孩子們的思辨能力更上一層樓了。六年級學習《江南春》時,晨碩提出了一個頗具新意的觀點:“我認為《江南春》這首詩到底有沒有借古諷今,至今還存在分歧。對詩歌的欣賞可以是多角度的,有個人獨特見解的,大可不必千篇 一律?!彼脑捯魟偮洌阋鹆巳嗟臒嶙h。許多學生認為,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暗指了唐朝統治者不顧國家安危,只顧享樂的腐朽生活。他們還結合了杜牧的生平經歷,指出他曾寫過很多等諷刺時政的詩歌,因此《江南春》存在借古諷今的寓意。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詩中主要描繪了江南的春景,并沒有明顯的諷刺意味。他們認為,杜牧在其他詩歌中也曾描寫過佛寺樓臺,并非對這些事物持否定態度。
面對激烈的爭論,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們反復品讀古詩,并結合其他信息進行思考。我讓學生們閱讀了明代才子楊慎對《江南春》的點評:“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楊慎認為,杜牧用“千里”這一意象,將江南春景的壯麗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暗示了統治者對民生疾苦的漠視。于是,我讓學生們深入思考了詩句的含義,學生們對《江南春》有了不同的理解。在這個例子中,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種理解是正確的,而是引導學生們通過對比朗讀、辨析楊慎的點評等方式,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究。
通過合作探究,孩子們意識到對詩歌的理解可以是多樣的,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他們開始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出智慧的火花。這場辯論不僅讓學生們學會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習慣質疑、習慣于獨立思考。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慢下來傾聽,思維之花在綻放!
“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鼓勵學生質疑,只是這趟旅程中邁出的第一步。未來,我將繼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思維在質疑中不斷成長,在探究中不斷飛翔?!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慢下來傾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在質疑和探究的道路上,孩子們會收獲更多知識和智慧,遇見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