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22年版”)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教學時教師應給學生留有“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課前做好鋪設與導學提綱、課中問題驅動與引導探究、課后拓展與發展能力等,引領學生積極思考與合作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課前導學提綱,激起思維的溫度
課前,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科學的導學提綱,制作PPT課件與微視頻,整理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預習材料,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和材料,試著回答對應問題。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在小組中就課前未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與交流,教師可以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學生思考,為深入學習打好基礎。
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一課時,針對課本生活化的內容引入較少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主題,收集和整理與小數相關的生活化圖文資源,提前推送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小數的意義。即可以引入:7月某天北京的天氣是 35.6°C ,小樂的身高是 155.6cm ,面包的價格是9.99元,通過將小數與生活化的內容相聯系,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小數的應用。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問題:這些數據都有什么特點?你還知道哪些地方應用了小數?并讓學生試著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上課前5分鐘,學生可以針對未完成問題思考與討論。
二、課中問題驅動,開闊思維的高度
“課標2022年版”強調指出:課堂教學應當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合作學習精神等。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依據課前預習內容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這一單元不僅涉及角度的計算和測量,還包括理解角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什么是角度。教師可以使用折紙、繪制角度或使用量角器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角度的概念及其測量方法。
接著,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情境,讓學生測量教室中物體間的角度,或者通過角度的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些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角度概念的理解,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發揮主動性。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角度的不同類型,以及這些角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學會角度的度量,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夠發展自己獨特的解題思路,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后拓展延伸,開拓思維的寬度
小學數學知識雖然整體內容不多,難度較低,但是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想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知識與提升技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保障課堂教學效果較好的前提下,教師還可以適當進行課后延伸拓展,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與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之后統計自家的用電情況,或者每月消費情況,先列出相關數據的表格,然后結合繪制方法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并根據圖表提出問題,以及自己解決問題,提出一些節約用電、優化開支的建議。在完成這些任務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提出一些更加深入的問題,讓學生試著思考與作答,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又如,在教學“利息”的有關知識之后,可設計這樣的應用知識情境:小敏父親有20000元錢,準備存入銀行兩年,有幾種存法?存哪種更好?說說你的理由。
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學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拓展,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構建更加精彩的小學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