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小學數學教學二十多年,常被問起“數學太抽象,怎么讓孩子愛上數學?”的問題。這些年在課堂上摸爬滾打,漸漸發現,數學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游戲,而是藏在生活褶皺里的溫暖密碼。如果說孩子們是等待發芽的種子,那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數學課堂變成松軟的土壤,讓知識帶著溫度扎根。
一、把課本里的“算理”,種進生活的田野里
有一年教三年級,班里孩子總在“人民幣計算”上栽跟頭。5元3角加2元9角,明明課堂上練了無數次,換個情境就犯迷糊。直到有天課間,看到兩個孩子用卡片玩“小賣部”游戲,一個當老板吆喝“鉛筆5角一支”,一個踞著腳遞“錢”,算得比課堂上認真十倍。
那天下午,我把教室后角改造成“班級超市”:用彩紙做的“零食”標著價格,孩子們帶來的舊玩具貼上標簽,連擦黑板的抹布都成了“特價商品”。學“進位加法”時,就讓他們輪流當收銀員;講“元角分換算”時,布置“幫媽媽買東西”的實踐作業,記錄“買了5元8角的醬油,付10元該找多少”。
有個叫小宇的男孩,以前算“10元減3元5角”總要哭鼻子,自從在“超市”里當起“店長”,每天纏著我問:“老師,今天進什么新貨?”他媽媽后來跟我說,現在去菜市場,孩子總搶著算錢,連賣菜阿姨都夸他“比計算器還準”。
原來孩子不是怕計算,是怕那些脫離生活的數字。當數學變成“買東西要算錢”“分糖果要平均分”,抽象的算理就有了血肉,像春天的種子落進熟悉的土地,自然會生根。
二、讓“錯題”變成臺階,而不是絆腳石
教過一個叫樂樂的女孩,作業本上總纏著密密麻麻的紅叉。有次我發現,她算‘ ?8+7?\" 時,總先畫8個圓圈,再畫7個,一個個數到15,稍有分心就數錯。我沒讓她改錯題,而是問:“你覺得畫圓圈麻煩嗎?”她點點頭,小手擦著鉛筆,指節發白。
那天放學后,我們用積木擺算式:8塊紅色積木和7塊藍色積木排一排,她突然指著中間說:“老師,8加2是10,剩下5塊,一共15!”眼睛亮得像星子。我趕緊把這個“發現”記在她的錯題本上,旁邊畫了個鼓掌的小人。
后來,我在班里設了“錯題博物館”:每個孩子都有個專屬文件夾,收集自己的“典型錯題”,旁邊寫著“我是怎么錯的”“后來發現了什么好方法”。小宇曾在“博物館”里展出他的“人民幣錯題”,附帶一張菜市場拍的照片,說:“原來1元5角加2元5角,就是1個1元加2個1元,5角加5角又湊成1元,一共4元!”
錯題從來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孩子思維的“路標”。當我們蹲下來看他們的錯誤,會發現那些歪歪扭扭的答案里,藏著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耐心等一等,幫他們把“彎路”變成“捷徑”,錯題就成了通往理解的臺階。
三、用“小成就”點燃興趣,讓每個孩子敢說“我能行”
有一次教一年級,班里有個孤獨癥男孩叫安安,從不說話,更不碰數學書。第一次上課,他把算術本撕得粉碎。我沒批評他,第二天帶了盒彩色磁力片:“我們一起拼個三角形好不好?”他沒拒絕,手指捏著磁力片,慢慢湊成個歪歪扭扭的形狀。
從那以后,我每天留10分鐘和他“玩數學”:用磁力片拼數字,用小棒擺圖形。有天拼完“5”,他突然小聲說:“像小鉤子。”我愣了一下,趕緊點頭:“對!特別像!”那天他的算術本上,第一次留下了歪歪扭扭的“5”。
到期末,安安能算出10以內的加減法了。他媽媽來接他時,看到他在黑板上寫 \"3+2=5\" ,突然捂住嘴哭了一這是孩子上學以來,第一次主動寫作業。
數學學習就像爬樓梯,每個孩子的步伐不同。有的孩子一步跨三級,有的需要扶著扶手慢慢挪。我們要做的,不是催著他們“快點、再快點”,而是在他們邁出每一步時,及時說聲“真棒”。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你這個方法很特別”,甚至只是在作業本上畫個小太陽,都能讓他們覺得:“原來我也能學好數學。”
常有年輕老師問我教學秘訣,其實哪有什么秘訣。不過是記得:每個孩子眼里的數學都不一樣一在小航看來是菜市場的算賬聲,在朵朵眼里是積木碰撞的脆響,在安安手里是磁力片拼出的形狀。
我們要做的,就是俯下身,看懂他們眼中的數學世界,然后牽著他們的手,一起在數字里種春天。畢竟,教育最美的樣子,不就是看著一顆種子,順著自己的節奏,慢慢長成想要的模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