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唐代有哪些著名的涉茶書法佳作?
答:唐代茶道大行,詩歌、書法、繪畫等藝術亦是絢爛繁盛。
《苦筍帖》就是一件茶書法珍品。這是一通手札,其書云:“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
2行共14字,比今天的微博還簡練,大意是:我這兒的苦筍、茶都非常好,可約!
懷素(公元737年~799年),字藏真,是“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之侄。他的書法,狂傲不羈,與張旭齊名,稱“顛張狂素”。
其代表作兼“簡歷”,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的《自敘帖》,內容也是相當“狂”,有大半內容都是當時社會名流對他的贊賞。
相比之下,《苦筍帖》飄逸瀟灑,毫不張狂。此帖收獲了后人的盛贊。黃庭堅說:“張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明代項元汴評日:“其用筆婉麗、出規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疇昔謂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蘊真于草、含巧于樸、露筋于骨,觀其以懷素稱名,藏真為號,無不心會神解。”懷素也是“茶圣\"陸羽的好友,陸羽曾為他作傳。傳記中“屋漏痕”“壁坼之路\"等提法,乃中國書法的經典用筆技法。另外,他們的朋友圈里還有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
《苦筍帖》寥寥數字,紙短情長,無不洋溢著期待友人來訪的盛情。一碗苦筍,一盞清茗,君子之交就是這樣淡如水。
問:北宋書法“四大家”有哪些涉茶書法佳作?
答:宋書法“尚意”,以韻趣見長。這些名家字寫得好,茶道也精通,“奇茶妙墨俱香”。
蔡襄,曾任福建路轉運使,督造貢茶,著有《茶錄》。其書法造詣,且不說后世“圈粉”甚眾,在他朋友圈里就很有名。
蘇軾說:“歐陽文忠公論書云:‘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言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
《北苑十詠》是茶、詩、書的佳作。梅堯臣有詩贊曰:“紙中七十有一字,丹砂鐵顆攢芙蓉。光照陋室恐飛去,鎖以漆篋緘重重。”
《茶錄》是宋代重要茶著,也是蔡襄書法代表作。全書以小楷寫成,明·宋玨《古香齋寶藏蔡帖》留有其刻本。歐陽修評曰“勁實端嚴”,明·方時舉更是盛贊:“公書方整八法俱,荔譜茶錄絕代無。\"另外,《即惠山泉煮茶》《思詠帖》《精茶帖》《扈從帖》等書跡,亦可睹蔡公書法之風采。
蘇軾在文學、書法、茶文化上皆青史留名。《啜茶帖》(又名《致道源帖》),用墨豐蟾而骨力洞達;《新歲展慶帖》,“如繁星麗天,照映千古”,也是研究宋代茶器的文獻;《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牘》),質樸敦厚,筆畫豐腴。
米芾的詩、書、畫、印四全,其書法,蘇軾評曰“風檣陣馬,沉著痛快”,黃庭堅評曰“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他亦好名茶清泉,每有客至,烹茶談書論畫。《苕溪詩帖》有“點盡壑源茶”句;《道林帖》有“茶細旋探檐”句;《吳江垂虹亭作》有“好作新詩繼桑苧”句,詠懷陸羽。
黃庭堅《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以行楷為主,中宮嚴密,寬博舒展,清雅溫潤,并無其招牌式的“長槍大戟”。
問:明代有哪些代表性涉茶書法名家名作?
答:論明代美術,“吳門畫派”(“吳派”絕對繞不開。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是代表人物。此四家雖以畫笑傲藝壇,但書畫同體,書跡中的茶韻莫不雅人深致。文、沈亦為“吳門書派”代表。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吳派\"開創者。其書師法黃庭堅,遒勁奇崛。畫作《醉茗圖》題有一詩:“酒邊風月與誰同,陽羨春雷醉耳聾。七碗便堪酬酩酊,任渠高枕夢周公。”惜已佚。
文徵明,楷、草、隸、篆皆精妙。他愛茶,也鉆研茶,考證蔡襄《茶錄》,著《龍茶錄考》。茶書法有行書《山靜日長》卷,乃錄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小品;行書《游虎丘詩卷》,運筆蒼健,取勢開闊;《茶具十詠圖》之書富逸趣,盡得陸龜蒙的詩意與情境。
其長子文彭,字壽承,號三橋。他“善真行草書,尤工草隸,咄咄逼其父”,且尤擅治印,為文人篆刻開宗立派者。草書《盧仝飲茶詩》,閑散但不失章法,筆力清健;《致錢穀札》乃手札,邀友品茶賞書畫,用筆行云流水,閑適散淡。
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傳世茶書跡不多,他離世那年書《行書詩卷》,有一首《夜坐》。“茶罐湯鳴春蚓竅,乳爐香炙毒龍涎。”透著暮年的悲涼,而筆力絲毫不減,可見其深厚功力。相比之下,《事茗圖》的題畫詩“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賚持”則清朗許多。
“吳派\"最早由董其昌提出。其品行很差,書畫卻數一數二。草書《試墨帖》是酒后隨興之作,有“試虎丘茶”句。此作結體取懷素《自敘帖》,又別出心裁,筆墨淋漓,狂而不怪,草而不亂。
宋克,字仲溫,自號南宮生,與宋璇、宋廣并稱明初書法家“三宋”。尤工章草,深得晉人之法,筆力清峭勁拔,有行草書《七碗茶歌》。
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麋公。書法師蘇軾、米芾,蕭散秀雅。他很博學,旁收博采歷代茶事軼聞,著有《茶話》《茶董補》。他的行書,如其散文小品,清婉雅致,自然灑脫。行書《東坡先生語錄》,有“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句;行書《七言絕句軸》,有“茶后香前圖一覺,深松細雨叫黃麗(鸝)\"句。
徐渭,字文長,號青藤道人。他曾自謂:“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其書標新立異,袁宏道稱“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他曾仿陸羽撰《茶經》一卷,已佚。傳世的《煎茶七類》,也是茶著書作“雙璧”之一。此作融米芾、黃庭堅、倪瓚書法之神韻,筆畫勁挺腴潤,線條飄逸流暢,布局瀟灑又不失嚴謹。他還有一行書詞作《鷓鴣天·竹爐湯沸火初紅》,揮灑自如。
問:日本茶道建筑是如何演變的?
答:茶道建筑的演變,與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如影隨形。
中國茶初到日本時,飲茶場所主要是寺院、武士階層“寢殿造\"等。室町時代(公元1336~1573年)起,斗茶盛行,出現了斗茶會所,武士階層舉行茶事的場所則為“武家造”。
此時,還有汗淋茶室和“書院造”。前者質樸簡素的風格是草庵風茶室之雛形;后者源于書院茶,設有“床之間(壁龕)\"“床脅(陳列藝術品的壁架)\"“書院(放置文房用具之處)”,京都銀閣寺東求堂的同仁齋,便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書院造\"建筑。
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1603年),經村田珠光、武野紹甌、干利休等茶道家的改進與完善,茶道建筑最終發展成熟,成為日本最鮮明的文化符號之一。
比如,珠光設計的四疊半榻榻米(一疊大小為0.91米 ×1.82 米),日后被奉為茶室標準,并首創將農家用的地爐引入茶室。
利休將茶室規格縮小至兩疊半甚至一疊半,并簡化室內裝飾,令其更符合“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其設計的“待庵”是著名的草庵風茶室。
利休的后人承繼家風,不斷為茶道建筑“添磚加瓦”。表千家“不審庵”、里千家“又隱”、武者小路家“官修庵\"分別是三千家流派茶道建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