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之后,空氣愈發干燥,此時如果能泡上一壺傳統正味的鐵觀音,便是順應時節的愜意之選。都說秋燥易傷津,而鐵觀音茶湯醇厚甘潤,入口帶著自然的清甜,飲下后喉嚨泛起絲絲回甘,如一股清泉滋潤干燥的身心。
這個秋天,福報茶道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觀留香”的韻香型鐵觀音,傳統工藝賦予它的溫潤特質,可以柔和地熨帖每一寸感官,茶湯在杯中泛起橙黃色的光暈,能否將秋日的浮躁撫平?我們一探究竟。
01 何謂正味?
“正味”之說,源于對鐵觀音制作工藝演變的反思。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為迎合市場對高香、鮮爽口感的偏好,鐵觀音普遍采用“消青”“拖酸”等輕發酵工藝,并輔以空調做青及“輕搖、薄攤、長涼、輕發酵”等手段,追求綠茶般的清香與鮮爽。此類茶品雖香氣高銳,但往往香氣單一、滋味淡薄,且因發酵不足而易傷胃。
一批堅守傳統的茶人開始倡導回歸鐵觀音的“本源”。他們主張遵循古法,適度發酵,重搖重發酵,使茶葉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形成醇厚飽滿的口感與持久悠長的韻味。這種追求茶葉本真之味、傳統之韻的制法,便被稱為“正味”。
“觀留香”產自安溪縣祥華鄉,懂茶的人都知道祥華是鐵觀音的核心產區,這里氣候宜人,日照時長恰到好處,晝夜溫差顯著,雨量充沛,土層肥厚,為茶樹的生長營造了近乎完美的環境。茶葉歷經8道傳統制作工藝而成,其中更是采用了4遍搖青工藝。
02|擲地有聲
初識“觀留香”,干茶卷曲成球狀或半球狀,條索緊致,手感沉重,擲于盤中可聞清脆之聲,俗稱“擲地有聲”。這種形態得益于傳統包揉工藝的反復搓揉與壓力定型,不僅利于保存香氣,更將內含物“鎖\"于內。
細看干茶,色澤并非單一的翠綠或墨綠,而是呈現出一種富有層次感的“砂綠油潤”一—在深綠的底色上泛著如砂礫般細膩的光澤,仿佛被油潤包裹,觸之有溫潤之感。這種色澤源于適度的發酵與足火烘焙的雙重作用,是傳統工藝的直觀體現。


靜置的搖青葉

鐵觀音茶樹(楊巍 攝)

03 "幽雅沉穩
正味鐵觀音的香氣絕非一嗅即逝的浮香,而是如古琴余音般層層遞進,這在“觀留香”身上顯得尤為明顯。聞干茶時,香氣并不張揚,而是沉穩內斂的果香。沖泡過后,香氣呈現高揚的花果香,馥郁持久,如蘭似桂,氤氳繚繞間有如沐春風之感,沁人心脾。
茶湯稍涼時再嗅,花果香與焙火香完美融合,形成一種復合的、溫暖的、令人愉悅的香味,仿佛置身于秋日果園。最令人稱道的是飲盡茶湯之后,杯底仍留有幽幽香氣,持久不散。
香氣的純正是茶葉內含物質豐富、工藝到位的標志,也是正味鐵觀音區別于輕發酵茶品的重要特征,整體而言,香氣追求“幽、雅、長、沉\"的境界。
04 金黃澄澈
好茶講究色香味俱全,而湯色是內在品質最直觀的鏡像。“觀留香”沖泡之后,茶湯呈現出鮮明的金黃色,隨沖泡次數的增加,逐漸加深為橙黃、琥珀色,色澤明亮如秋日陽光,清澈通透,毫無渾濁暗沉之感。
這種金黃澄澈的湯色,是區別于清香型鐵觀音淺綠或黃綠色湯色的關鍵標志,也是“正味”工藝的直接體現。細細端詳,茶湯不僅透亮,還有“活性”一一光線穿過茶湯時,可見“油圈”在杯壁流轉,這是茶湯富含可溶性糖、氨基酸等內含物的表現,俗稱“湯有油性”。不僅賞心悅目,更預示著茶湯的醇厚度與耐泡度。

05 喉韻悠長
既然叫正味鐵觀音,那滋味就是最核心的體現。它追求的一定不是瞬間的鮮爽刺激,而是醇厚、飽滿的持久韻味。入口瞬間,茶湯即展現出明顯的“厚度”與“力度”,口感醇和,毫無苦澀感,猶如米湯般的稠滑感在口腔中鋪展開來。
茶湯入口之后,伴隨著強烈的回甘與生津。回甘自舌根與兩頰涌出,而生津則使口腔始終保持濕潤。最令人著迷的是其“喉韻”——一股溫潤的甘甜與香氣在喉嚨深處緩緩升起,縈繞不散,帶來長久的舒適與滿足感,這就是所謂的“觀音韻\"吧
“觀留香”在三、四泡后漸入佳境,其耐泡度極高,七八泡后仍能保持湯色與滋味的穩定,尾水清甜。飲畢身心舒泰,毫無燥熱或鎖喉之感,反而覺得通體和暢。
結語
品鑒一款茶,觀葉底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如同茶葉的“身份證”,真實記錄了從鮮葉到成茶的全過程。將葉底攤開細看,葉底呈現黃綠色,鮮活潤澤,葉片肥壯厚實,手感柔軟有彈性,用手指輕捏不易碎,展現出原料采摘成熟度高與內質豐富的特征。
正味鐵觀音最核心的工藝與特征都藏在葉底里,即“綠葉紅鑲邊”:葉片邊緣因搖青時摩擦破損,在發酵過程中發生氧化,形成一圈明顯的紅褐色鑲邊,而葉心仍保持綠色。這“紅邊\"是傳統做青工藝的印證,象征著“半發酵”烏龍茶的獨特工藝精髓。
滿口生津,齒頰留香,大抵就是“觀留香”給我的最大感受,也是那股久違的滋味,仿佛每一口都是與傳統工藝的對話,喝的不僅是茶,更是時光沉淀下的細膩與溫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