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審評是很有意思的。在某地茶博會中,我也曾受邀披上嚴肅的白大褂,用勺子仔仔細細地品茶。那一刻我想起了我家的一個四川親戚。她在五糧液酒廣上班,負責品酒。大概也是用勺子舀點酒送入口里,漱一漱,吐掉。茶葉審評與此類似。
我們選一個茶葉感官審評標準觀察一下大致情況:視覺(觀茶色):占總分 45% (其中干茶外形 25% 、湯色 10% 、葉底 10% )。嗅覺(聞茶香):占比25%~35% ,烏龍茶、花茶等香氣突出茶類可達 35% 。味覺(品茶味):占比30%~40% ,綠茶等重滋味茶類中更高。
當然,行業標準一直在變,各地也不相同。但無論怎么變,茶葉審評都能讓普通消費者產生敬畏之感。尤其是在新手看來,茶葉的味道與價格,經過審評之后就變得“老實”了許多,應該不敢隨意亂動了。
但審評標準并不適用于所有領域。某地有款茶在極重要場合中亮相,贏得了全球關注,此后量價齊升。我采訪過該地茶辦主任。小伙子科班出身,精明強干。我問他們選送茶樣的標準。“味道好,”他說,“就這一個標準。”由此可見,一個地方的茶行業要做強做大,味道要真好。
許久之后,年輕的茶辦主任打聽到,他們的茶最后被選定,也是對方按照口感標準定的。這邊選送那邊選定,中間既沒有華麗詞匯,也沒有宏觀洞見,大家就是喝一杯茶而已,將工作做好,與普通消費者買茶并沒有區別。
我還采訪了當地退休的老茶辦主任。回憶往事老人家很感慨。那是20世紀70年代初,他帶著四個工人到鄉鎮收茶。茶葉分三四個等級,最高每斤三元,最低一元多。標準也是色香味形。
現在茶越來越講究了,茶葉審評與茶葉品鑒也開始有了區別。通常的說法是這樣的:“茶葉審評是一種質量控制手段和價值評估工具,茶葉品鑒則更側重主觀體驗和個人感受,強調發現茶的特色和美感,注重愉悅感。\"\"審評守護品質底線,品鑒開拓價值上限。\"這種區分我認為是明智的。對比新茶飲、咖啡、威士忌,愛好者在輕松愉悅的場景中交流心得,真的不需要動用那些嚴肅的詞匯。
其實,好茶民間也自有標準,并且從來沒有變過。《廣東農村居民茶葉消費實證分析》這篇論文提供如下信息:58.9% 的廣東農村居民重視滋味, 35.5% 鐘情香氣, 15% 側重茶形與湯色。
我的看法始終與 58.9% 的廣東農民保持一致,從未變過。大多數人工作不輕松,喝茶簡單一點,品一品味道,感受身體的放松,就很好了。

前《南部周刊》《新周刊》主筆。從事茶文化研究與寫作多車,現在西雙版納籌辦茶學院。出版過《詞的冒險》《茶葉偵探》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