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燈初上,落日的余暉隱入漸濃的暮色。

8月30日晚,廈門國際郵輪母港燈火璀璨,郵輪、樓宇與遠山的輪廓被燈光溫柔勾勒,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片躍動燦爛的光影。
悠長的汽笛聲,劃破了夜晚的寧靜,“閩報號”郵輪緩緩駛出海港,開啟沖繩宮古島之旅。
該郵輪系全國首個“閩報號”主題航次,由福建日報社(報業(yè)集團)攜手廈門國際郵輪母港集團和上海藍夢國際郵輪共同打造。
這不僅僅是一艘郵輪,更是一艘漂浮于海上的“福建文化旗艦”。在五天四夜的航程中,多彩閩茶與珠光青瓷、軟木畫、木雕等福建特色非遺項目同框亮相,交相輝映,每天都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打卡。
作為福建日報社(報業(yè)集團)旗下專注于茶文化與文創(chuàng)推廣的平臺,“福報茶道”精心布置了“海上茶席”,為游客們呈現了一場閩茶文化盛宴,讓旅程茶香四溢,福氣滿艙。

福茶出海,最“茶里茶氣”的航程

“福建人愛喝茶真是愛到骨子里去的!第一次坐郵輪,就喝到這么多種福建名茶!\"江西來的游客許先生說。
“福報茶道”專為此次主題航次設計了“閩茶系列主題茶會”,將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福州茉莉花茶、福鼎老白茶、正山小種紅茶、屏南“鷲峰鳳茶\"(黃茶)等福茶代表性茶類、品種“打包\"帶上船,每天的茶品都不重樣,硬核“圈粉”,成為郵輪上最受歡迎的“顯眼包”。
“每天接水、燒水、泡茶,根本應付不過來,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張芮瑄和宋麗是“福報茶道”的隨行茶藝師,她們以嫻熟的閩式功夫茶茶藝,演繹多彩福茶的獨特韻味。她們說,每天福建文化驛站前都坐滿了來品茶的游客,或夫婦同行,或三五好友相聚,或獨坐靜品,儼然成了郵輪上的茶館。

“鐵觀音和花茶是這趟航次的明星茶品。”福報茶道主理人曾英俊介紹,此次上船的茶品是傳統(tǒng)型鐵觀音“觀留香\"和福州茉莉花茶“玉露冰心”。有個江蘇的大姐品了“玉露冰心”后贊不絕口,也顛覆了她先前對茉莉花茶的認知:“這茶太香了!看不到一朵花,卻是花香馥郁,人口還有一股類似冰糖的甜潤。”
外籍人士陳悟空是廈門女婿,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他品嘗過“福報茶道”的茶品后,情不自禁用閩南話稱贊:“吖贊,吖贊!\"(意為“非常棒”)。
“觀留香”是“福報茶道\"推出的鐵觀音新品,其品質介于清香型與濃香型之間,在堅持“傳統(tǒng)正味”的基礎上,以 120°C 左右的溫度烘焙約10小時,帶炭火香,“更香更醇,回甘也更好”,生動詮釋了“七泡有余香”的特質。
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福鼎老白茶的“時光韻味”正山小種紅茶的“松煙香,桂圓味”鷲峰鳳茶的“甘醇順滑”讓游客們一飽口福。

除了“請喝茶”,“福報茶道\"還推出“集福換禮\"互動,讓游客把“福氣\"帶回家,“閩報號\"算得上最“茶里茶氣”的郵輪了吧,
茶“遺”交融,移動的“福建文化旗艦”
“‘閩報號'郵輪更像是一個移動的福建文化展廳。\"福報茶道董事長許春秋說。“福報茶道\"的福茶與軟木畫、陶藝(珠光青瓷)、木雕等福建特色非遺項目攜手同框,打造了一個“可飲、可嘗、可觀、可聽”的閩文化沉浸式體驗場域。
在“大師面對面\"活動中,福建省工美大師洪冰暉帶來了同安窯珠光青瓷和漳州窯素三彩作品,講述了這兩項雙非遺技藝失傳與復燒的曲折故事。現場游客們通過參與技藝體驗課程,零距離觸摸珠光青瓷的溫潤質感。更有游客跨越了大半個船艙來到互動現場,買下心儀的大師作品。
據介紹,珠光青瓷是宋元時期同安汀溪窯生產并暢銷海外的青瓷。 15~16 世紀,因日本茶道“開山鼻祖”一村田珠光力推,這種青瓷成了日本上層各界爭相收藏的珍貴文玩,珠光青瓷也因之而得名。
福州軟木畫非遺傳承人郭麗則帶了三大箱軟木畫作品登船,除了傳統(tǒng)擺件,還有她最新研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品:融合大漆和軟木畫工藝創(chuàng)作的茶盤,以及軟木制作的背包、扇子、帽子等文創(chuàng)品,讓不少游客都被“種了草”。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黃清鑾在現場展示堅硬木材上的精湛雕工以及他帶來的僅20厘米高的龍眼木雕小微作品,更是讓游客們大開眼界。“美入生活,才是真正的傳承與發(fā)展。\"此次非遺(文化)出海更堅定了他推進“藝術生活化”的創(chuàng)作決心,“非遺一定要與生活融合,才有更蓬勃的發(fā)展之路。”
“茶不只是一種飲品,更成為連接人與人的情感媒介。一杯茶,讓國內外賓客毫無隔閡地互動起來,熱絡起來,交流著各自家鄉(xiāng)的茶品茶俗,不知不覺地就成了朋友。\"曾英俊說,友誼就從一杯茶開始。他透露,已有南京的賓客約定專程來福州尋訪茉莉花茶。
而在出海儀式上,他與許春秋也都被聘為“海絲文化推廣大使”。“茶是福建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我們希望通過一杯茶,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國際友人了解福建、愛上福建。”


以茶為媒,再續(xù)六百年情緣
經過一天兩夜的航行,9月1日上午8時,“閩報號\"抵達素有“日本夏威夷”“長壽之島\"美稱的沖繩縣宮古島。
漫步宮古島,在被譽為“天然藝術\"的宮古沙灘,極具透明度的“宮古藍”海水與珊瑚礁形成的天然拱門構成了壯麗景觀。
“沒想到宮古島離福建這么近,并且這里的飲食文化也跟福建相似,兩地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首次來到宮古島的文旅博主肖肖感觸頗深。
與福建隔海相望的沖繩縣,與福建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600多年前,福建與沖繩就開始了以貿易、文化為中心的交流,琉球的制茶技術及茶文化都深受福建茶文化的影響。茶也是琉球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飲茶習俗與禮儀也很有“閩味”,特別是在士大夫群體中,十分重視以茶會友、以茶待客。明代冊封使陳侃在《使琉球錄》中記錄了琉球烹茶之法:“設古鼎于幾上,煎水將沸,用茶末一匙于鐘,以湯沃之,以竹刷瀹之”。
到了清朝,琉球人喝茶越來越講究:“以茶末雜細粉少許入碗,沸水半甌,用小竹帚攪數十次,起沫滿甌面為度”,茶甌也更雅致(“無白地者,描青綠花草”)。琉球國王還專門選取風水寶地修建茶亭,用以烹茶待客。1731年,琉球人向秀實還隨貢使赴福建學習制茶之法,學成后攜帶制茶器具一并回國,在棚原山地開辟茶園。

此外,沖繩的飲食、器物、民俗、音樂、舞蹈、建筑等也能看得到濃郁的福建元素。1997年9月,福建省與沖繩縣正式建立友好省縣關系,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多元。
日本沖繩華僑華人總會會長東江芝軍表示:“福建陶藝、木雕、軟木畫大師以及茶藝師到宮古島交流,充分展現了福建文化的魅力,也讓兩地人民的互動更緊密、更生動。”
此次“閩報號”抵達宮古島,以茶、以文化為媒,續(xù)寫了綿延600多年的情緣。
面朝大海,沉浸在澄澈清透的“宮古藍”中,許春秋和曾英俊這對“福報茶道Bro\"深思中日茶道文化與福茶出海的融合。
“這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趟傳福之旅。當我們看到游客因一杯閩茶而記住福建,可以深刻感受到一茶這一片樹葉,承載的不僅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福建人‘愛拼敢贏'的精神、智慧和福建‘福往福來'福文化的深厚底蘊。茶喝一杯,福多一點。我們愿意繼續(xù)當好閩茶出海的使者,向全世界推廣我們的多彩閩茶及悠久的閩茶文化,讓世界通過這一杯茶,見福建、品中國、傳福氣!”許春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