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單元,在擴大教育供給、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的結構性矛盾、政策框架與執行效能的適配性沖突、規范化訴求與特色化需求的價值張力,共同構成了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困境。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多案例扎根研究與分層抽樣實證調查,提出“規范-特色”協同發展理論模型,揭示制度環境、組織能力與市場需求的三重互動機制。民辦高校需通過制度環境優化、組織能力重塑、市場需求錨定等途徑實現規范化與特色化的螺旋式協同,其核心在于構建“底線約束-彈性激勵”的政策框架。本文為民辦高校轉型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可行性的路徑參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規范化管理;特色發展;分類治理;產教融合
一、問題提出:民辦高校發展的現實悖論與理論回應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呈現規模持續擴張與內涵建設滯后的悖論。截至2023年,全國民辦高校789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比例25.67%。民辦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994.38萬人,占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26.34%[1]。但其貢獻度與認可度呈現明顯剪刀差:一方面,民辦高校承擔了32.7%的職業教育任務;另一方面,社會調查顯示僅28.5%的雇主認為民辦畢業生綜合能力達到崗位要求。這一悖論折射出民辦高校面臨的雙重挑戰——規范化治理缺位引發的質量危機與同質化競爭導致的價值迷失。
有關民辦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既有研究多聚焦單一維度:或強調政策規制對辦學亂象的糾偏作用[2],或關注特色學科建設的戰術路徑[3],卻未能系統解構規范與特色的辯證關系。本文創新性地引入“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論”與“資源基礎觀”,構建如圖1所示的綜合分析框架,揭示民辦高校在制度約束與資源稟賦交互作用下的戰略選擇空間。
二、實證分析:規范化與特色化的結構性矛盾
(一)政策執行的梯度效應與區域失衡
基于對2016—2023年省級民辦教育政策的文本挖掘(共97份文件),研究發現政策落地呈現顯著區域差異(表1)。東部地區通過“負面清單+正向激勵”組合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如浙江省將產教融合投入納入高校考核指標,配套資金達公辦院校的65%;而中西部43.2%的地區仍沿用“一刀切”監管模式,導致民辦高校陷入“合規性內耗”。
(二)組織能力的結構性缺陷
對36所民辦高校的問卷調查顯示(有效樣本N=1274),其核心能力短板呈三維特征。
1. 治理能力:67.3%的院校存在“家族化治理”與“企業化運營”的復合型弊端,決策透明度低于公辦高校41個百分點(t=6.32,plt;0.01)。
2. 師資能力:專職教師中具有行業經驗的“雙師型”占比僅19.8%,年均流失率高達22.4%。
3. 創新能力:78.6%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匹配度低于0.3(Pearson相關系數),橫向科研經費僅占公辦院校的8.7%。
(三)市場需求的響應失靈
通過爬取智聯招聘等平臺23.6萬條崗位數據,構建專業-職業匹配度指數(MJDI)。數據分析表明,民辦高校在智能制造、數字貿易等新興領域MJDI值達0.72,顯著高于傳統專業(0.48),但其招生規模占比不足15%。這種供需錯位源于“成本導向型專業擴張”的路徑依賴——經管類專業生均成本僅為工科的73%[4],但學費溢價空間相同。
三、理論建構:“規范-特色”協同發展模型
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既需遵循教育規律實現規范化辦學,又需立足市場需求塑造差異化特色。規范與特色的關系并非對立,而是“一體兩翼”的共生系統:規范化筑牢辦學底線,特色化拓展發展上限。二者的協同需通過制度環境優化、組織能力重塑、市場需求錨定實現動態平衡。
(一)辯證關系:規范為基,特色為翼
1. 規范化是特色發展的前提保障
民辦高校的“特色”不能脫離教育本質。若缺乏規范約束,特色化易滑向無序化。部分高校為吸引生源,盲目開設“網紅專業”(如電子競技),而此類專業卻因師資匱乏、課程粗放淪為營銷噱頭。規范化通過三項基礎功能為特色護航:一是質量兜底,通過教學評估、師資準入等標準確保特色不偏離育人核心;二是風險防控,通過財務審計、關聯交易監管避免特色建設中的資本短視行為;三是公信力背書,督管合規辦學贏得政府、企業信任,為特色資源整合鋪路。
2. 特色化是規范升級的價值引領
特色發展倒逼規范化體系迭代。傳統監管側重“標準化合規”,但民辦高校在產教融合、混合所有制等特色實踐中,常面臨制度空白。例如,某高校與車企共建實訓基地時,因設備產權歸屬不清引發糾紛。此類矛盾推動政策創新。2018年教育部修訂《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校企資產共管”規則,使規范化與特色化實現動態適配。
3. 矛盾轉化的實踐邏輯
規范與特色的張力本質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破解矛盾需把握兩點:其一是底線思維,特色探索不得突破法律法規與教育倫理紅線;其二是灰度管理,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等領域預留彈性空間,如允許民辦高校自主開設“微專業”并納入學分體系。
(二)協同路徑:制度環境優化、組織能力重塑、市場需求錨定
1. 制度環境優化:從剛性約束到彈性賦能
分類治理的精細化迭代。構建分類分層制度框架,實施精準化分類管理。對非營利性高校,放寬特色學科審批權限,允許將30%課程自主替換為行業認證模塊;對營利性高校,開放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實驗室建設的稅收抵扣政策。開展容錯機制試點。在自貿區、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設立“特色辦學特區”,允許高校突破現行教師編制、學費定價等限制。例如,海南某民辦高職院校在“國際教育創新島”政策支持下,引入德國雙元制培養體系,企業承擔50%實訓成本。非營利性高校:建立“基金會+社會監督”模式,允許將不超過12%的年度盈余用于特色項目再投資。
監管范式的重構。針對民辦高校規范發展提出綜合性監管框架,推行“四位一體”動態監管,通過多維度機制聯動,平衡政策約束與創新激勵,推動民辦高校在規范中實現特色化發展。其核心包括以下四個機制。預警機制:基于大數據的辦學風險實時監測,通過實時監測與數據分析,提前識別辦學風險,防范系統性危機。容錯機制:在自貿區等試點區域放寬特色專業審批,為特色化探索提供試錯空間,減少政策剛性對改革動力的抑制。協同機制:教育、財政、行業協會共建數據共享平臺,打破部門壁壘,整合監管資源,形成治理合力。聲譽機制:引入QS Stars評級體系,強化社會監督,通過透明化評價與輿論監督,倒逼民辦高校提升辦學質量。
“四位一體”動態監管通過預警前置化、容錯制度化、協同網格化、聲譽透明化,構建了民辦高校規范發展的長效機制。其核心價值在于:既守住辦學底線(如財務安全、教育質量),又釋放創新上限(如特色專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為民辦高校實現“規范與特色協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 組織變革:基于資源編排的能力重塑
資源編排(Resource Orchestration)是資源管理理論的延伸,強調組織在動態環境中通過主動的資源配置、組合與利用,構建和維持競爭優勢。能力重塑(Capability Reconfiguration)指組織在變革過程中調整或重構其核心能力,以適應環境變化或戰略目標調整。
治理結構現代化。民辦高校治理結構現代化是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其核心在于治理理念轉型、制度體系重構和治理效能提升。
民辦高校需突破傳統家族式管理思維,轉向現代法人治理理念。推行“職業校長負責制”,要求董事會中獨立董事占比≥40%;推行非營利性導向的分類管理,建立合理回報機制與資產確權制度,建立辦學結余再投資強制比例(≥60%),遏制短期逐利行為;構建包含政府督導、行業認證、社會評價的多元監控體系;運用大數據建立決策支持系統,如西安外事學院搭建的“智慧校務”平臺,實現財務、教學、人事數據的實時交互分析。
民辦高校治理現代化本質是構建“多元共治、規范透明、數字賦能”的新型治理生態,這既是破解發展瓶頸的關鍵舉措,更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制度保障。
產教融合深化。創新“三共”模式(共建、共管、共享)。產權共擔:校企聯合成立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如大連財經學院-阿里巴巴數字貿易學院);課程共創:開發“基礎模塊+技能認證包”課程體系,企業導師承擔≥30%課時;收益共享:技術轉化收益按5∶3∶2分配(企業、高校、研發團隊)。
3. 市場銜接:需求錨定與價值躍遷
民辦高校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動態調整機制與品牌價值升級雙向發力,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引領的躍遷。
動態專業調整機制。構建產教融合的敏捷響應體系。以“監測—預警—調整”閉環系統為核心,形成“需求感知—資源重組—質量反饋”的全鏈條治理模式。
需求監測科學化。依托教育部“產業人才大數據平臺”及區域產業經濟數據,開發涵蓋崗位缺口量、技能迭代周期、薪酬增幅等12項指標的預測模型。例如,重慶移通學院聯合華為構建ICT人才需求圖譜,實現專業調整周期從24個月壓縮至14個月。
預警機制動態化。對專業實施“三色燈”分類管理(紅牌淘汰、黃牌預警、綠牌扶持),當專業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5%、對口率低于50%時自動觸發調整程序。2023年全國民辦高校紅牌專業撤銷率達21%,較公辦院校高出9個百分點。
調整路徑多元化。建立“關停并轉”組合策略,如將傳統會計專業升級為“智能財稅”方向,或跨學科重組為“跨境電商運營”微專業,實現存量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通過“三維品牌矩陣”建設,推動高校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增值轉型。
專業品牌縱深突破。實施“單點突破—梯次培育”戰略,集中資源培育1~2個特色學科沖擊省級以上一流專業。如吉林外國語大學以“冰雪旅游”為支點,構建“語言服務+冰雪經濟”專業群,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帶動錄取分數線三年提升42分。
文化品牌跨界融合。挖掘地域文化與技術基因的交匯點,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校本IP。如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依托“海絲文化”開發非遺數字化保護課程、閩南古建VR實訓平臺,相關案例獲教育部產教融合典型案例獎,文化衍生品年營收突破800萬元。
服務品牌精準賦能。深化“校地共生”模式,針對區域產業痛點提供定制化服務。如廣州工商學院與佛山市共建“智能制造技能提升基地”,開發“一鎮一課程”培訓體系,三年累計為中小企業輸送技能人才1.2萬人次,政府購買服務經費占比升至辦學收入的18%。
市場銜接機制的本質是構建“需求側改革”與“供給側創新”的協同生態。動態專業調整解決了“培養什么人才”的適配性問題,而品牌價值提升則回答了“如何創造獨特價值”的競爭力命題。二者通過數據流(產業需求分析)、資源流(跨學科重組)、價值流(品牌溢價獲取)的循環互動,最終推動民辦高校從勞動力市場的“跟隨者”向產業升級的“策源地”進化。
四、實踐驗證:多案例比較與模式提煉
民辦高校規范化特色發展實踐成效,需通過多維度案例比較加以驗證。表2為三所代表性院校的創新實踐,從模式特征、實施路徑與實踐成效展開分析,進而提煉共性規律。
三所院校雖聚焦不同領域,但其創新實踐均體現出“制度突圍—能力重構—生態嵌入”的共性邏輯。
制度突圍。政策杠桿撬動資源整合。寧波財經學院依托浙江省“產教融合示范區”政策,將企業設備投入折算為辦學股份;三亞學院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教育開放試驗區”政策,突破外籍教師聘用限制;鄭州西亞斯學院借力鄭州航空港“國際教育樞紐”定位,打通中美學分互認通道。民辦高校需將區域政策轉化為“制度套利空間”,通過“政策適配性改造”激活辦學資源。
能力重構。治理變革驅動效能釋放。決策機制革新,三所院校均實施董事會改組,引入產業代表占比超40%,決策效率提升60%;財務透明度提升,建立“陽光財務平臺”,年度預算執行偏差率從12%降至4%以內;師資結構優化,三亞學院通過“雙導師制”使雙師型教師比例從28%躍升至65%。治理改革使案例院校生均培養成本下降18%,而畢業生雇主滿意度上升22個百分點。
生態嵌入。價值鏈與創新網絡耦合。縱向融合,寧波財經學院構建“研發中試—量產應用—反饋迭代”閉環,其智能家居學院40%課程由企業案例重構;橫向拓展,鄭州西亞斯學院聯合12家跨國企業成立“絲路商學院聯盟”,實現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度嵌合;立體輻射,三亞學院將UNWTO課程本土化后,衍生出“熱帶旅游智庫”“郵輪經濟研究院”等6個產業服務平臺。
基于案例比較可提煉出“政策驅動—治理賦能—生態增值”三位一體的發展范式(圖2)。
五、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民辦高校“規范-特色”發展需以政策創新為牽引,通過制度松綁、評價變革與生態重構,破解規范化與特色化的深層矛盾。
(一)優化分類管理政策,強化精準扶持
1. 分類管理的精細化設計
當前民辦高校分類管理存在“非營利性約束過嚴、營利性成本過高”的雙重困境。分類管理的精細化設計要求:實行稅收政策差異化。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免征企業所得稅,允許其通過基金會投資增值(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模式);對營利性高校實施梯度稅率,前五年按10%征收,五年后提升至15%,低于一般企業25%的稅率。土地政策適配化。將營利性高校用地納入教育用地目錄,按公益用地價格出讓,如廣東省對營利性職業院校土地出讓金減免50%。合理回報合法化。明確非營利性高校可提取年度結余的8%~12%作為舉辦者獎勵,但需全額再投入辦學,避免資金抽逃。
2. 精準扶持的特色導向
專項資金靶向投放。設立“民辦高校特色學科建設基金”,重點支持產教融合、文化傳承等領域。例如,浙江省對入選“省級現代產業學院”的民辦高校給予500萬元/年的專項補貼。
區域政策協同試點。在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開展“民辦高校特色發展試驗區”,允許突破編制限制招聘企業導師,自主定價特色專業學費(如人工智能專業可上浮30%)。例如,上海杉達學院通過“非營利性+基金會”模式,將辦學結余投入跨境電商實驗室建設,獲上海市教委2000萬元配套支持,其“數字貿易”專業群就業率連續三年超95%。
(二)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激勵特色創新
1. 評價維度的多元化拓展
打破“唯論文、唯帽子”的單一評價,建立“三類指標、三方參與”體系。
質量維度。涵蓋就業質量(對口就業率、雇主滿意度)、產教融合(橫向課題經費、專利轉化率)、社會貢獻(社區培訓人次、文化傳承項目)。
特色維度。設置“特色學科貢獻度”“教學模式創新性”等指標,如鄭州科技學院因“智能制造”特色獲河南省“差異化評估A級”,招生計劃增加20%。
發展維度。考察師資穩定性、財務健康度(學費依賴度低于70%為達標)。
2. 評價主體的社會化參與
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委托麥可思、新錦成等專業機構開展就業質量與培養成效評估,結果作為財政撥款依據。
行業認證替代學科評估。鼓勵民辦高校參與國際專業認證(如ABET(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工程認證),通過認證的專業可直接視為“省級一流專業”。例如,寧波諾丁漢大學機械工程專業通過英國IMechE(機械工程師學會)認證,畢業生赴歐美深造率提升40%。
3. 評價結果的激勵化應用
資源分配掛鉤。對評估優秀的民辦高校給予生均撥款上浮(如達到公辦高校的80%)、博士點申報優先權等激勵。
聲譽賦能。建立“民辦高校特色星級榜單”,通過權威媒體發布,重塑社會認知。如陜西省將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貢獻度”納入考核,西安翻譯學院因“一帶一路語言服務”項目獲政府優先采購資格,年增收1200萬元。
(三)推動民辦高校聯盟,促進資源共享
1. 聯盟運作的協同化機制
課程共享平臺。聯盟內高校互認學分,共建在線課程庫。例如,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開發“產教融合課程包”,成員校可低成本引入騰訊、華為開發的實訓模塊。
師資流動網絡。建立“雙聘教授”制度,企業工程師、公辦高校教授可在聯盟內跨校授課。例如,重慶市民辦高校聯盟通過“師資池”項目,使兼職教師占比從35%降至18%。
聯合采購降本。集中采購實驗室設備、數據庫資源,降低單個高校成本。例如,江蘇省民辦高校聯盟聯合招標采購,使智慧教室建設成本下降25%。
2. 資源整合的生態化升級
產學研協同體。聯盟對接產業園區,共建技術轉移中心。例如,廣東民辦高職聯盟與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合作,承接企業技術攻關項目142項,轉化收益反哺教學。
品牌共建計劃。聯盟聯合開展招生宣傳、海外拓展。如江浙滬民辦高校聯盟在日本、東南亞設立聯合招生點,國際生規模年均增長15%。山東省民辦高校聯盟聯合海爾、浪潮等企業成立“智能制造教育集團”,開發22門共享課程,學生跨校選修率達37%,企業人才定制培養成本下降30%。
3. 未來展望:從政策賦能到生態重構
民辦高校的未來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政策創新深化,分類管理從“二分法”轉向“光譜式”監管,允許高校在公益與市場間動態調整定位;數字技術賦能,人工智能助力個性化教學(如學業預警系統)、區塊鏈優化資源共享(如學分銀行);教育生態擴容,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職業院校、企業形成“立交橋”式協同網絡,成為終身學習體系的關鍵節點。
終極目標是通過政策—市場—技術的三重驅動,使民辦高校從“補充者”升級為“創新者”,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個性化、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價值。
民辦高校的規范化與特色發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互為支撐的系統工程。通過制度創新、資源整合與評價改革,民辦高校可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最終實現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的轉型。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策落地效能,激發民辦高校的創新活力,助力高等教育多元生態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EB/OL].(2023-03-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2] 嚴五胤.分類管理政策下民辦高等教育政府治理行動策略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4.
[3] 朱永恒.民辦高校內部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分析[J].質量與市場,2022(13):169-171.
[4] 朱少先.民辦高校特色發展的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21,42(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