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傳統煤炭工程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收集了224份有效數據。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旨在探究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數字化轉型能夠通過促進跨部門協同、優化人員管理以及提升技術資源配置,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在這些影響因素中,技術資源的作用尤為關鍵,其影響力超過了跨部門協同和人員管理。因此,企業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數字化人才的培養,構建一支既精通技術又熟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而且應加強部門間的協作與數據整合,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與流通。從而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企業可持續發展;跨部門協同;人員管理;技術資源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并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2023年財政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布文件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可見,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指企業從業務、管理到運營的全面信息化,通過深入應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企業的產品、供應、制造和銷售等業務實現數據化、智能化,最后達到業務運行和反饋快速高效、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目的[1]。已有研究表明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創新績效[2]、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3]、企業內共同富裕[4]、企業創新效率提升[5]、企業經營績效[6]產生積極影響。然而,李律成等指出已有研究雖證實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產生正向積極影響,但其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及傳導機制還需進一步探討[7]。為此,本研究利用問卷調研數據,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探討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相關關系。
二、案例分析
本研究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探討傳統企業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利用訪談調研分析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路徑。
(一)案例背景
A公司是H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注冊資本金1億元人民幣。公司現有員工600余人,業務涵蓋礦山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礦山機電設備安裝與拆除工程、管道安裝工程等多個領域。憑借礦山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以及52種煤礦設備檢修資質和9種礦用支護產品安全標志認證,A公司在煤炭工程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為了進一步擴大產能和生產規模,A公司在2017年對加工車間進行了擴展,新增了5000平方米的廠房面積,并投資400萬元引進了包括半自動錨桿生產線、全自動菱形金屬網生產設備、全自動鋼筋網焊機和全自動鋼筋軋花網機在內的先進設備。公司于2017年榮獲H集團公司先進集體,2018年榮獲榆林市建筑業類“四上企業”,2020年榮獲H集團公司先進企業。
加快數字化轉型是黨中央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國有企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H集團公司數字化發展戰略的核心內涵。在充分總結A公司自成立以來在基礎管理、工程項目實施、物資采購及招投標等領域存在的管理短板的基礎上,為實現對內營造“安全、合規、廉潔”項目管理理念,對外樹立“陽光、真誠、大氣”的企業形象,打造公司高質量發展亮麗名片,以實際行動助力實現宏偉目標。A公司在2023年下半年依托明道云平臺啟動建設“陽光工程”數字經營決策系統。該系統旨在通過推進企業管理體系信息化,利用系統收集的大量數據,運用數據分析工具和算法,識別制度執行中的問題和趨勢,為管理層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將日常管理涉及的各項流程嵌入系統,建立信息化的管理體系和平臺,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共享和分析,進一步提高公司管理效率效能。通過設立統一的系統平臺,同步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和業務線的數據資源,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分析,便于公司管理層能夠實時監控和分析公司的運營狀態,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提高決策效率和經營能力。最終實現公司項目管理、物資管理、安全管理等業務在“陽光”下運行,扎實推進公司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信息數字化建設,通過數字化管理賦能企業不斷轉型發展。
2023年11月,A公司成立以黨委書記和總經理為組長的“陽光工程”領導小組。同時,從各部門抽調一名年輕骨干人員作為青年突擊手,并選取其中的4名業務骨干建立攻堅小組,學習低代碼技術、專攻系統搭建、管理流程上線任務。業務骨干人員通過對各業務板塊進行全面梳理,基本確定系統開發思路、項目流程,根據公司業務需求及流程特點,在低代碼開發平臺中自主搭建系統平臺。先搭建完成工程、運維、檢修、材料加工中心的產值、成本統計功能,隨后完成黨建工作部、人力資源部、生產技術部與監督部(紀檢辦公室)部門看板搭建。接著,組織三個小組錄入工程、材料、人工、機械合同,通知各項目部錄入當前計劃產值和實際完成產值,對工程、運維、檢修、材料加工中心的產值、成本、毛利進行統計核算,統一抓取完成各項業務凈利潤的核算。
截至2024年6月,“陽光工程”數字經營決策系統建設完成涉及各業務應用18個,工作表單522張、工作流程777條。初步實現了多個部門在線審批流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工作留痕、工作可追溯的使用效果。通過電子化辦公和電子文件存檔,大幅度降低了紙、墨使用,極大地節約了辦公成本。實現了各部門數據集中存儲、處理和分析,數據共享和安全存儲備份功能。促進了數據自動化匯總、分析,輔助各部門、公司進行相關決策和評估。通過對業務流程的再梳理、優化和整合,實現了各部門業務流程的標準化、高效化和透明化,切實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營運成本,切實提升管理人員的數字化管理水平。
(二)訪談調研
通過對A公司綜合管理部、計劃經營部、人力資源部、財務資產部、安全環保部、生產技術部、機電管理部、市場開發部、黨建工作部、監督部、高端支護材料加工中心以及“陽光工程”數字經營決策系統建設小組等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員的深入訪談調研,發現基于低代碼平臺的數字化轉型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并優化了各部門的業務流程。然而,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實施需要堅實的基礎條件作為支撐。這不僅包括技術層面的先進性,還涉及管理層面的適應性。在2023年之前,A公司尚未進行任何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然而,公司通過明道云平臺,利用低代碼技術迅速推進了開發進程。這種模式降低了溝通成本,縮小了軟件開發團隊的規模,降低了開發難度,從根本上摒棄了周期長、門檻高、成本投入大和代碼復雜的傳統開發模式。
其次,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作需要進一步加強。數據標準的統一化是實現高效協作的關鍵。統計口徑的不一致、數據入口的不全面、數據孤島現象等問題,導致了數據間的關聯性缺失,數據庫之間的兼容性問題,進而影響了決策的制定和協作的順暢。
最后,數字化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另一關鍵因素。不僅需要專業的數字化人才參與數字建設,也需要企業員工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化水平和能力,以適應未來企業的發展需求。計劃經營部與生產技術部均提到:“每日提交的施工日志要求項目部的人員具有較高的素質。”材料加工中心則認為,通過實施“陽光工程”數字經營決策系統,員工的個人技能得以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A公司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同時也面臨著基礎條件、部門協作和人才儲備等方面的挑戰。未來公司需要在這些方面持續發力,以確保數字化轉型的順利進行和最終成功。
三、模型構建
結合前期針對A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訪談調研結果,本研究認為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有跨部門協同、企業數字化人才和員工數字化意識(人員管理)及企業基礎設施和數據標準統一(技術資源)。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和創新方法,重新設計和優化企業的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產品和服務,以應對數字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而跨部門協同,作為數字化轉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具有顯著作用[8]。首先,跨部門協同有助于打破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的共享和流通[9]。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協同辦公軟件等工具,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分析,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流。這不僅可以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還能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客戶行為,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戰略決策。其次,跨部門協同有助于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數字化轉型使得企業能夠更加靈活地調整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以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通過跨部門協同,企業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內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數字化轉型還能幫助企業實現與供應商、客戶等外部資源的協同,形成更加緊密的供應鏈和價值鏈,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最后,跨部門協同有助于推動企業創新。數字化轉型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會,而跨部門協同則能夠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通過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企業可以發掘更多的創新點,推動產品、服務和業務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不僅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還能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增強企業的品牌影響力。綜上所述,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跨部門協同可以打破信息孤島、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創新,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H1: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跨部門協同積極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引入數字化技術和思維,對企業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10]。其中,企業數字化人才和增強員工數字化認識是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一方面,企業數字化人才是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量[11]。這些人才具備深厚的數字化知識和技能,能夠熟練運用各類數字化工具、技術和平臺,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他們通過理解和應用這些技術,能夠為企業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創新、優化流程、提升效率。這些數字化人才不僅能夠在技術上引領企業前進,還能夠在思維上激發企業創新,推動企業向更加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增強員工數字化認識對于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也至關重要。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員工需要具備數字化思維,即利用數據、技術和創新思維來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通過培訓和引導,員工可以逐漸認識到數字化的重要性,并主動學習和掌握數字化技能。這將有助于員工更好地理解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戰略,積極參與其中,共同推動企業向更加數字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綜上所述,企業數字化人才和增強員工數字化認識是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培養和引進數字化人才,企業可以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通過增強員工數字化認識,企業可以形成全員參與、共同推動數字化轉型的良好氛圍。這將有助于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發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H2: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人員管理積極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基礎設施、數據標準化和業務流程優化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2]。首先,數字化基礎設施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13]。它包括了云計算、大數據平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些基礎設施的構建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數字化基礎設施,企業可以實時收集、存儲、分析和利用各種數據,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有力支持[14]。這種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市場趨勢,更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適應性,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次,數據標準化是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數據標準化意味著企業需要對數據進行統一的定義、分類和編碼,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通過數據標準化,企業可以消除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互通,提高數據的利用價值。同時,數據標準化還可以降低數據處理和分析的難度,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更快、更準確的支持。這種標準化的數據處理方式有助于企業實現數據驅動的決策,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最后,業務流程標準化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面。業務流程標準化意味著企業需要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優化,建立標準化的業務流程和操作規范。通過業務流程標準化,企業可以消除流程中的冗余和浪費,提高流程的執行效率和準確性。同時,標準化的業務流程還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這種優化的業務流程有助于企業實現高效、穩定、可持續的運營,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綜上所述,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基礎設施、數據標準化和業務流程標準化來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H3: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資源積極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四、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進行數據收集,利用問卷星平臺制作問卷,調查對象主要為傳統工程企業,如煤炭工程、建筑工程等,相比于高科技企業,傳統工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起步較慢,由于先天條件缺乏,轉型難度較大,因此更具有研究價值。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向被調查者發送問卷,并隨時跟蹤問卷填寫情況。問卷包含兩部分信息,第一部分為受訪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變量測量信息,共計回收241份問卷,剔除回答時間短、答案重復、答案缺失等無效問卷17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24份,問卷有效率92.95%。從表1來看,受訪者中男性人數(52.2%)與女性人數(47.8%)比例相差不大。受訪者年齡集中在31~50歲之間,工作年限大部分在10年以上,可以說明調研對象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回答問卷題目。然而,受訪者學歷集中在本科及以下,對數字化轉型認知了解較少,說明企業大部分員工對數字化轉型的理念和認識還不夠,缺乏數字化運營的基本技能。
(二)變量測量
調查問卷的各變量來源于成熟量表,使用李克特量7級表進行測量,1代表強烈不同意,7代表強烈同意。數字化轉型參考王才[14]、Wu[15]和Rupeika-Apoga等[16]的研究,選取3個題項測量。企業可持續發展參考於軍等[17]的研究,選取3個題項測量。參考Helfat[18]、陸雄文等[19]等的研究,選取4個題項測量跨部門協同,包括員工之間的溝通、合作等。人員管理和技術資源參考戚振強等[20]的研究,其中使用3個題項測量人員管理,包含數字化人才儲備、數字化知識等;使用4個題項測量技術資源,包含基礎設施、數據標準化、數據安全等方面。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五、實證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將所有題項都負荷在一個因子上,模型擬合指標為擬合結果較差(卡方/自由度=7.517,RMSEA=0.171,GFI=0.652,NFI=0.814,CFI=0.834,IFI=0.835,TLI=0.810,RFI=0.9787,PNFI=0.712,PGFI=0.507),說明本研究受共同方法偏差影響較小。隨后,在模型中加入一個潛變量,作為共同方法偏差因子,模型擬合指標不佳,且未發生顯著變化。因此,本研究認為結果不會受到共同方法偏差影響。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表2為信度和效度分析結果,可以發現,所有變量的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α)和組合信度均大于0.8,數字化轉型、企業可持續發展、跨部門協同、人員管理和技術資源的克隆巴赫系數分別為0.893、0.915、0.943、0.949和0.952。
表2結果顯示所有變量的AVE值大于文獻建議標準0.5,數字化轉型、企業可持續發展、跨部門協同、人員管理和技術資源的AVE值分別為0.678、0.811、0.820、0.867和0.833。此外,變量相關性分析(表3)中得出AVE的平方根大于各變量的相關系數,說明量表效度表現良好。從表4可以看到,所有題項的標準化載荷系數大于0.7,說明量表整體信度良好。
(三)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模型適配度指標均在文獻建議范圍內(卡方/自由度=2.397,RMSEA=0.079,GFI=0.888,NFI=0.946,CFI=0.967,IFI=0.968,TLI=0.959,RFI=0.932,PNFI=0.758,PGFI=0.632)。結構方程模型結果如表4所示,數字化轉型對跨部門協同的影響系數為0.846,在0.1%水平下顯著。跨部門協同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系數為0.385,在0.1%水平下顯著,說明數字化轉型通過跨部門協同積極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假說1得到支持。數字化轉型對人員管理的影響系數為0.902,在0.1%水平下顯著。人員管理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系數為0.282,在5%水平下顯著,說明數字化轉型通過人員管理積極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假說2得到支持。數字化轉型對技術資源的影響系數為0.935,在0.1%水平下顯著。技術資源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系數為0.280,在5%水平下顯著,說明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資源積極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假說3得到支持。
六、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選取傳統煤炭工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深入探究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中介作用。研究結果表明,數字化轉型通過促進跨部門協同、優化人員管理以及提升技術資源配置,顯著推動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發現揭示了在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企業必須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更多關注,確保技術架構的先進性與可擴展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同時,企業在數字化人才的培養上也應采取積極措施。通過內部培訓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一支既精通技術又熟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是實現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此外,加強部門間的協同和數據統一也是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核心要素。通過建立有效的跨部門協作機制,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不僅能夠提升決策的效率,還能促進各部門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因此,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技術架構的先進性、人才培養的系統性以及部門協同的有效性。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乘風破浪,實現持續創新和高效發展。這種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管理層面的革新,涉及企業運營模式、組織結構和文化理念的全方位變革。通過不斷優化和創新,企業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市場的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對研究結論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以促進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實現更高效的發展。
一是強化跨部門溝通與協作機制。建議企業利用先進的數字化工具,如項目管理軟件和協作平臺,促進信息的流通與共享。通過這些工具,可以確保各部門之間實現無縫對接,共同參與到數字化轉型的全過程中。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效率,還能促進各部門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二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與管理。面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企業應為員工提供全面的數字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應涵蓋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以提升員工適應數字化工作環境的能力。通過這種培訓,員工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字化技術,從而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是加大技術投入與資源整合力度。為了支持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建議企業加大在信息系統、網絡架構和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力度。建設或升級這些基礎設施,可以為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同時,企業應積極探索新興技術在企業運營、產品開發、客戶服務等方面的應用,不斷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和競爭力。通過這種技術投入和資源整合,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實現持續創新。
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企業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數字化能力,還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對策建議的實施需要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參考文獻:
[1] 張克群,江昱坤.管理者特征、動態能力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基于PLS-SEM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4,44(11):3481-3500.
[2] 苗宏慧,楊銘,全情爽,等.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績效——人力資本的中介作用和動態能力的調節作用[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64(3):166-184+238-239.
[3] 趙國慶,李俊廷.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否賦能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基于中國上市企業的微觀證據[J].產業經濟評論,2024(4):23-34.
[4] 成璐璐,謝恩,高雪浩.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內共同富裕——基于價值創造——價值占有框架的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4,36(4):155-167.
[5] 宋加山,涂瀚勻,趙銳锃.數字化轉型如何促進企業創新效率提升——來自金融資產配置視角的再審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41(14):62-71.
[6] 王玉偉,錢亮亮,熊潔.流通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資源配置效率與經營績效的關聯性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3(17):166-169.
[7] 李律成,曾媛杰,柯小俊.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述評與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41(13):151-160.
[8] PRILOP V, WESTBROOK R N, GERMAN E M.Collaborative Project Development in the Creation of an Interdepartmental Digitization Workflow[J].Collaborative Librarianship, 2012,4(2):60-66.
[9] 谷民崇,孟慶國.數據統籌視角下的跨部門行政協同問題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167-172.
[10] FANG XB,LIU MT.How Doe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rive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Enterprise’s Digital Patent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4,204:123428.
[11] 黃依婷,楊永聰,梁曉儀.人才政策支持與企業數字化轉型[J].產經評論,2024,15(1):48-63.
[12] FISCHER M,IMGRUND F,JANIESCH C,et al.Strategy Archetyp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Defining Meta Objectives Using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J].Information amp; Management,2020,57(5):103262.
[13] 任燕燕,王文悅,王娜.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當代財經,2024(12):16-27.
[14] 王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組織韌性與企業競爭優勢重構[J].經濟管理,2023,45(7):76-93.
[15] WU WQ,WANG SQ,JIANG X,et al.Regional Digital Infrastructure,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the Broadband China Strategy[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mp; Management,2023,60(5):103419.
[16] RUPEIKA-APOGA R, PETROVSKA K, BULE L.The Effect of Digital Orientation and Digital Capability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M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22,17(2):669-685.
[17] 於軍,隋艮.數字化轉型如何影響企業可持續績效——來自fsQCA的發現[J].軟科學,2024,38(5):13-21.
[18] HELFAT C E.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The Case of Ramp;D[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339-360.
[19] 陸雄文,朱宏杰.部門協同及其共變量對企業業績和預期行為的影響[J].管理評論,2005(10):40-45+62-64.
[20] 戚振強,趙凱麗,劉建琨.基于SEM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數字化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建筑大學學報,2023,39(4):91-97.